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李正宇;敦煌;硬筆書法;開創(chuàng)性
中圖分類號:G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3-0109-02
李正宇老弟是我的老友、畏友。
20世紀70至90年代,我追隨先師周紹良先生學習敦煌學中的敦煌俗文學,終以資質(zhì)駑鈍,淺嘗輒止。對于敦煌學來說,我只是個業(yè)余愛好者,英語所謂Amateur者,庶幾近之。大約在《敦煌學大辭典》出版后,我就基本上與敦煌學界處于絕緣狀態(tài)。正宇老弟則是把一生獻給了敦煌學研究。今日,我國敦煌學界前三代學者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第四代學者即新中國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一代學者,也已步入老年“收官”階段。其中,我認為,正宇老弟已算是我國目前敦煌學界元老級人物了。作為他的初步學術小結——《李正宇學術文集》11種正在編輯出版,《敦煌古代硬筆書法》是其中的一種。
李正宇一向以努力鉆研、勤于動筆、獨立思考著稱。他研究學術特別是研究敦煌學的特點,我經(jīng)過遠距離測算,認為起碼有:
一是,由于多年廣泛深入研究敦煌遺書,在掌握豐富的原始資料的基礎上,頻頻動筆,涉及面廣泛,遍及敦煌學的不少境域,成果豐富,堪稱多面手。這不是我瞎說,看一看《李正宇學術文集》的簡目就明白了。這在我國敦煌學學者中是很少見的。
二是,正宇老弟從事學術研究,絕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一貫獨立思考,言人之所未言。即以我涉足過的敦煌俗文學而言,他的《晚唐敦煌本(釋迦因緣)劇本試探》一文,就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認為那是一篇源自古代南亞次大陸劇本的中國古代劇本之濫觴。按,中國演劇之淵源,至今未有定論。我總以為是從古代南亞次大陸那里通過西域?qū)W來的。季希逋(羨林)老師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一文(載于《季羨林文集》第11卷),已經(jīng)揭示此種遞嬗之跡。李正宇的發(fā)現(xiàn),則是從漢文典籍方面揭示其存在的首次探索。至于《敦煌古代硬筆書法》一書,更是正宇老弟此種發(fā)明發(fā)現(xiàn)的總結集之一,其中新的提法與展示,觸處皆是。您只要讀下去,幾乎每一頁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三是,正宇老弟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是建筑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之上的,書中也是到處都有,最集中之處,當然在其下編與附編,特別是“中國古代硬筆事略”一章,集錄了大量原始資料,我觀畢大喜。因為我正在編纂《中華大典。民俗典》,一看,恰似給我們編錄的一般,于是,決定在“文房用具部”中增設“硬筆”(不是“硬筆書法”)一項,以正宇老弟的輯錄為基本材料,編錄輯入有關“硬筆”這種書寫工具的材料。我們會在引用書目上說明來源所自,在此先行致謝!
至于李正宇此書的內(nèi)容,無論從內(nèi)行還是一般讀者的角度看,觀覽無不相宜。那都是敏銳觀察產(chǎn)生的對新鮮事物的全新認識。如人敦煌石窟,面對大量的塑像與壁畫,您必然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有美不勝收之感焉。
最后必須提到的是,甘肅人民出版社出于學術大公,不計經(jīng)濟成本,肯為老專家出文集,這是很值得嘉尚的事。我期待著閱讀這部文集的其余各冊。
2007年10月20日于北京大學紫霄園
(責任編輯 包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