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城中小學校地處老城區(qū)的商業(yè)繁華地段,是教育局的外來務工子女定點學校,于是在近些年來學生中多了這樣一個群體——外來務工子女。他們的父母大都是外地來的生意人,由于忙于生計,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有的是請保姆照看,有的甚至把孩子寄養(yǎng)在別人家里,更有一部分孩子來自貧困地區(qū),父母打工僅僅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對孩子根本沒有教育意識。這種現(xiàn)狀使得這些正值生長發(fā)育、接受義務教育、思想啟蒙初步形成的兒童們,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失。這些孩子只是滿足于吃飽穿暖,沒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學習無人過問,甚至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fā)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學業(yè)也大受影響,這無疑給我們的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怎么與這些孩子溝通,怎樣教育好這些孩子,也無疑也是我們班主任所最為頭疼的問題!
小A便是這些群體中的一員,初次認識小A是在她上二年級時,接班時原任班主任說小A由于父母的生意地點不確定,已經(jīng)是兩次轉(zhuǎn)入、轉(zhuǎn)出了。孩子現(xiàn)在又剛轉(zhuǎn)來一個月,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學習成績很差,身上一股臭味,同學們都不愿和她接觸,也是班里最難管理的學生。對孩子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更加多了幾分關照。開學第一天,小A給我的印象除了沒完成作業(yè)、穿的臟以外,帶領全班同學打掃衛(wèi)生、分發(fā)新書……是一個很勤快、很關注細節(jié)的小女孩。我抓住她在發(fā)完新書并及時整理好捆扎繩的事件在班里大加表揚,并宣布她擔任班里的勞動、衛(wèi)生委員。孩子的臉上泛著緋紅,眼神中透露著喜悅。第二天孩子交上了一份寫得不夠整齊,正確率不高的臟乎乎的作業(yè),我沒有批評,而是耐心的給她講解,內(nèi)心極大的希望孩子能有一個轉(zhuǎn)折,但不到一周,孩子又不寫作業(yè)了,我開始了新學期的第一次家訪。在一幢破舊的宿舍區(qū)內(nèi),我找到了小A的家——一間幾平方米的車庫,眼前一片狼藉:穿臟的衣服扔了一地,被子也沒整理,家里亂得找不到能下腳的地方,進門時,小A正和小妹在玩耍,父母在市場賣菜要晚上八點多鐘才回來。通過了解,我內(nèi)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孩子不是不寫作業(yè),而是根本就沒有寫的時間,早上父母四點多就要去批發(fā)市場,小A要照顧妹妹吃飯、送她上幼兒園,放學回家,要接回妹妹并照看她。家長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不高,只是把孩子送到了學校便盡到了自己的義務……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更多地是對留守兒童的同情,對他們父母的難以盡責而感到痛心。
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坐在書桌前學習的背影,一種設想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把小A接到我家里來?女兒能接受一個臟乎乎的孩子嗎?”果然不出我所料,無論怎樣都沒有做通丈夫和孩子的工作。我只好盡一切努力在學校里、在課堂上多給小A創(chuàng)設好的環(huán)境,下課多輔導,課上也多讓她回答問題,多讓同學們和她交流,多讓她參與班集體活動,利用周末我給她補課、幫她洗衣服、洗澡等,我也經(jīng)常給她買一些文具,送一些衣服給她。慢慢地,她也增強了自信心,自理能力有了很大進步。短短一學期成績有了很大提高,每次她的父母都是說不盡的感激。慢慢地女兒也和她交上了好朋友,而且還經(jīng)常邀請她到我家做客,她們在一起互相學習、交流,儼然是一對親姐妹,女兒有時開玩笑地說我是小A的“代理媽媽”。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A開始跟著學洗衣服、煮飯、拖地。漸漸地,小A的家里由原來的又臟又亂變得干凈整齊,她的父母也經(jīng)??浜⒆舆M步了、懂事了。小A也笑嘻嘻地說:“我要做乖孩子,自己的衣服自己洗,還要幫媽媽做家務,學習上再也不讓老師操心了……”五年級畢業(yè)時,小A已經(jīng)是一名優(yōu)秀的好學生了,聽說她現(xiàn)在還是中學的副班長呢?
小A只是千千萬萬務工子女中的一員,留守兒童不是問題兒童,他們的問題解決不好,不僅關系到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還關系著這些家庭的幸福和穩(wěn)定,這一群體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呵護、去幫助。我想這也是為我們社會的和諧、為每一個留守兒童家庭的和諧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