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30年,中國完成了歐洲在兩個世紀時間里所經(jīng)歷的、程度相同的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社會轉(zhuǎn)型。但是,其在經(jīng)濟和政治領域所取得的進步是否可以持續(xù),是目前的關鍵問題。
中國成為世界強國不再是一種大肆鼓噪的預測,而是已變?yōu)槭聦?,所有人都必須設法應對中國的崛起。2008年是中國走上世界舞臺中心的一年,奧運會是中國期盼已久的、邁上世界舞臺的契機。
一次次重大事件向我們表明,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第二重要的國家??匆幌逻^去一年中所發(fā)生的事情吧。
未知中國
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首度超過美國。至少從上世紀30年代起,沒有其他哪個國家有實力做到這一點。
中國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國,在5種基本食品、能源和工業(yè)產(chǎn)品中,其消費量超過美國的有4種。同時,幾個月以前,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
無論是貿(mào)易、全球變暖、達爾富爾問題,還是在朝鮮問題上,中國都已經(jīng)成為其中的未知因素。沒有它的參與,這類問題就不可能形成持久的解決方案。
然而,中國人并不這樣看待自己。新近出版的《脆弱的超級大國》(《The Fragile Superpower》)一書的作者謝淑麗(Susan Shirk),講了一個很能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故事。無論何時,她在美國提到這部作品的名字,人們都會說:“脆弱?不會吧?!倍谥袊藗儏s說:“超級大國?中國可不是一個超級大國。”
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正確。中國的脆弱與它超乎尋常的崛起直接關聯(lián)。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最近指出,工業(yè)革命期間,普通歐洲人一生中(當時大約為40年左右)的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了50%。根據(jù)他的統(tǒng)計,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人們的平均生活水平會在其一生中提高更多!
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規(guī)模和速度,在世界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的,令人驚奇。過去的30年中,中國完成了歐洲在兩個世紀時間里所經(jīng)歷過的、程度相同的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社會轉(zhuǎn)型。
讓我們回憶一下僅僅30年前中國的社會狀況。那時的中國,是一個百廢待興、集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國家,位居世界最貧窮國家行列。它剛剛擺脫了毛澤東發(fā)動的“文化大革命”。為了復興革命,“文化大革命”破壞了那里的大學、中學和工廠。
其后,其中的4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這一變化,使上世紀的世界貧困人口總數(shù)減少了75%。中國興建了新的城鎮(zhèn)、公路和港口,并且對未來進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詳細規(guī)劃。
迄今為止,在高度變化的環(huán)境下,中國政府設法保持了經(jīng)濟增長和社會穩(wěn)定之間的平衡。面對挑戰(zhàn),中國的政治領導者顯示出出眾的管理才能。
失控的憂慮
中國的政體仍然是“一黨制”,但是,中國政府極大地擴展了個人自由,這種變化足可以獲得世人的認可。中國人現(xiàn)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旅游、擁有財產(chǎn),并擁有越來越多的信仰自由。這樣的進步雖然還不夠,但卻意義深遠。
但是,中國在經(jīng)濟和政治領域所取得的進步是否可以持續(xù),是其面對的關鍵問題。現(xiàn)實的原因,讓西方和中國人都在問這一相同的問題。中國政權(quán)的主要問題不在于它的“邪惡”性,而是它可能會失去對本國的控制能力。
經(jīng)濟增長賦予了地方政府更大的權(quán)力,地方分權(quán)化是當前中國的真實寫照。
中國中央稅收占稅收總額的比例,低于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這正是表明中央政府弱勢的重要指標。在從放緩信貸到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幾乎每一個問題上,中國中央政府發(fā)布的法令都被省一級政府所忽視。
當中國向價值鏈的高端挺進時,中國的貧富差距戲劇性地加大了。大部分經(jīng)濟領域和社會部門,已經(jīng)幾乎完全脫離了共產(chǎn)黨的掌控。共產(chǎn)黨政權(quán)已經(jīng)成為精英專家型政權(quán),凌駕于13億人民之上。
政治改革可以部分地解決這一問題。中國需要更為開放、負責和回應型的政府,這樣的政府將會有能力控制缺少秩序、人民擁有更多權(quán)利的社會。這方面的改革似乎仍然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中國政府的資深官員們正在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外交陰影
在涉及處理當前的外交事務問題時,從一名投資銀行家轉(zhuǎn)變?yōu)橹袊鴮<业募s翰·桑頓(John Thornton)發(fā)現(xiàn),中國政府正沿著更加法制化和負責任大國的道路前進,盡管前進的步伐有些猶豫不決,但卻是明確的。
中國的自我脆弱意識,為它的外交政策蒙上了陰影。它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強國,是世界現(xiàn)代歷史上首個貧(人均GDP)富(全民GDP)并存的國家。
中國仍然視自己為發(fā)展中國家,需要為千百萬農(nóng)民的生活擔憂。它認為,像全球變暖和人權(quán)這類令其受到外界打壓的問題,都是發(fā)達國家的問題(當涉及到推動政府開放問題時,中國也擔心自已非民主的政治架構(gòu))。
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從朝鮮、達爾富爾問題到伊朗問題,中國已經(jīng)慢慢表露出一種愿望,希望成為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
一些學者和政策專家(包括五角大樓的一些將軍們)關注著中國的崛起,并注視著可能導致大國間不可避免的沖突,甚至是戰(zhàn)爭的誘因。
縱觀歷史,當一個新的強國崛起時,它將不可避免地打破舊有世界力量的平衡,擾亂國際秩序,并尋求自己在世界的地位。這會導致它同已有的超級大國發(fā)生摩擦。因此,中美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
一些強國成為像納粹德國那樣的國家,其他的則演變?yōu)楝F(xiàn)代德國和日本那樣的國家。但是,當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時,美英兩國之間并沒有爆發(fā)戰(zhàn)爭。
打造 “和平崛起”
中美關系是否會惡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在未來10年中的政策選擇。
普林斯頓大學約翰·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教授在《外交事務》雜志中,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觀點:當前的世界秩序?qū)χ袊暮推结绕饦O為有利。
伊肯伯里指出,當今世界是一體化的、基于規(guī)則的,具有寬廣和深遠的基礎——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會讓中國在當前世界體系范圍內(nèi)行事。
同時,核武器使中國同大國間的戰(zhàn)爭陷入自我毀滅的風險。伊肯伯里認為:“總之,當前的西方秩序難以傾覆,但卻易于融入?!?/p>
許多跡象表明,中國了解上面的這些情況。為了表明中國方面為了融入,而不是顛覆現(xiàn)有世界秩序所做的努力,中國首席戰(zhàn)略家鄭必堅打造了“和平崛起”這一概念。
中國政府試圖在這一問題上教育民眾。去年播放了12集的紀錄片《大國崛起》,其核心的結(jié)論是:市場,而不是帝國強權(quán),是一個世界強國保持長期興盛的關鍵因素。
然而,由于大國間和平與合作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目前依然存在許多可能導致大國間關系走入歧途的其他因素。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義情緒也與日俱增,2008年奧運會將會是這類感情的最全面體現(xiàn)。
中國的官員階層確信,美國不希望中國有美好的未來。同時,美國方面樂于維持當前世界的單極秩序,不習慣于同另一個大國分享權(quán)力,或是考慮后者的利益。
在中美雙方政府互不信任,兩國選民都熱衷于表現(xiàn)強硬的氛圍下,類似人權(quán)和臺灣這樣的問題,或是一些不可預料的事件,都有可能成為中美兩國關系急劇惡化的導火線。
2008年是屬于中國的一年,也是美國應該認真制定長期中國政策的一年。
作者: Fareed Zakaria
出處:《新聞周刊》2008年1月7日
編譯:符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