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個體的情緒、喜好都必須要成長,一個各方面成長得都好的孩子,他的學習自然會成長得好。學習的成長和其他思維活動的成長并不矛盾,而是一個很好的互補。
欄目主持:春艷
特約嘉賓:楊敏毅
小魚說:以前我學習一直很努力,所以很輕松地考上了市重點高中。由于是住校,剛進學校時感到很迷茫,不知所從,看到身邊成績比自己好的人比比皆是,多才多藝,能力又強,我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整個高一,我一直不適應,睡眠質量差,找不到學習的感覺,學習效率低,成績在班上始終處于中下等。
到了高二,父母再三考慮,將我轉到家附近的二流學校讀書。到那里,雖然我成績算很好的,學習方面也有所改善,但是效果卻達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我還要頂著周圍人給我?guī)淼膲毫?,我是市重點的學生,如果學得不好,會很丟臉。
我也試著疏導自己放松心情,但是每隔一段時間我的心情便會因學習效果不好而落入低谷。我是真的很盡力地在學習了,可是每每到了一個階段,我就會一點兒東西也學不進去。想出去玩吧又覺得浪費時間,索性就發(fā)呆,真是讓我痛苦死了。
現在連我自己也說不清,在普通學校做雞頭,在重點中學做鳳尾,到底哪個選擇是正確的?
楊老師心語:做“雞頭”與做“鳳尾”肯定都有利弊,無法一概而論。關鍵問題是自己愿意做什么?即找到合理的自我定位。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讓我來幫你分析:你的煩惱主要來自三方面:
1.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
不論是市重點中學還是普通二流學校,都有自身的風格與特點。進入學校的學生,被動接受學校教育的行為,需要通過主動適應學校環(huán)境來承受。從市重點中學轉入普通中學,你已經嘗試了從做“鳳尾”到做“雞頭”的轉變。現在的痛苦又是什么呢?是想從“雞頭”再回到“鳳尾”嗎?假如你真是處于兩者的搖擺中,那就錯了。所以,楊老師希望你能靜下心來,思考幾個問題:
A.分析目前就讀學校帶給自己有利和不利的條件有哪些?
B.分析自己能夠承受和改變外部環(huán)境的能力與信心有多少?
C.分析自己期望實現的愿望與能夠達成的目標是什么?
2.對學習的自信心。
自信心來自于良好的自我駕馭能力。在重點中學就讀“高手如云”,學習的競爭肯定比普通中學要激烈得多。壓力既可以激發(fā)起人前進的動力,也可以使人喪失前進的勇氣。所以,只有那些愿意承受壓力考驗的人,才適合選擇“鳳尾”的挑戰(zhàn)。
遇到強力的競爭對手,會感到情緒低落、心情壓抑、喪失信心的人,希望在輕松的氛圍里感受成就感的人,則選擇做“雞頭”會更合適一些。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之處,激發(fā)起自信心和競爭力。在普通學校學習同樣可以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在“雞群”中走出“鳳凰”的效果。
3.對關系的平衡感
平衡感來自于對自身前后的發(fā)展和與他人的相互比較中而獲得的自我認同感。所謂“自身前后的發(fā)展”,就是指縱向的發(fā)展。認真地分析自己從高一到高二,在學習能力、知識技能、處事方式等方面是否有顯著的提升。
所謂“與他人的相互比較”,就是指橫向比較??陀^分析,在同齡中,自己的學習成績、組織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不是具有獨特的表現?這樣的表現,自己是否認同。你對做“雞頭”與做“鳳尾”的煩惱,其實也來自于關系平衡感的失調。在對兩所學校、兩類同學、自我發(fā)展的比較中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
其實成績和分數并不代表著全部,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才是最為重要的。豐富的校園文化、多彩的社團活動,都為同學們提供了展示的舞臺,找到更適合自己學習、成長、發(fā)展的空間,才是真正體現“雞頭”還是“鳳尾”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