家訪是班主任做好班級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jié)合的重要途徑。通過家訪可以進步了解學生并爭取家長對與學生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從而提高教育質(zhì)量。但是,這些年來,家長們發(fā)現(xiàn),在中小學教育中沿襲多年的一個好傳統(tǒng)——家訪,正逐漸地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電話聯(lián)系、家校路路通、家長會等形式的聯(lián)系。但家訪作為一項在特定環(huán)境下進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它可以使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它可以將學校和家庭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使教師與家長配合,形成做學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它可以增進師生感情,尤其對解決個別生的特殊問題有著獨特的作用。
一、家訪仍然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通訊手段的迅速普及,不少人認為教師對學生的家訪費時、費力,似乎沒有什么必要了。這種認識不免失之偏頗。
教師與家長的聯(lián)系通常有三個途徑:家長會、家長來訪和教師家訪。通過家長會,可以介紹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班級的概況,但是由于家長會時間有限,又要面向全體,所以信息的溝通是淺層次的;家長來訪,發(fā)揮了家長教育子女的主觀能動性,但是由于辦公環(huán)境的限制,雙方談話往往是匆忙的,一般只能就事論事,草草了事;教師家訪,是在一種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教師擔當起另一種角色——學生和家長的朋友。因此,家訪可以增進師生友誼,促進相互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達到教師與家長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起到其它聯(lián)系形式所起不到的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覺得在新時期不能丟了教師家訪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
二、家訪就應(yīng)該到“家”
那些不到家的聯(lián)絡(luò)方式,永遠無法替代“家訪到家”所傳遞出來的情感溫度。電話與網(wǎng)聊的形式可以實現(xiàn)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便捷溝通,但這種交流方式起到的大多是“暗訪”功能,忽略了一個關(guān)鍵問題:學生不在場。因為老師會有針對性地拿出具體舉措,與家庭實際情況相結(jié)合,讓學生明白哪些方面需要進行及時的改進,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實現(xiàn)進一步的提高。當然,家訪時老師有時會在家長面前就學生某一方面的缺點進行善意的批評,只要老師語氣得當、行為得體,家長心平氣和地聽取意見,完全可以讓學生把這種“批評”看成一種“賞識”與“督促”,從而生發(fā)出感激之情,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家訪的本質(zhì)意義是交流,是對學生學習和思想進行“查漏補缺”。
因此,家訪到家才是家訪的真實含義,家訪也只有“到家”才能體現(xiàn)出家訪的真實目的。我們要重新拾起對家訪到家的熱情。
三、家訪時要尊重家長和學生,實事求是
家訪的成敗,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訪時,要全面、客觀、公正的反映學生的在校情況,尤其對后進生,不應(yīng)以偏蓋全,說得一無是處,應(yīng)看到他們的優(yōu)點,不要讓家訪變了味,變成了“告狀”等形式的家訪。一般情況下,正常的學生,老師是不家訪的,而被家訪的大多是調(diào)皮搗蛋、犯了錯誤、學習成績下降的學生,老師的教育又不湊效,這種情況下,教師才上門家訪。這樣家訪在學生眼中自然就變成了“告狀”。因此,一說家訪,學生就會心情緊張,顫顫驚驚;而家長也是極盡笑臉、賠盡不是、說盡好話。這種家訪,氣氛緊張,場面尷尬,效果自然不會好。家訪后,學生是“聽話”了,但是與老師在心里卻有了隔閡,從此不愿再與老師溝通,實際上更不便于今后的教育。因此,這種家訪,不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也起不到應(yīng)有的教育作用。
因此,不管學生存在什么樣的問題,老師都要心平氣和、面帶微笑,以朋友的方式與他們家長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交談,家長希望通過家訪能與老師近距離地共同探討學生進步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老師實事求是反映學生在校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研究解決方法。也希望老師通過家訪多探討一些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的方法。
總而言之,家訪工作是教師的“必修課”與基本功,也不是電話聯(lián)系、家長會等形式所能替代的。一次成功的家訪,也許會給學生帶來一輩子的影響。因此,班主任老師必須高度重視家訪工作,并且善于做家訪工作。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我情不自禁地想對所有的班主任們大聲說一聲: “走,家訪去!”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