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因奧運而備受矚目;于此同時,走過了18個歲月的北京車展,也因奧運而更受人關注。
如果組委會事先安排、申明4月20日是媒體日,記者還誤以為觀眾也進來了:寬敞的展館擠滿了媒體朋友們,還在猜測是不是普通觀眾也進來了。據(jù)申請記者證處的負責人介紹,前來領證的中外媒體單位超過了800家,記者人數(shù)也超過了2000人。那也難怪,畢竟是國內的A級車展。
據(jù)介紹,除了乘用車的盛裝亮相外,今年北京車展的另外一個最大的亮點是:商用車和汽車零部件的集體回歸。
按照以往的經(jīng)驗,在國內的車展上,一般商用車是不受待見的。由于場地的限制,就算有商用車的參展,但他們往往安排在農展館或者是離展館較遠的分館進行。與熱鬧的乘用車展區(qū)想比,商用車往往是門可羅雀。這一方面是展館方面對商用車不公平造成的,另一方面,觀眾的欣賞需求、潛在消費者的定位是有關的。
也正因如此,與乘用車的參展熱情相比,商用車廠商并不熱衷與這樣的露面機會。2004年北京車展,十多家商用車企業(yè)集體退出展會;2006年,情況并未緩和——商用車展位被取消,農展館變成“零部件”獨撐門面。 2007年第八屆武漢國際車展上,東風到時展出了自己的商用車,畢竟是家門口的展會,怎么也得支持一下,當時的展廳是在展館外的廣場上。
2008年的北京車展,讓人驚奇的是,商用車選擇了集體的回歸。
商用車企業(yè)在連續(xù)兩屆缺席北京車展后,隨著我國商用車市場發(fā)展得更穩(wěn)健成熟,是需要像這樣大型的展示平臺的,而今年車展在新國展舉辦,為商用車企提供的展位面積更充裕,商用車企的發(fā)揮余地更多,參展的意義明朗了。
這是一個包裝的年代,在各個商用車企,絞盡腦汁,樹立企業(yè)的品牌形象,卻忽視了車展這樣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是不對的。以車展的參展人數(shù)、媒體力量、影響力而言,這些對商用汽車都是一筆很大的無形資產(chǎn),何必棄置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