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課程實施幾年來,學生、教師和課堂教學都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探究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加強。然而,伴隨著這些變化,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理念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致使課堂的教學行為出現了一些令人憂心的問題。本文就對新課程背景下某些閱讀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尋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本位。
關鍵詞 閱讀教學;新課程;反思;本位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005-5843(2008)01-0076-03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歷來備受關注。這不僅因其在小學語文課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還因為平時老師們上公開課、聽課、評課也多鐘情于它。因此,新課標實施以來,廣大學校和語文教師對它都傾注了極大的熱情。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堂及教學行為已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這些變化中,許多是我們期待已久的、體現新課程本質的變化,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更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更重視學以至用、語文實踐,更重視情感體驗,學生的主體意識、探究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強化。有些變化是出乎意料、背離或者說誤解新課程理念而產生的。對于后者,我們要透過表層的變化看到問題的本質,通過冷靜、客觀、科學的剖析澄清認識上的困惑,以積極有效的探索反思糾正閱讀教學實踐行為上的偏差,從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良性發(fā)展。下面,筆者就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某些閱讀教學行為的反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本位”問題與大家作些探究。
行為一 十八般武藝搬上臺,聽而不知其味
案例 (來源:《燕子》)
師:讀了這篇課文,你們認為這里的景色美嗎?
生:美!
師:是呀,這么美的景色怎么不讓人贊美呢?現在分學習小組展開討論,看看用什么學習方式來贊美。你可以畫一幅畫,可以唱一支歌,可以……
(學生分小組討論,爭辯聲、討論聲此起彼伏。教室里熱火朝天,大約持續(xù)七八分鐘。)
師:大家準備好了嗎?誰先來贊美?
生:我們小組是畫一幅畫。(向全班展示小組的畫)
生:我們小組是唱一首歌。(合唱歌曲)(相繼有跳舞的、作導游解說的等等匯報。救室里熱鬧異常,持續(xù)十多分鐘)
師:好!同學們的匯報很精彩,都抒發(fā)了貨美之情。下面,誰能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
(5名學生站起來讀了課文,只有1名學生能把書讀流利,另有2名學生是磕磕絆絆地讀下來,剩下的2名基本上讀不成句。)
[反思]語文姓“語”,尋求“學科”本位
新課標提倡教學要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之間要加強整合,提高教學綜合效益。于是,教學中,教師為了營造學習氣氛,引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把繪畫、舞蹈以及相聲、小品里面的說、學、逗、唱等十八般武藝一股腦兒搬進了語文課堂,讓課堂充滿了無限“情趣”。但語文課首先姓“語”,其根本任務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罢Z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p>
(《語文課程標準》)祖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要讓學生從小受到熏陶感染。因此一堂閱讀課,不能削弱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低年級閱讀教學,就要把識字這一重點學習任務滲透到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字音讀準、讀正,除此還應該要求學生把書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全國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總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書,不讀流利不罷休。
語文就是語文,有其本身的教學規(guī)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應該讓小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習得基本的語文能力,懂得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課堂上不管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也不管涉及到什么領域,其根本目的,都應該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行為二 不顧濾孩子的實際,半文不白失童味
案例 (來源:《植物媽媽有辦法》)
(教師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之后——)
師:誰能來評一評,他讀得怎么樣?
生:我認為他讀得很好。
生:我也認為他讀得很好。
師:同學們啊,這怎一個“好”字了得!
[反思]小語姓“小”,尋求“兒童”本位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
“這怎一個‘好’字了得!”乍一聽,讓人覺得這位教師有著豐富的學養(yǎng),說話有深度;細一想,這半文不自,夾帶古文的評價語言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深度嗎?什么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它在于教學是否真正為兒童的言語能力發(fā)展服務,是否關照到了兒童的精神要求,也就是必須在深度動機中見到“童心”,這才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追求的“深度”。有些教師在課上樂于引領學生欣賞品味,一個主題漫無邊際地擴展、蔓延、錘煉、提升,引進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片段,求微言大義,求人生哲學,求藝術享受……我認為這些都不能稱為“深度”,而只能說是教師“望生成龍”心態(tài)造成的教學越位。
高雅氣質中也要見童趣。因為“高雅”一旦脫離民間,脫離“草根”,生命力就不會久遠。對于小學閱讀教學課堂,兒童就是民間,兒童就是草根。所以,教學風格的高雅氣質必須扎根于兒童,只有被童趣浸潤的“高雅”,才是有生命力的高雅,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靈,體現出教學的價值。
行為三 多媒體鋪天蓋地,效果已與愿相違
案例 (來源:《南轅北轍》)
師: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叫《南轅北轍》,你們想不想聽?
生:想!
師:好,聽完故事后說說這個故事中講到了哪些人,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結果怎樣?
(播放故事錄音及動畫,人物穿著古代服裝,對話也性格分明,課件做得非常精美,看完動畫,師生交流故事內容,初知文章大意。生從播放的動畫中理解了寓言的大體內容。)
師:那么我們再讀讀課文,感受一下人物的性格吧!
(這時生都沉浸在剛才的動畫中,完全失去了讀文的興趣。)
[反思]感悟想象,尋求“閱讀”本位
新課標注重現代科學手段的運用,因此圖文并茂,美侖美奐的多媒體在閱讀教學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公開課、優(yōu)質課、觀摩課,運用多媒體已成為一種“潮流”。的確,如果巧用,是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可是如果不加思考地濫用多媒體,就會丟掉很多傳統教學中的精華。案例中的那位老師將課文內容全部做成多媒體,竭力地用形象的動畫、影片來替代語言文字,把本應由學生感悟想象的情境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限制了他們對語言文字無限的想象空間,使其失去了探究語言的過程,也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他們的想象力。
語文是語言文字的學科。我們學習的課本是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作家們把形象的事物轉化成精妙的文字,閱讀中我們再通過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在每個人的頭腦中把文字轉化成形象,這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過程。語文學科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揣摩、品味、聯想,實現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個性化的情感解讀。如果一味以標準化的圖像直覺取代語言感知,勢必會淡化語言訓練,弱化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粗暴地踐踏了學生獨特而豐富的主體體驗,從而背離語文教學的目標。
行為四 貌似創(chuàng)新的生成,放任自流失其位
案例 (來源:《落花生》)
(教師引導學生感悟《落花生》一文的重點句——“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生:老師,我覺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后了。
師:噢?你是個很有見地的孩子,能說說你的獨特感悟嗎?
生:像蘋果和石榴那樣,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人,我覺得他們既好看又實用,比“花生”那樣的人更好!
師: (教者眼睛一亮)你的見解真獨特。同學們,你們的看法呢?
(不少學生表示有同感)
師:那么,能說說你們的理由嗎?
生:外表不好看,用人單位不歡迎,找工作都困難。
生:像花生一樣深深地埋在地下,沒有表現的機會。
生:外表好看也是一種用處,起碼讓別人看了“賞心悅目”。
師:你們真了不起,一個個見解獨特,值得肯定。
[反思]順學而導,尋求“主導”本位
新課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案例中教者利用課堂上學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產生的感悟,生成了新的教學流程,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文本,并獲得了與文本價值取向有一定距離的體驗,體現出教者對學生“獨特感悟”的珍視??墒牵谡湟曔@樣的獨特感悟背后,有著怎樣的潛臺詞呢?作者許地山作此文的社會背景及他借此文自喻的心路歷程,都被教者像埋花生一樣,深深地隱藏起來。
記得特級老師朱瑛在談及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把握文本價值取向的關系時,曾作過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文本的價值取向好似靶子,學生的感悟如同打靶,十環(huán)當然最佳,七環(huán)八環(huán)是對的,三環(huán)四環(huán)也可以,但如果完全脫靶那肯定是必須否定的。對于“脫靶”的孩子怎么辦?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
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造性地、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和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個人理解外,還應通過對話、提問、比照、分享觀點、合作反饋等交往環(huán)節(jié),來促進其對于知識的深層理解,幫助學生不斷克服由于自身認識局限性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聚合到主題含義和最優(yōu)的解決策略上來。將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思維方法的必要優(yōu)化相結合;將理解的個性化、獨特性與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統一,這才是新課程理念的題中之義。
行為五 彰顯自己的才華,避重就輕越其位
案例 (來源:《五月端陽》)
在浙江省第九批特級教師評審前,有位參評教師拿《五月端陽》一課求教特級教師沈大安老師:“第一課時先引領學生走近屈原,第二課時再談端陽的傳統節(jié)慶,如何?”沈老師認為這有避重就輕之嫌。
[反思]因學定教,尋求“主體”本位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課標對廣大教師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參評教師把《五月端陽》中第四部分內容“憶屈原”拉到第一課時來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但他念頭凸現的是“用人文說話”的價值觀:教師旁征博引,整堂課“悲天憫人”的情調會讓聽眾、專家、評委為之動心。
但我們再反過來深思:只有“人文”的大塊浮現才能把課上得有分量嗎?有分量當為厚實,非人文獨專,一堂課如能把文化(精神)結晶沉到學生的心底里都可謂“厚實”。沉潛之道當為引導學生潛心會文,用心讀文,用心學文,用心用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有效教學,這可謂是真正的“厚實”。再者,如果我們先學“縫香袋”、“包粽子”、“賽龍舟”等節(jié)慶活動,引導學生用今天的生活去映照傳統節(jié)日的習俗,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用今天的生活去追溯傳統節(jié)日的根源,品味傳統文化的內涵,這是不是更多了幾分自然與順達?教師不是為學生,而是為迎合他人的口味而不顧學習的順序,一味地抓住自己最容易處理的教材用最華麗的手段亮出自己最拿手的一面,這是教學“本體”越位?!爸苟笥卸ā保闹杏心繕?,心里有本位,就不會迎合從眾。
筆游至此,也許你會覺得本位的閱讀教學一時很難達到,但正因為難,所以才值得去“尋求”,“尋求”本身就是意義之所在。而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必將有一個不斷反思、不斷完善的過程,有一個不斷變化、不斷擇優(yōu)的過程。但不管方法如何變換,不管模式怎樣不同,閱讀教學都必須堅守其之本位。只有這樣,它才能實現三個回歸:回歸原點——課堂價值;回歸本位——語文學習;回歸落點——學生發(fā)展。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崔巒老師提出的“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