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發(fā)生了8.0級大地震,整個中國為之震顫。
一時間,救災成了整個中國的最強音。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都在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國家級媒體第一時間發(fā)布了地震災情。人民子弟兵、救援隊爭分奪秒地向災區(qū)進發(fā)。溫家寶總理在災難發(fā)生后幾個小時內即趕赴災區(qū),親臨現場查看災情,部署救災,撫慰災民。全國人民,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踴躍捐款、捐物、獻血,每一個公民都負起了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
這場抗震救災行動中,人的生命得到高度尊重、生命的尊嚴得到高揚,這值得大書特書。總理指示,拯救人的生命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從死神中拯救出來的時候,我們怎能不感動?中國政府在地震發(fā)生一周后設立全國哀悼日,國旗低徊,汽笛悲鳴,舉國哀悼,對人的生命予以了最高的尊重,也實實在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
這場抗震救災是全民族的抗戰(zhàn)。在無情的災難面前,我們看到的是一雙雙充滿愛心的手。曾幾何時,人們曾經抱怨商業(yè)社會的到來沖淡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虛偽、算計、利害仿佛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然而,面對災難,我們又看到了人性中那些高貴的品質——慈悲、仁愛、憐憫、溫情、慷慨、包容、堅忍。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次精神洗禮,告知世人,她沒有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失去高貴的靈魂,相反,她的高貴靈魂向我們充分地展示出來,在向世人展現出中華民族高度的凝聚力的同時,昭示著這個民族對生命價值的高度張揚。
中華民族在這次大災難面前表現出的民族精神與應對能力的進步,將成為中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堅強基石。溫家寶總理在劫后余生的北川中學寫道“多難興邦”。災難,畢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沒有誰真的希望“多難”,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這個曾經和正在激勵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箴言呢?
每一次災難都是一次考驗,考驗政府的動員能力、資源整合能力、部門協調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也考驗民眾的文明素質。中國政府和人民經受住了考驗,面對災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進步。世人都看到了中國政府在災難信息發(fā)布上開放、及時;組織救災的快捷、有序、高效。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的堅定、勇敢和團結互助精神感動了世界。這場災難磨煉了中華民族的意志,也見證了中國現代公民意識的成長。
生命畢竟頑強。無論多么大的災難,終究會過去,時間也終將會撫平巨大創(chuàng)傷的傷口,但永恒繼續(xù)的是我們的生活。人們希望在災難面前涌現的進步不會隨著災難的遠離而遠離。災難帶來了創(chuàng)傷巨痛,但災難也促使中華民族成熟,更加展示出她堅毅、開放的勃勃生機。這也許就是多難興邦的正解。要讓在大災面前的進步成為促進我們現代化進程的堅強基石與動力,只有這樣,我們的進步才是超越救災之上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