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尸骨稍微胖一點的東西是什么?
——超級瘦的人。
這是我看過《機械師》后編出的一道拙劣的腦筋急轉彎??赡軣o厘頭又缺乏智慧,可這的確是我的第一反應。我的頭腦喜歡自作聰明地聯想到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老實說,我不是十分喜歡《機械師》,可不得不承認那個瘦得駭人的男主人公給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一個優(yōu)秀的演員,沉穩(wěn)地表現了一種慌張。
他像一塊被風化多年的化石,帶著非人的鋒利。他有骨和皮,卻缺乏最基本的肉,枯瘦的身體讓通常意義上的嶙峋都顯得豐滿。特寫的鏡頭里,每一節(jié)突起的骨頭都令人毛骨悚然地訴說著瘦所能達到的極限。我非常想伸手摸一下他,以驗證他是否像我想象的一樣扎手。
故事圍繞著這樣的男人進行,一切籠罩在難解的詭異之中。開始,以為這只是個關于失眠者的故事,繁復絮叨,混亂神秘,森森然地故弄玄虛。到最后十分鐘,一切被推翻,才明白先前的情節(jié)都源自那消瘦男子內心的掙扎。而這所有掙扎都因為他曾經在一起交通事故后逃逸。良心的譴責帶來痛苦的幻象,靈魂在自己編織的噩夢中走投無路,最終回歸現實的救贖。
于他,短暫的逃避,不是緩沖而是折磨,無法逍遙反被束縛。痛苦悄無聲息,消瘦卻勢不可擋。他仿佛在用失眠悼念那個喪生在他車輪下的男孩。死者意外地長眠,肇事者永遠地失眠。死人不知是否在天堂,活人卻確定是在地獄。
想要忘卻,卻偏偏記得,于是成了為了忘卻的紀念。記憶要做減法,執(zhí)行的過程中,卻被良心改成了加法。人類的機能竟是如此的復雜。
不是飛車逃脫就一了百了,甚至那僅僅是一個開始,一段無處訴說無法平靜的生活就此開始。正常的睡眠、豐滿的身軀、清醒的意志,這些曾經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與他逃跑的方向背道而馳。從那一刻起,時間停留在肇事的時刻,心靈在反復變換的情節(jié)中受著難以逃脫的拷問,身體泅渡在焦慮的潮水中無法上岸,他中了自己良心的詛咒。沒有睡眠,徹夜刷地,深陷的眼眶中嵌著一對不安的眼珠。隱喻的字條、滲血的冰箱,還有一個別人都認為不存在的工友,日子在不休息的世界里朝著恐怖的方向恍惚。不想繼續(xù)卻又無法停止,痛苦的記憶要與他同生共死。內心的激戰(zhàn)不見金戈鐵馬的對壘,卻是最殘忍的廝殺。那成了一場不可撤銷的官司,原告被告都是自己,矛盾的交鋒中,肉體與精神一起潰不成軍,良心與私心兩敗俱傷,道義與貪戀在邊鋒游走。
想起中國一句老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主人公的行為是這老話的反向延長線。他的表現是,做了虧心事,怕鬼叫門,進而臆想出叫門鬼的模樣。以為自己足夠冷血,所以在恐慌中挑選。高估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無法擺脫可怕的記憶。逃逸帶來的不是輕松,不安和惶恐卻如影隨形。不愿在監(jiān)獄睡覺,卻并不知在臥室已無法安眠。很多時候,懲罰的房間才是良心安眠的搖籃。人類自以為是的惡毒,常常被無知無覺的反省瞬間擊垮。頭腦的變壞總是比心靈徹底,多么骯臟無恥兇險的想法都可以在那里產生??尚撵`不行,它天生軟弱,隱藏在里邊的哪怕一點點善的氣息也會興風作浪,招致自我的反思與懺悔。我猜測懸崖勒馬、立地成佛、迷途知返這些詞便是由心力而生。
電影的后半段,這個就要瘦沒了的主人公已接近瘋狂。尋找、回憶、承認的過程中,多層次的線索次第而出,連他自己也在迷惑中等待真相??只诺刈⒁曋鴿B血的冰箱;飛速追趕著幻想中的工友;甚至不惜故意去撞車,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后半段的癲狂一掃前邊的陰冷遲疑,以豁然開朗的干脆方式揭穿了所有的迷局。主人公的失控承載了導演良好的控制,蓄謀已久的結局打破了觀眾俗套的想象,前邊高明的誤導給了觀眾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
如此簡單而已:無辜的失眠者原來受折磨于一次逃逸,先前的無辜經歷原來僅僅用內疚便可以解釋。恍然大悟中,一切都不再可怕,只有良心露出得逞的笑容。
原來悔過也是一種捷徑,因為承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回頭是岸,才能結束水中的煎熬。這世間,不是誰都有做壞人的心理素質,提得起放不下的人太多太多。明明長著顆負疚自省的心,卻偏自不量力地逃避責罰。對迷途的堅持,簡直成了一種任性的逃避,比直接認錯,肯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知道迷途不好走,最聰明的選擇恐怕還真是回頭。
乘著歌聲的翅膀
一張海報,吸引我看了一部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一群七八歲的男孩和幾個年齡各異的男人的合影。整個照片,沒有一個女性,卻擁有著柔和、溫暖的色彩。我猜,這是一部關于童年或者師生關系的電影。看了以后,我的猜測被印證。但還有許多我沒有猜到的東西,打動了我。
電影的開始,不得志的音樂愛好者馬修帶著失望的心情來到一個問題學校。這里邊的學生都是很難對付的不良少年。在我的理解里,這個叫做“池塘底部”的學校,跟工讀學校應該很類似。
學校里的孩子精力旺盛、行為叛逆,老師則表情嚴肅、行事古怪??雌饋?,這些教育問題少年的老師,是一些問題更大的人。他們粗暴、麻木、刻板,似乎就是喜歡和鮮活的生命作對。學生的頑劣和老師的鎮(zhèn)壓成了學校的主旋律,似乎這便是順理成章的師生關系,并且已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這一下子讓我想起了《簡愛》里的學校,簡愛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缺乏愛的寄宿學校度過的。那暴躁又掌權的所謂校長,和這里的校長如出一轍,讓我懷疑,校長是不是一種批量生產出來的壞東西。
馬修在這學校里成了一個奇怪又單獨的力量,他不理解老師們的粗暴,也不被學生所接受。在這個貌似學校的監(jiān)獄里,他正常的行事方式顯得格格不入起來。頑皮的孩子們并不把這個禿頭的老師放在眼里,他們像對待以前每一位一樣,搶他的包,撬他的柜,把他當成敵對的力量。甚至他們大概有點“吃柿子揀軟的捏”的心理,面對馬修的寬容越發(fā)變本加厲。而馬修和其他老師不同,他看他們的目光是始終帶著愛的,他并不覺得他們令人絕望。他為了更好的了解每一個人,讓他們把姓名、年齡和未來想從事的職業(yè)寫在一張紙上。這些躁動又缺乏耐心的孩子都認真地寫著、思索著,對于他們,這是少有的被人問及夢想的時刻。那個時候,馬修和孩子們,彼此是多么出乎意料!
馴虎員、飛行員,甚至是亡命徒,這些理想是那么幼稚而生動,帶著心靈的渴望與張揚。本來就懂得愛的馬修更加明白了,這些孩子其實對未來是心懷希望的。他像一只色彩斑斕的鳥,飛進了孩子們灰暗了太久的天空。
一個偶然的機會,馬修發(fā)現了孩子們愛唱歌。那些沉淀在心中的音樂夢想再一次升騰起來。他開始為孩子們寫歌。一個合唱團誕生了。然后,一個擁有奇跡般嗓音的莫杭治被發(fā)現了。性靈的復蘇在音樂中逐漸完成,真正的童年終于花朵般毫無保留地開放。這電影里的歌聲高亢、明亮,美妙得讓人懷疑這聲音是否真的來自那個叫做嗓子的器官。每到有莫杭治獨唱的段落,我都想,即使這電影沒有情節(jié),有這樣神奇的歌聲也值得一看。
孩子們有充沛的精力,你如果討厭他們,他們會把這些精力用來和你作對。而你如果愛他們,他們即使不愿意表達好感,也愿意接受你的愛。有了愛和音樂,許多事在逐漸地轉變。孩子們不再樂于搗亂、惡作劇,那個長相局促不愛玩笑的數學老師也煥發(fā)出了對音樂的狂熱,甚至那個暴君一樣的校長也站在椅子上扔起了紙飛機。一切似乎被馬修改變了,這個怪異的學校,逐漸踏入溫暖的軌道,仿佛秋冬過后,青草迅猛生長。
可電影不是童話,短暫的轉變并不是最終的美好。那個壞了很久的校長好了一陣子又壞了回去。他對學生應有的愛,都轉移在了對自己仕途的追求上。如同一卷被曝光的底片,銘記下的美好瞬間消失。邪惡再次發(fā)威,一切回到開始的地方……馬修在一場大火后被趕出了學校。他走的時候伴隨著孩子們久不停息的歌聲和緩緩飛出的帶著祝愿的紙飛機。
我喜歡電影的結尾,不是太童話,有辛酸的真實和悲壯。美好的馬修和荒唐的學校,一個老師因為真正的給予而被強權放逐。馬修離開的時候,夢想還是跌落在現實當中,有些微的疼??赡切╋h灑下來的紙飛機和來自心靈的歌聲又分明讓我看到了希望。
小個子的佩皮諾終于在馬修被辭退的星期六跟出了學校;有歌唱天賦的莫杭治被母親接走,帶到了里昂學習音樂;每一個孩子的人生都將因為遇到了馬修而發(fā)生改變,因為音樂早已在心里生根;其他老師聯合揭發(fā)了校長虐待學生的行為。一切雖然有遺憾,卻都是朝著好的方向生長。
電影在歌聲中緩緩結束,馬修的禿頭和孩子們的樣子依然在我眼前。這樣的音樂和這樣的故事,讓我留戀地不愿意離開。這些不幸又幸運的孩子們,因為馬修,開始懂得了用另一種眼光看天空。他們還是孩子,遠沒有校長想象的那么可怕。當其他人都覺得他們討厭的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放縱應該就是一種報復吧。馬修雖然最終離開了他們,但還是教會了他們快樂、感激、榮譽、畏懼和歌唱。銀幕轉黑,他們的人生在我頭腦中繼續(xù),我想他們將帶著馬修打下的愛的烙印和音樂帶來的精神感召,找到自己所渴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