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多種聲音的共存是必要的,特別是一種“另類”的聲音:批評的、挑刺的、指責的甚至反對的聲音。所謂兼聽則明,政策制定者其實不必介意、懼怕甚至擔憂“另一種聲音”。這樣一種聲音的公開存在,不僅只是象征意義上的需要,更是政策制定、執(zhí)行、監(jiān)控和評估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所不可缺少的。
同樣作為公共政策,科技政策的制定也不例外。
美國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始終處于爭議、批評甚至抗議之中,“另一種聲音”一直不絕于耳。這種聲音有來自國會的,也有民間的;有來自專業(yè)科學家的,也有媒體的;有來自社會團體的,也有公眾個人的;有溫和的,也有激烈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另一種聲音”主要來自三方面:
首先是來自國會的“另一種聲音”。
從小布什政府上臺始,眾議員H. Waxman與B. Gordon等人就一直致力于對白宮政策的監(jiān)督和批評,他們利用國會眾議院“政府改革委員會”的名義陸續(xù)向國會提交了一系列的調查報告,涉及科學、能源、環(huán)境、醫(yī)藥、食品安全、健康衛(wèi)生等公共事務議題,這些公開的調查報告、致總統(tǒng)的公開信以及國會通過的相關方案可真讓小布什頭疼不已。
2003年,Waxman向國會提交了一份題為“小布什政府的科學技術”的報告,這份語氣強硬、措辭犀利的報告羅列了包括農業(yè)、飲用水、癌癥、艾滋病、干細胞、石油與天然氣、國家公園、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安全防衛(wèi)等20個與科學研究相關的領域,報告認為,在事關這些領域的政策制定中,小布什政府為了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在蓄意對于科學事務進行政治干預。這份報告猛烈批評小布什政府這種越來越嚴重的“科學政治化”傾向,并指出,在與科學及科技政策相關的議題上,政府已經(jīng)嚴重傷害了科學的獨立性,科學的誠信與尊嚴已經(jīng)淪為政治工具。2004年,Waxman再次給小布什公開致信,批評政府在選擇科學顧問團隊時“政治標準”至上,即故意挑選與政府意見或利益一致的“親近者”,而排擠那些敢于表達客觀、中立立場的正直的科學家,例如,將兩位在干細胞問題上與政府意見不一致的生物學家從“總統(tǒng)生命倫理學委員會”中解除,Waxman認為,這種做法顯然是有違公共政策制定原則的,更是嚴重傷害了科學研究的獨立性。
2005年,Waxman與Gordon聯(lián)名向國會提交一項名為“在科學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尊重科學”的法案,這項法案要求政府:停止通過“政治忠誠”來篩選總統(tǒng)科學顧問,擴大科學決策機構的透明度,停止傳播不實的或誤導性的科學信息,取消對科學研究報告進行檢查的特權,杜絕對科學研究成果的歪曲,保護那些檢舉、揭露政府“操縱科學”行為的科學家。
除了國會咄咄逼人的強硬姿態(tài),還有來自科學家及非政府組織的“另一種聲音”。
2004年,包括諾貝爾獎金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62位知名科學家聯(lián)名發(fā)表題為“為了政策制定中科學的尊嚴”的公開聲明,嚴厲批評小布什政府操縱科學以影響政策制定的行為“無所不在”和“空前絕后”,聲明列舉了在涉及環(huán)境政策、健康政策、生物醫(yī)學研究政策等領域中這種“惡劣”行為的若干事例及具體表現(xiàn),并主張有必要通過制定法律來規(guī)范政府的行為。與這份聲明相呼應,具有廣泛影響和較高聲望的科學家非政府組織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UCS)隨即發(fā)表了長達37頁題為“政策制定中的科學尊嚴”的報告,并在網(wǎng)絡上廣泛公開征集科學家的簽名以支持這62位知名科學家的聲明。在隨后的幾個月中,UCS收集到超過8,000名的科學家簽名,其中有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幾十位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以及100多位美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自認為在參加一場“保衛(wèi)科學”的科學家們認為,政府的確存在“政治干預科學”的傾向,而科學家們的聯(lián)合舉動顯然是超越黨派、信仰、膚色、人種的。“如果我們不去捍衛(wèi)科學的獨立與尊嚴,那么民主政府的基礎將消失殆盡,我們將被引入到一個更加獨裁主義的時代?!?/p>
除此之外,來自媒體及民間社會的“另一種聲音”當然更不能忽視。
一方面,包括平面、網(wǎng)絡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媒體以及各類民間組織積極廣泛地呼應了前面兩類“另一種聲音”;另一方面,他們也發(fā)出了自身特有的“另一種聲音”,使得這些“另類”聲音間遙相呼應、如火如荼,蔚為聲勢。其中“分貝”最高、最具影響力的當數(shù)著名的科學記者兼作家S.Shulman在2006年的著作《挖科學的墻腳:小布什政府對科學的壓制與扭曲》。
作為一名盡職、資深的科學記者,Shulman采訪了若干當事人或知情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曝光了小布什政府的諸多決策內幕。Shulman的著作可謂是一顆重磅炸彈,也是一份頗具號召力的聲討檄文,從而使得“揭批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成為一場全民參與、同仇敵愾的“群眾運動”。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小布什政府在干細胞研究、艾滋病防治、環(huán)境保護、全球氣候暖化以及伊拉克戰(zhàn)爭等政策制定過程中如何“有計劃、有目的地壓制、歪曲和褻瀆科學”;在物色政府科學顧問人選時如何挖空心思地去考察候選人的政治忠誠度(如電話征詢當事人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表態(tài)以及對小布什個人的支持等);政府決策程序背后的利益與政治動機?;谝幌盗写_鑿而詳盡的事例,Shulman認為,在小布什政府中,“意識形態(tài)勝過事實,政治利益高于科學”,而這種“歪曲事實、隱瞞真相、欺騙民眾、壓制操縱科學”的行為,無論是對于美國科學事業(yè)的基礎,或是對美國的民主社會,都是極大的傷害。
對于Shulman的著作,科學共同體以及社會各界均給予了熱情回應,《發(fā)現(xiàn)》雜志稱之為“及時的揭弊”,而《自然》雜志認為這是提供了“科學被政治化的一個活生生案例”。在某種意義上說,Shulman的著作可看作是美國社會對小布什政府科技政策之評判的“民間綜合版”;另一方面,它也標志著“另一種聲音”從國會到科學共同體再到全社會所達到的一個高潮。
小布什的任期尚未結束,科技政策的制定就面對這么多的“另一種聲音”;看來,卸任后的“蓋棺論定”也不會好到哪兒去。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顯然,“另一種聲音”的公開存在對于保障政策程序的合理和正當以及政策效果的公平和有效,對于保障科學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同步協(xié)調,是必不可少的。美國科技政策體制的可借鑒之處,不就是在于這樣“另一種聲音”的存在嗎?在此意義上說,我們其實不必過分在意小布什到底錯在哪里、小布什該如何應對這樣“另一種聲音”,也不必去過分琢磨這樣“另一種聲音”到底對美國科技政策制定的影響何在。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誰能說,這樣的“另一種聲音”只是一種聲音?其實,“另一種聲音”難道不更是一種無形而無盡的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