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的書架上,除了一本本你挨著我、我挨著你互不嫌棄的書以外,還有一塊手掌心般大的青褐色磚頭。從把它放進包里,帶來,又放上書架的那一刻起,在我心里,它就絕對不再是一塊簡單的磚頭,它是我的另一本書,上面寫滿了往昔生活的不滅記憶;或者一座村莊的地圖,我用手摸著它,它的四周的邊緣,中間的凹凸不平,散布在上面大小不一深淺不一細小的孔……所有這些,于我都另有所指——它們在我心里都另有詮釋。
比如說,此刻,我把這塊磚頭四周的邊緣,看成是昔日村莊上兩條最高的圩埂,北邊隔開桑園,南邊隔開叫下余的另一座村莊。中間的凹凸不平,分別是村莊上北邊的河流,麥地,河流兩岸豎起的住宅,南面的稻田瓜園,除此以外,是東一棵西一棵的楓楊,榆樹,槐樹,棗樹,一片梔子花,幾棵薔薇,兩座小橋,雞棚鴨舍。磚頭上那更細小的小黑點,一定是村莊上忙碌的人們,周家婆婆依然是天剛亮就第一個扛著鋤頭去下地,村莊上的青菜菠菜黑塔菜蘿卜豆苗所有蔬菜都是油綠油綠的,還沾著露水。那一圈一圈的,便是大池河里哪兩條忘情的魚泛起的漣漪。磚頭西面上方那個像豆芽似的記號,是祖父在無數(shù)次的午飯或者晚飯時,他半導體里的某一個京劇唱段。哦還有,南面中間突起的那幾塊,是每年三月盛開的油菜花;那比灰色更淡的灰,則是村莊上每個黃昏升起的炊煙……那樣的一座村莊,它們現(xiàn)在都濃縮到我的這一塊青褐色磚頭上了,因為它們已不復存在,而我,觸摸那塊磚頭,只要一閉上眼睛,仍然會如此清晰地看到一座村莊的挺立,體味它在一年四季里、在一天中清晨正午黃昏時的不同體溫。
那樣的一塊磚頭,它是我春節(jié)回家時,從自家已被拆塌的房子廢墟中隨意撿來的,撿起的是哪一塊已并不重要,收藏一塊來留作紀念那是必然。我不得而知,這塊磚頭曾經(jīng)作為給我們遮風擋雨的“家”的一份子時,它曾經(jīng)是在整幢房子的哪個部位,是在我最喜愛的露天曬臺,陪著我多少次看過大片的天空,數(shù)那里分外明亮的星星?是在木樓上靠著衣櫥旁邊那處的某一塊,那里放著我的臥床,它是否正是被我在多個夜晚睡覺之前后背依靠著的那一塊?也許,它有可能是灶間屋頂上的那塊,它緊靠著那處長方形的玻璃明瓦,能在每一個燦爛的春天看到從那里打進屋內(nèi)的板條狀的陽光,看見長長的木梯靠著陳年的稻草……
二
村莊的名字叫塘溪。在縣城的東門外面,從縣城下去不到五華里路。
東門有一個碩大的煉油廠,每年盛夏,那里發(fā)出的煉油氣息就會一直飄到村莊之上,沐浴村莊上的每一寸事物。村子不大,總共40來戶人家。村北有一條進出村莊的石板路,一塊塊很大的青石板,已被磨礪得那么光亮。一條小河清悠流淌著,伴隨旁邊,走過它的幾個波紋,就見粉墻黛瓦的房子分坐兩邊,再往前走有一座小橋,小橋旁邊一棵有了年代的槐樹和一棵同樣有了年代的泡桐,典型的水鄉(xiāng)村落格局。村子西邊是大片田野,春秋兩季分別種著小麥和水稻,一小片一小片的油菜穿種其中。東南面,就是環(huán)繞著小城的東西兩九,其中一九,就是我所熟知的東九湖……
已經(jīng)多少代人,在這里將一件新衣服穿舊,房子住漏了以后再修,實在不行就重新再建;已經(jīng)多少人在這里降生,多少人又在這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站……生活這本難念的經(jīng),被這里的人們念了一代又一代……然而,它們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消失了,“那懸掛的村莊啊,如今已經(jīng)飛離了大地”。一些時間過去以后,沒有人會再說起,那片柏油路之下,曾經(jīng)是誰的家,那塊停車場之下,曾經(jīng)是開著黃花的大片油菜地……
每一座城市,都會感覺愧對村莊嗎?
是2006年的春節(jié),我從另一座城市回家,塘溪已是一片廢墟。說沒有就沒有了。離塘溪約500米的地方,一處新建的居民住宅區(qū)內(nèi),是母親他們拆遷所得新的住所。
年初六。地上有紅色的塑料袋和一些鞭炮的碎屑風中飛揚,強調(diào)著一些新年的氣氛。然而清晰感到,心里全然沒有了以往過年的愜意與酣暢。
下樓沿著新筑的寬大公路向東走。那是東九的方向。我想再去看一眼那座叫塘溪的村莊。現(xiàn)在,它們還以廢墟的形式存在,等我下一次回家,那里或許已經(jīng)再找不到一塊可以隨意踢起的小土塊。它們不可避免地被鋼筋水泥的森林覆蓋。
記得那年年前沒多時,母親還在電話里跟我說,有可能還可以在那里過上一個年。母親知道,我們和她一樣,是多么希望能在緊靠著東九旁的屋子里再過一個新年啊。我們要乘著新年團聚,再好好跟它作一番告別,我要把每一個抽屜都翻一遍,像我小時候那樣,母親曾說,翻抽屜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母親在電話里的聲音充滿祈盼。她知道我有多么不舍得那一片寬大的露天曬臺。我在那里看家門前大池河上植物們的疏影橫斜,天上碎鉆般的星星。看讓我產(chǎn)生過無限想象的湖水——在那里,我生活到20歲。
可那個愿望最終沒能成為現(xiàn)實。那處儲蓄著我們悲歡欣記憶的偌大房子,終于還是在年前的幾聲巨響中轟然倒塌。
看著眼前一片殘垣斷壁,亂石橫陳。原來,一座村莊的最后形式是這樣的啊。那些碎石,那些曾經(jīng)都是作為“家”的、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碎石啊,這一刻,它們顯得多么蒼白、無援和多余。
站在那些礫石上,一些曾經(jīng)的生活場景像電影里的蒙太奇鏡頭,在腦海里飛速閃現(xiàn)。說不清心中有幾多感慨,只是任憑淚水在風中的臉頰上盡情地流……
這里曾經(jīng)住著我的曾祖母,已逝久遠的那年秋天,她抱著3個月大的大哥一人自言自語說,你是我的命寶。喉嚨里像現(xiàn)代人得了慢性咽炎那樣,習慣性干哼兩下清著嗓門。一雙三寸金蓮走路飛快。我未曾和她謀面,從母親的轉(zhuǎn)述中我感覺了她的慈祥。年輕的時候眉目清秀,唇紅齒白。這是在我心里最早留下的祖先形象。這里也曾經(jīng)住著我的祖父祖母。有一些懂事的時候,我看到仲夏的一絲涼風吹過坐在門口竹椅上的祖父。他用白色的搪瓷杯喝著紅茶,半杯茶葉。他把《楚漢相爭》里《鴻門宴》的唱段哼在喉嚨口,只有從他身邊走過的人才會聽得見。祖母總是在這樣寂靜的午后從東九岸旁的桑園挑回桑葉,身上滿是那邊帶回的悶悶炎熱。她頭也不抬一口氣喝完半碗白開水,坐在一張小木凳上扇著蒲扇,讓自己從勞累中回來。風再吹一吹,他們的青絲就變成白發(fā)了。風也吹走了他們留在那里的最后一聲嘆息……
同樣是在眼前的那一些碎石之上,那一年冬天,19歲的穿著紅緞祆的母親,24歲的挺拔父親,他們在西面的堂屋里正拜著天地,對接下來的生活充滿遐想企盼。在那里他們迎來了大哥、姐姐和我。那里見證和吸納了我們降臨人間時母親的疼痛與叫喊。我們剝落的童年,傍晚時瘋玩的囂叫聲中,誰家母親喊著其中一個的乳名——家來吃夜飯噢。南面的雪白墻壁上,曾經(jīng)掛著父親心愛的笛子與二胡。印象里在他的懷里他曾經(jīng)手把手地教我吹過笛子,只一發(fā)出音,父親就說好,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早接觸的樂器。閑暇時父親不吹笛子不拉二胡就看書,烙下印象的是一本白皮封頁的《家庭醫(yī)生》。父親在他的藤椅上看得滋滋有味。從掛在壁鉤的竹籃里,他變戲法似的給我們掏出枇杷。他比母親有趣得多,母親總不會以這樣的方式。然而父親不久就生病了,接下來的時間我總以為他只是去了很遠的地方。父親的離世全然影響和改變了我的生活——暗啞與幽閉——我找不到釋放它們的出口……
那一刻的心情,甚至不愿意用手去捋一捋被風吹亂的頭發(fā),一任由它。我只是想告訴我的東九湖,它該知道我的心結(jié),多么不愿意走,不愿意離開。我要在這里再待一會兒,感受并記住它的最后體溫。記住向南的兩株盛大桃花,她們在三月盛開的蓬勃姿勢。記住南面低地,那里鮮活的蔬菜瓜果,綠火焰似的青麥苗。記住可以通向村外的石板路,它左邊的紫楝樹以及樹杈間的瘦河流。記住每一個早晨從湖岸線盡頭升起的紅色朝霞……記住……記住……唯有記憶,才能回望,唯有回望,才能證明它的曾經(jīng)存在。
道再見——是必然。誰說的,再見——就是不再相見。這就是時間的形式,不停地在來臨,又不停地在離去。時間的形式——多么神秘,它已然無聲強大地顛覆了世間所有事物的形式——來臨的勢不可擋,逝去的無從挽留——無從挽留呵,它、它們,已在不斷地、不斷地坍塌飛離。直到有那樣的一個少年,再也找不見,那躲在樹杈間鳥巢里的紅月亮。
三
此刻如果將這里的文字作為一種備忘,我現(xiàn)在還必須再去回望這座已逝村莊的布局。在東九岸旁,四周被大片的田野簇擁的房子,由南至北,是這樣排列的:第一排,周其東家,沈錫良家,沈錫其家。后兩家是親兄弟。周其東和下面要寫到的周廣坤是父子。他們?nèi)揖嵌嵌椎拇u樓房,一樣大小的曬臺,看看去很是整潔。第2排:周廣坤家,周仁祥家,錢玉仙家,徐玉龍家,周平南家,周虎寶家,葉阿南家。這里前兩家也是父子關(guān)系。除了阿南和周廣坤家的房子稍矮些以外,其他的都是和前排房子一樣的二層樓房。周廣坤在村上算是個能人,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會寫春聯(lián)。燒得一手好菜,會操辦鄉(xiāng)下酒席。第三排:周紅明家,葉志超家,沈夢發(fā)家,周健家,周海珍家,周中明家,沈福余家。這一排房子最為整齊,其中葉志超是上述阿南的小兒子。再往北,是原來沒有分田到戶時生產(chǎn)隊的一面公場,青磚地的,用來收稻場麥場,男孩子們在黃昏時剛收掉稻麥的地上滾鐵環(huán),你來我往展開比賽。在稻草、麥桿還沒有分到每家每戶時,我們就在它們身上翻跟頭,豎蜻蜒,渾身上下都沾滿了草屑,那種快樂,哪是城里孩子玩什么兒童樂園能比的。夏天的時候,那里是全村人乘涼的聚集地,三五一堆,論年頭,家長里短,講收成,講嚇人的鬼故事……80年代初,實行分田到戶,公場沒人管了,就有人在它的上面造了房子,他們是周廣興,周學軍,沈國方,周沈源。以這里為界,我們都把上述的人家稱之為南面人家。南面人家的西面就是我前面有文字提到的瘦河流,河流蕩著清波穿過小橋,一直通到石板路的盡頭。石板路對面的河流上方,是一條筆直的基埂路。
在小橋老槐樹的旁邊,住著王浩松,浩剛,(他們是一對兄弟)周凱,周建明,沈兵,王浩良,王浩平,沈初泉,沈水泉,王正才,周福林。王正才和浩良浩平是父子……我們稱他們?yōu)楹游靼度思?。記得周福林家村上最早有電視機的,那時我過目不忘的日本連續(xù)劇,就是在他們家的窗口看的(屋里人太多,擠不下)。河東岸,是我們家,周碌明家,徐力強家,吳興余、吳興龍家,(他們也是一對親兄弟)周碌明是前面周廣興的兒子。我們這一排大家都說成是東面人家,面朝東九,能看見清晨照進村莊的第一縷霞光。春夏季節(jié)交替的飯前午后,一場雨之后的彩虹高高地架在大池河上,東九湖岸的蘆葦蕩里,布谷鳥在富有節(jié)奏地聲聲叫喚,布谷,布谷……請注意,這并非我想象的圖景,而是我親身經(jīng)歷親眼看見親耳所聞……
四
……這樣的一座村莊,說拆就拆了。母親說,講也沒有用,講多了要留淚。她對我說,就要拆了的那幾天,你沒看見呢,墻上都寫滿了字的,年紀大的有人寫,我們只想做一個鄉(xiāng)下人,種地吃飯,死在這里。還有更極端的,這里不便記錄……
最可憐的是沈福余他們這對老夫妻了,他們是和兒子媳婦分開過的,住著的房子被拆以后,沒地方住,租住了別人的一個地下車庫,為了省錢,舍不得用煤氣,就在那個狹小的空間內(nèi),他們生起了蜂窩煤爐,結(jié)果,住進去才幾天呢,那天早晨他們的兒子去看他們,兩人均話都講不出了,送到醫(yī)院已經(jīng)太晚了。母親說,兩條命呢,拆房子拆房子就算拆沒了,村里人都說要是不拆遷,他們不會死。
“牲畜和人一樣可憐呢,甚至比人更可憐。人還能說出自己的痛癢呢,牲畜呢,可它們不會比人不懂感情?!痹谛逻w的房子里,母親跟我說得最多的也就是被拆了的村莊上的一切。從母親那里,我知道了那些家貓、黃狗,它們天天都會從新居的小區(qū),跑大約一華里的路程去村莊上會合,它們站在村莊的廢墟上,對望著,叫喚,然后又在那里玩耍一整天,有的到天黑回去,還有的幾只貓甚至不肯跟著主人遷搬新家,它們整天在村莊上圍轉(zhuǎn),主人無奈它們不得,找到了帶它們回家,它們就又溜出去了。剛開始主人天天給它們送飯,把一大盆盛了魚湯的飯放在廢墟堆上,那幾只貓就團團圍住去吃??蓵r間一長主人就不會頓頓去送了,畢竟新居和村莊中間相隔有一華里的路程,再后來,就不會天天去送,然而它們?nèi)匀徊豢匣丶?,這樣它們就慢慢變成了沒有人管的野貓,肚子餓了,遇著啥都吃,結(jié)果,有的貓就吃了廢墟堆里有毒的死老鼠而喪命了。葉志超家的那條通人性的狗,在清晨去往村莊那條新修建的寬大馬路上被一輛卡車壓死,那是母親親眼看到的,母親從三輪車上下來,趕緊把它放在旁邊的泥土地里,都說狗是土命,放在泥土上興許還能活。母親想。然而一會兒血就從狗的嘴巴里出來了……
一塊石頭,一座村莊的最后形式。我必須將它好好收藏。而這一刻,不想再多說。在這樣的抒寫里觸摸它往昔的溫度與秩序,我只想默默地把一刻的寂靜——傳給——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