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少看電視的人,可是,在四川地震發(fā)生后的一段時間里,老想打開電視機。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我平生看電視最密集的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也是我流淚最多的一段時間。當我在電視上,看到在水泥板的夾縫中露出的那只緊握著一支筆的小手時,我淚如泉涌。人們已無法知道他(她)的名字,無法知道他(她)的準確年齡,也無法知道他(她)是男還是女,只能看到他(她)那只緊握著筆的小手。我是握了一輩子筆的古稀老人,我在國內(nèi)、國外也見過不少手中握筆的雕塑與畫面。我覺得都沒有這只血肉模糊的手感人,都沒有能夠像這只血肉模糊的手那樣強烈地激勵我繼續(xù)緊握手中筆。也許是流淚過多的緣故吧!這幾天,似乎視力有點下降,這更加促使我要在有生之年,在能“視”之時,用我這只尚能動彈的手,為人民而揮筆,為真理而揮筆。
災難過后,我想說三點抗震救災對我們的啟示。
第一,要正確處理社會以人為本與人以社會為本的關系。這次抗震救災中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既是對中國人社會責任的一次檢閱和考驗,也是開展社會責任教育的大課堂,沒有圍墻的大課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鞍朔?”是什么?是社會。“一方 ”是什么?是社會的一角。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關注災區(qū),都伸出援助之手,也就是說都在以災民為本。在災情發(fā)生后,以災民為本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xiàn)和集中體現(xiàn)。社會以人為本,人應當以什么為本?人應當以社會為本。13億中國人民人人心系災民,捐款捐物,施以大愛,是人以社會為本的大義。本,是雙向的,是互動的。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是社會的人。社會發(fā)展與人的全面發(fā)展互為前提,互為因果,因此,必須確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人的社會化程度要與社會責任同步。以人為本決不是以我為本,決不是以一己之私利為本。社會責任的內(nèi)涵是十分豐富的。一要對他人負責,二要對社會負責,三要對大自然負責。在對社會負責方面,范圍很廣,就個人而言,至少包括對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負責,對社會政策和社會組織負責,對社會均衡和社會變遷負責。一人向隅,舉座不歡。一國之內(nèi),一處受災,舉國不安。是人都有生的權利。當災民的生的權利遇到困難和障礙時,人人都應當對他們的生存負責,要幫助他們起死回生,要讓他們活下去,活得好一些。在這次救災中,舉國上下的所作所為,感動世界,感動人類。不論是受災的還是救災的,都是硬骨頭。社會責任的意識在災區(qū)和整體中華大地得到升華。
第二,要正確處理保護自然與征服自然的關系。從前只強調(diào)征服自然是不對的,把“征服自然”扭曲成“破環(huán)生態(tài)環(huán)境”更是荒唐的。因此,我們要強調(diào)順乎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幾年,在保護自然方面,是有長足進步的。不過,我們也要防止另一種傾向,那就是不敢戰(zhàn)勝自然,甘當自然的奴隸。
這次抗震抗災就不同了,中國人把保護自然與征服自然高度統(tǒng)一起來了。自然界是變化的。地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自然現(xiàn)象,是地球的正常活動,是地球一種能量的釋放。地球沒地震就不成其為地球。自然界的變化無所謂利與害。是利還是害,是不是稱其為災,是我們站在人的立場上劃分的。自然現(xiàn)象對人有利的叫利,對人有害的稱害、稱災??拐鹂篂木褪菍棺匀?,就是征服自然,防震防災也是對抗自然,也是征服自然。一點兒不敢提征服自然,是懶漢和懦夫的世界觀。
有些人輕飄飄地批判“人定勝天”,這是片面的?!叭硕▌偬臁笔侵腥A民族的名言。有人考證可能是三千年前說過的話?!兑葜軙の膫鳌防锞陀小叭藦妱偬臁钡挠涊d。退一步講,即使對這個年代還有爭論,不在西周,而在春秋時期,那么,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就敢于提倡“人定勝天”,則是可信的了。如果再退一萬步講,兩千多年的說法待考,那么在宋代就有“人定兮勝天”的說法,則是毫無疑問的了?!叭硕▌偬臁笔侵袊舜鬅o畏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毋須拋棄。不能全勝,也要力爭小勝。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又是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人,就成了自然界的對立面。傳說中的盤古開天辟地,不就是在同自然界作斗爭嗎?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決定了人要愛護自然;說“人是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就決定了人站到了自然界的對立面,有征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這不是詭辯,這是唯物辯證法加給我們的麻煩。又要愛護自然,又要征服自然,是會令人手足無措,是會把人搞得愛護也錯,征服也錯??墒牵宦闊┻€要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干什么?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就是自找麻煩。只有堅持對人有利的要保護,對人不利的要征服,才是人之所以為人,才是以人為本。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為我們堅持兩點論樹立了光輝榜樣。
第三,要正確處理敢于抗災和善于抗災的關系。地震害我同胞,毀我田園,我們要抗震。在抗災救災中要有不怕死的勇敢精神,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救人的人在救人中死去。這就要求我們要像在地震中發(fā)展地震學、地學一樣,在抗災中要發(fā)展災害科學。地球的結構是內(nèi)三層,外三圈。地球氣圈中的風,曾釀成風災,可如今人類在利用風能。地球的內(nèi)層引發(fā)震災,可以相信,有朝一日,震災的震能也會被人類利用。這也許遙遠,當務之急是要用災害科學指導救災。學術界要同抗災英雄們一起研究災害科學,推動災害科學下屬的分支學科,災害法學、災害社會學、災害心理學、災害比較學、災害犯罪學、災害醫(yī)學等等學科的建設,把中國的災害科學提升到新的高度。與此同時,還要運用多種手段開展災害科學的普及工作。多難興邦,包括興建這“邦”中的學術。普及災害科學不是不吉利,而是社會急需。大災之后有大學,相信中國的災害科學一定會成為減災治災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