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分析文化定勢及偏見給跨文化非言語交際中的體態(tài)語、客體語、副語言、體距與體觸行為帶來的影響,并由此從教師和學生兩方提出相應的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文化定勢;偏見;非言語交際;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3-0199-02
1 引言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活動、相互交流的過程。
文化與交際不可分割,人們所有的交際活動都受其文化背景的制約和支配。因此,通常而言,理解與自己文化相同或相似的人的行為沒什么問題,因為我們熟悉彼此的思想表達行動和反應方式??墒牵环N文化背景的人要理解處于另一文化背景的人的行為,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因為雙方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行為準則,在缺乏足夠的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必然遇到更多的相異性,而不是相同性。為了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因為互相不了解而造成的障礙,人們便開始對來自外來文化的人和事物進行分門別類。這種歸類既有符合事實的部分,又有不符合事實的地方。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此得出的結論常會因為情形的不同而出現(xiàn)偏差。歸類因此很容易轉(zhuǎn)化為定型,即所謂的“文化定勢及偏見”,而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2 何謂“文化定勢”、“偏見”以及它們的特征
2.1 文化定勢及偏見的概念來源
“Stereotype(定勢)”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國社會學家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一書中提出的。他指出,人所處的環(huán)境,無論是自然環(huán)境還是社會環(huán)境,都太復雜了,以至于不允許他對世界上所有人、所有事逐一親身進行體驗和認識。為了節(jié)省時間,人們便用一個簡化的認知方法,將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民族、種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
而所謂“文化定勢” 是研究者通過觀察研究某一民族、群體文化的各個層面,獲得某些材料和事實并加以概括和推斷,得出概念,再給這種整體文化貼上其形象的標簽。一般地說,它是一種情感上較為執(zhí)著的信念,也是研究者對某一特定文化感知過程的產(chǎn)物。Porter指出:“定勢使我們相信,愛爾蘭人都是紅頭發(fā)、急脾氣;日本人都個子矮、齜牙、狡猾;猶太人都精明而貪婪;黑人都迷信且懶惰。雖然這些概括為人們普遍接受,但它們并不正確?!?
根據(jù)《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篇》中對于“偏見”一詞的解釋:偏見是指根據(jù)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xiàn)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現(xiàn)象。
在中國人傳統(tǒng)的定勢思維中,日本人銳利進取,美國人自由富有,德國人呆板僵硬,法國人浪漫閑適,非洲人懶惰貧窮,猶太人聰明絕頂。而這些都是屬于過于一般化、簡單化的定勢造成的偏見,是忽略了個體及細節(jié)差別的過于概括的思維方式。
2.2 文化定勢及偏見的特征
根據(jù)Ron Scollon 和Suzanne Wong Scollon 的看法,定勢是一種無視群體內(nèi)部存在著差異和無視普遍性之外還存在著特殊性的思維方式。它拋開了對象與對象之間微小的個體差異,籠而統(tǒng)之地進行認知,從而得出了許多籠統(tǒng)而模糊的看法。文化定勢是對各文化的過于概括的,不以時間、地點、對象的改變而變化,是一種過于靜態(tài)的研究。它將瞬間的對異域文化的印象作為永恒的對所有群體的印象,被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具有幾個基本特點,即:過分簡單化、以偏概全、有影響力、有頑固性。
3 文化定勢及偏見對非言語交際的影響
3.1 非言語交際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在交際中都是言語與非言語兩種途徑并存的。研究結果表明:語言交際所傳達的信息僅占35%,而非言語交際所傳達的信息則高達65%。人們可以不進行語言交際,但是往往難以抑制其非言語的交際。Malaodro Barker(1989)談到非言語交際時認為,同言語交際相比,非言語交際具有更重要的功能意義,主要依據(jù)以下六個理由:第一,非語言因素在人際交往的語境中起著決定其含義的作用;第二,通過非語言交際的手段表達的情感更為準確無誤,第三,非語言交際所傳達的信息不會被歪曲,所以相對來說真實無欺;第四,非語言交際具有超交際(metacommunicative)功能,交際者往往依賴非語言暗示(cues)來判定交際者的意圖,以達到高質(zhì)量的交際的目的;第五,非語言交際的暗示作用可以更有效、更省時省力的傳達信息;第六,非言語交際最適宜間接地傳達隱含的示意,即一些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交際內(nèi)容。
3.2 非言語交際的分類及相應受到的文化定勢及偏見的影響
(1)體態(tài)語(以頭部動作體態(tài)語及手勢語為例)。
包括頭部、面部、眼部、手部、腿部等的動作行為,它是非語言交際研究中的重點,一些體態(tài)語在不同文化中是共有的。比如,微笑表示和善,握手意味著友好。另有一些是在不同文化中是不同的。例如,在大多數(shù)國家,點頭表示“贊同”,左右擺動頭表示“不贊同”;而在印度人和愛斯基摩人中,情形卻完全相反;土耳其人通常用舌頭打響、下巴轉(zhuǎn)動表示“不贊同”。不同民族運用手勢表意也有區(qū)別,這就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不小的障礙。比如:當年前蘇聯(lián)總理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當他走下飛機時,曾用雙手舉過頭頂并緊握在一起的動作向到機場歡迎的群眾表示致意,然而這一動作卻激怒了美國人,因為這一行為在美國文化中象征美國人被擊敗了。
(2)客體語(以衣著為例)。
哲學家湯姆斯.福勒(Thomas Fuller)曾說過:“觀其殼可知其核?!币路腥椈竟δ埽赫隗w、舒適與文化展示。雖然服裝仍然具有前兩項功能,但是它作為文化標志的作用卻越來越顯著。在美國,有些高級餐館明確規(guī)定穿牛仔褲者不得人內(nèi)。西方社交活動中,請柬的右下角處往往印有對著裝的單獨說明。若標明是white tie則要求男士穿燕尾服、硬領襯衫、黑色套裝和白色領帶.這是最正式的著裝;女士則需要穿裸肩袒背的深色長裙。若標明lounge suit則要求男士穿西服打領帶,顏色沒有嚴格要求;女士可以穿套裙。
(3)副語言(以沉默為例)。
靜默語的形式在各種文化中都是一樣的,但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靜默語的使用頻率、所持的態(tài)度、運用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文化中,沉默常出現(xiàn)在人們交流中,因此人們對待沉默通常持積極態(tài)度。正如中國古訓“沉默是金”,人們喜歡將沉默解釋為敬意、順從、同意、深思和友好等。
例如:某公司招商期間,邀請外國企業(yè)代表共同參觀了工廠所在地的某一風景區(qū)。在路途上,中方代表一言不發(fā),他們定勢地以為在沉默的氛圍當中會達到一種默契,即此時無聲勝有聲,將達到促成生意成功的效果。而此時美方代表卻感到不自在,直到回美國之前都耿耿于懷,自然這次招商以失敗告終。事后,中方在總結教訓時候才發(fā)現(xiàn),美國人正是由于路途中中方自作聰明的“沉默戰(zhàn)術”感覺中方態(tài)度不夠友好,導致生意失敗。事實上,多數(shù)情況下,美國人將沉默理解為冷淡、氣憤、敵視、羞怯、難堪、輕視、厭煩和冷漠。他們無法忍受那些總是保持沉默的人,他們不能理解沉默所傳達的信息。
(4)體距和體觸行為。
人們在對待體距的態(tài)度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傳統(tǒng)習俗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塑造出不同的行為舉止。例如: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意大利人等在交談時相距較近,體觸意向強(high-contact),而德國人、北美人等體觸意向弱(low-contact),他們習慣相隔“適當”的體距進行交際。另外,白人同黑人交談時,體距顯然要大于白人與白人或者黑人與黑人的體距。
4 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增加, “專業(yè)知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型人才的社會需求量必將激增,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應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目前我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英專學生往往是“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對外交往中仍存在受到文化定勢及偏見的影響的障礙,不能用地道的語言得體地交際,常常犯“文化錯誤”。
4.1 教師
(1)在教材的使用上應多選取那些涉及英語國家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社會規(guī)范等一些“真實性材料”(authentic material)。
(2)引導學生在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時留心和積累涉及到目的語言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給學生多創(chuàng)造與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接觸的機會,使他們在真實的交往中去觀察感悟?qū)Ψ缴砩纤嘎冻龅奈幕畔?。?/p>
(3)有條件的還可開設社會語言學、文化學這類課程或者甄選一些這方面的材料讓學生閱讀,使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深入到其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宗教、社會規(guī)范等深層次的文化層面,培養(yǎng)英專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了解西方文化與我們母語文化的差異,從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際。
4.2 學生
(1)注意分析思考種種傳統(tǒng)刻板文化定勢所形成的錯誤歷史偏見,對于沒有現(xiàn)實性的沒有普遍性的觀念,及時拋開它對自身的影響,重新發(fā)現(xiàn)對象的特殊性。
(2)閱讀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學作品和報刊雜志,有意識地收集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民族特性等方面的知識和非語言交際方面的“語料”。對比中英文化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手段,及時進行歸納和總結。觀看英語國家的原版影視作品,一方面理解故事情節(jié),透析社會現(xiàn)象,洞察文化底蘊,同時通過觀察演員的表演,剖析非語言交際行為和現(xiàn)象,掌握非語言交際規(guī)則。
只有通過教學雙方的共同努力,外語學習者才會在跨文化交際中行為得體、舉止規(guī)范,從而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障礙,恰如其分地發(fā)揮形體語言的跨文化交際功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選讀[C]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2]黃雷.正確運用形體語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J].科技視野,2007.(7):53.
[3]羅小英.從原型范疇理論看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定勢[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6):62.
[4]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3) 16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