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在班上講課時很不開心,因為這個班的部分學生比較散漫,學習積極性不高,開小差、講話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有一次,老師正上著課,發(fā)現(xiàn)坐在中間的一個男生趴在桌上睡覺。平時這名學生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正因為如此,老師更是生氣。他停下來,大聲說了一句:“有些同學實在不像話,一點都不懂得尊重別人。”話說到這份上,那名學生居然毫無反應。老師沖下講臺直奔那位男生,敲著桌子喊:“天亮了,別做夢啦!”全班學生哄堂大笑,男生揉了揉眼睛,一臉茫然。
老師火仍未消,回到講臺上,生氣地說:“上課睡大覺,你不覺得尷尬嗎?”全班學生又是一陣哄笑。男生羞愧地說:“我不是故意的,昨天晚上寫作文睡得太遲?!崩蠋熣f:“你還找借口?”男生拿出作文本說:“老師是真的!不信您看,我還空著幾個不會寫的字?!崩蠋煼艘幌卤咀诱f:“你還真有不會寫的字!”男生說:“您剛才說到‘尷尬’,我想起來了這兩個字我寫不好,還空著呢,老師您教我一下行吧!”
老師看他挺“誠懇”,一邊說一邊寫:“我雖不是語文老師,但起碼應做到常用字得會寫,你們也應當如此。”兩個大大的字寫在黑板上后,有學生在下面喊:“老師您好像寫錯了,左邊不是‘九’,是‘尤’字少一點?!崩蠋煹哪樛t,不無尷尬。
同樣的故事也發(fā)生在一位名師身上,但“情節(jié)”的發(fā)展卻截然不同。名師在北師大附中講歷史課,有一個學生趴在桌上睡覺。名師發(fā)現(xiàn)后,不動聲色,一邊講課,一邊漫步。走到那個學生座位時,背對著輕輕用手將他拍醒,幾乎無人察覺。名師依舊閑庭信步侃侃而談。如夢初醒的學生頗感慚愧,自責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動和尊敬。
兩個“故事”“起因”相同,但因為“情節(jié)”的推動者采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手法”,“結(jié)果”自然相反。
事情往往是這樣:用睿智幽默的方式和一顆寬容之心去對待他人,同樣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反之,讓人下不了臺,常常會自找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