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翻身”不僅僅是革命者的一個口號,更大程度上體現(xiàn)著在“三座大山”壓迫下的底層勞動人民的革命旨向和呼聲,一個時期,它幾乎成了革命的同義語。而將這種追求最終變?yōu)楝F(xiàn)實,是幾代人的愿望,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斗爭的結果,更是歷史的必然。
“翻身”,一詞,流行于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多是用來比喻“從受壓迫、受剝削的情況下解放出來”,如“翻身戶”、“翻身農奴”等;或是比喻“改變落后面貌或不利處境”,如“打翻身仗”等……
“翻身”一詞的被廣泛使用,是與“土改運動”密切相關的。在土改過程中農民話語里講得最多的就是“翻身”?!胺怼痹浭峭粮牡恼未~,是中國鄉(xiāng)村革命的象征。
土改運動過程中,農民見面的客套話從“吃了嗎?”變成了“你家翻身了嗎?”,春節(jié)拜年時的吉利話“過年好!”變成了“翻身!翻身!”。人們把過年稱之為過“翻身節(jié)”。
“翻身”作為土改運動的話語基調,派生出了許多與其相聯(lián)的語匯,如“翻身運動”、“翻身做主人”、“翻身戶”、“翻身村”、“翻身團”。
共產黨實現(xiàn)了中國農民幾千年的翻身夢想
1947年7月17日,在西柏坡村東頭的一個打谷場上,來自全國各解放區(qū)的100多名代表,散坐在樹蔭和布棚下,有的坐在石頭上,有的坐在從老鄉(xiāng)家里帶來的小凳子上,有的干脆坐在地上,主席臺是幾個長條桌、長條凳和幾把椅子,作報告的是劉少奇。這個露天會議就是改變了兩千年來中國農民命運的——全國土地會議。
這個簡樸的會議實現(xiàn)了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的一個夢想:擁有土地;講出了中國農民幾千年來壓在心里的一句話:平分土地。會議通過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規(guī)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廢除一切鄉(xiāng)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債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公開頒布的第一個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表明:中國共產黨高舉反封建的戰(zhàn)斗旗幟,將徹底摧毀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全國土地會議的春風跨越太行山脈,吹向全國各解放區(qū),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鬧翻身運動。
舊中國90%的貧苦農民只有20%的土地。而只占人口10%的地主卻占有80%的土地,千百年來,地主依靠土地殘酷的剝削農民,造成生產落后,人民貧困痛苦。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運動,使農民翻身解放成為土地的主人,翻身農民從心眼里感激共產黨,認為共產黨是人民的大救星。正如一幅對聯(lián)說的那樣,“翻身全靠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
著名美國友好人士、原美中友好協(xié)會會長韓丁,曾出版一本書,名字叫《翻身》,這本書被稱為“美國人筆下的中國土改檔案”。
在這本書里,美國人韓丁以他親手記錄的太行解放區(qū)潞城縣張莊的土改檔案資料為藍本,用社會人類學者“在地”式的觀察視角,再現(xiàn)了中國農民日常生活的話語表達和社會記憶。作者在書中熱情地歌頌了中國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的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生動地記錄了張莊人民打碎封建枷鎖,獲得翻身解放的曲折過程。這位美國人在書中評論土改運動說“新發(fā)布的《中地法大綱》在1946年至1950年中國內戰(zhàn)期間,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的作用?!边@個評論被后來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所引用。
“中國的主要人口是農民,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中國的革命戰(zhàn)爭,實際上是農民戰(zhàn)爭;誰贏得農民,誰就有力量,誰就能贏得革命的勝利?!泵珴蓶|早在1926年發(fā)表的《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就明確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他還說:“中國這個國家,離開了農民,休想干出什么事來。我們辦事情,做計劃,要時刻記著我國有幾億農民。”
農民問題歸根結底是土地問題,“土地問題是解決中國問題的一把鑰匙。”幾千年以來中國改朝換代、農民起義,圍繞的核心問題都是土地問題。
人類社會最早、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土地。中國自古以農為本,人與土地的關系是最根本的關系。土地養(yǎng)育了我們、承載了我們,是我們的立身之本,立命之本,
《左傳》記載了晉公子重耳逃亡的故事:日夜兼程、疲餓交加的重耳,向田間一位耕作的老農乞討食物,老農捧起一把泥土遞給他,一言不發(fā)。重耳正要發(fā)怒,卻被隨從勸阻,并耳語了幾句。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頭感謝上蒼,然后鄭重地捧起一把土,放到車上,繼續(xù)逃亡……。
從幾千年農業(yè)文明中走過來的中國人,天生就與土地有著密切的關系。土地,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與土地的感情是難以想象的。李準的小說《不能走那條路》中,描寫一個老中農,當看到自己要賣的土地時,他把臉貼在土地上,聞著泥土的芬香;看過小說或電影《暴風驟雨》的人,都不會忘記土改后的農民捧起屬于自己田里的黑土時,那淚光閃閃的雙眼和抖抖顫顫的雙手,這就是農民跟土地的關系。直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農民珍藏著土改分地的土地證。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孫中山一手創(chuàng)建了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的學說,他曾對梁啟超講過:“今之耕者,率貢其所或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農民之困也?!钡K其一生,沒有完成,也不可能真正解決中國農民的土地問題。
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億萬農民土改鬧翻身,使農民正真成為土地的主人。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
曾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說,這是一次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泵珴蓶|也曾興奮地說:“我為新中國數(shù)萬萬農民獲得翻身的機會和國家獲得工業(yè)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p>
土改鬧翻身,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翻身農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農業(yè)生產,增添牲畜農具。推廣優(yōu)良品種,興修水利,精耕細作,使糧食增產,農村經濟面貌迅速改觀。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發(fā)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土地改革是人類歷史上最杰出的改革之一。
“誰贏得了農民,就能贏得中國”
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運動,是一次翻天覆地的農民翻身運動,土改運動在解放區(qū)引起的震撼是巨大的,農民在獲得了土地的同時,也開啟了他們的思想覺悟。正如一份冀中區(qū)的檔案材料中記載的那樣:“農民翻身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不是什么輕而易舉的事,欲翻身必先翻心。只有翻透心才能翻透身?!蓖ㄟ^“挖窮根”、“吐苦水”“算總賬”、“訴苦會”等方式,使翻身農民認清了自己長年受苦和被剝削的根本原因,提高了他們的階級覺悟,使他們更加自覺地投入到轟轟烈烈的翻身運動。
廣大農民在政治和經濟上翻身以后,政治覺悟和組織程度空前提高。在“參軍保田”的口號下,大批青壯年農民潮水般涌入人民軍隊。不少地方的翻身農民“整班整連”集體參軍,有的縣、區(qū)還組成了“翻身營”、“翻身團”。解放戰(zhàn)爭中,僅晉冀魯豫解放區(qū)參軍的翻身農民就累計達148萬人;
為保衛(wèi)勝利果實,廣大翻身農民迸發(fā)出了積極熱情和巨大力量,成為解放戰(zhàn)爭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源泉。翻身農民們不僅積極參軍、參戰(zhàn),而且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其規(guī)模之巨大,任務之浩繁,動員人力物力之眾多,為古今中外戰(zhàn)爭史上所罕見。據(jù)統(tǒng)計,三大戰(zhàn)役共動員支前民工880余萬人次,翻身農民出動支前的大小車輛141萬輛,擔架36萬余副,牲畜260余萬頭,糧食4.25億公斤。在解放戰(zhàn)爭中,民兵參戰(zhàn)228萬人,作戰(zhàn)115700次,共殲滅敵人20余萬。解放區(qū)廣大翻身農民的大力支援,是人民解放戰(zhàn)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可靠保證。正如陳毅元帥說過的:“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p>
1949年1月,國民黨政權即將崩潰,蔣介石黯然引退浙江奉化溪口,思考擁兵數(shù)百萬、配備美式武器的國民黨軍何以會輸給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軍隊。在2月1日的日記中,他寫道:“為政二十年對于改造與民眾福利著手太少,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更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后對于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已晚也?!焙髞?,蔣介石退居臺灣,即開始土地改革。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毛澤東也有個有趣的估計:“論功行賞,如果把民主革命的功績作10分,則市民及軍事的功績只占3分,農民在鄉(xiāng)村革命的功績要占7分?!币詮姸鴶≌叩摹巴鲅蜓a牢”,以弱而勝者的“論功行賞”,從兩個方面道出了勝敗的關鍵。40年后,歷史學家黃仁字閱讀蔣介石日記,蔣為自己看出“土地改革為勝敗之關鍵”而自得,殊不知,早在1937年,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已作了“誰贏得了農民,就能贏得中國”的預言。中國共產黨正是靠贏得農民才贏得了中國。
毛澤東站在歷史規(guī)律的制高點上以放眼中國的宏闊視野,預言了鄉(xiāng)村革命的客觀必然性,以及農民在“翻身”中的主體地位與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翻身農民當家做了主人
土改鬧翻身,不僅僅從經濟上使農民獲得了解放,更重要的是,它鼓舞了長期受壓抑的逆來順受的農民起而抗爭,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他們開始要求在政治上擁有自己的位置和權力,這種來自社會底層的力量,造就了中國農村、乃至中國社會的新希望。
翻身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自己的農會,直接選舉村政權,《村選》一詩是這樣描繪解放區(qū)翻身農民的民主選舉的:“白色的氈帽,藍色的棉袍,雪白的頭巾,鮮紅的小襖,飛上打谷場,涌起一片彩色的浪潮?!狈磙r民以極大的革命熱情積極參加地方政權建設,自發(fā)組織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等。解放區(qū)的各級參議會中,農民代表可有效行使選舉、表決、創(chuàng)制、監(jiān)察和彈劾權。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蠶豆選舉法”就是當時為了解決不識字農民的選舉問題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就是現(xiàn)今盛行的村民選舉的雛形。聶榮臻在談到晉察冀解放區(qū)政權情況時說:“村政權是由村民大會普遍選舉出來的”,“因為真正實現(xiàn)民主,在選舉出來的人中農民最多”。
翻身農民在追求新生活的征程中,看到了當家作主的希望,看到了灰色大地上的未來夢想。土改后的翻身農民,不僅要求從政治上翻身,也要求從文化上翻身。
“太陽一出來滿山紅,共產黨救咱翻了身。舊社會,咱們受苦的人是人下人,受欺壓一層又一層。打下的糧食地主他拿走,咱受凍又受餓,有誰來照應。毛主席領導咱平分土地,為的是叫咱們有吃又有穿。往年咱們眼淚往肚里流,如今咱站起來做了主人。天下農民是一家人,大家團結鬧翻身?!边@是一首根據(jù)陜北道情音調填詞而成的民歌《翻身道情》。它真實而生動地傳達了陜北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鬧翻身”的火熱情感,表現(xiàn)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時的歡快心情,講述了舊社會受欺壓農民的苦難境遇和在共產黨領導下農民站起來鬧革命的精神。
由于這首歌曲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廣大翻身農民的心聲,一經唱出,隨即傳遍全國,一直傳到現(xiàn)在,成為紅色經典。同時代廣為流傳的還有歌曲《翻身歌》、《翻身農奴把歌唱》、《土改鬧翻身》以及反映東北土改運動的《翻身五更》等。
各解放區(qū)針對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身后迫切要求學習文化的愿望,配合文化部門在農村普遍建立了文化站、冬學、民校、識字班、夜校、午校,讀報組、宣傳棚、黑板報、青年學習室等組織廣大農民學習文化,進行科學、衛(wèi)生、時事、政策、法令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尤其在冬閑時期,發(fā)動農民“全村上冬學”,提出了“學習與生產結合”的口號。許多學習組織,在春耕及秋收農忙季節(jié),仍能堅持。廣大農民在掌握了文化知識后,向封建禮教發(fā)起了沖擊,掙脫了束縛他們的“三綱五常”、“關命論”等封建道德、迷信觀念。在農會的帶領下他們燒掉了財神爺、灶王像,摘掉了各種宣傳封建禮教的匾牌。翻身農民追求“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反對包辦、買賣婚姻。
為了向廣大農民宣傳黨的政策和政府的有關法規(guī),在文化等部門的指導下,農會還組織了農村劇團、秧歌隊、俱樂部,開展了以廣大農民自編、自唱、自演為主的文藝活動,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農村劇團經常上演的劇目如《白毛女》、《過關》、《兄妹開荒》、《改邪歸正》等,在解放區(qū)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一大批如王貴、李香香、喜兒、小二黑、李有才等翻身農民形象。山東解放區(qū)在1946年12月,創(chuàng)辦了半月刊雜志《文化翻身》以及《文化翻身畫刊》等一批報刊雜志,以形式多樣的方式,反映了解放區(qū)翻身農民火熱的斗爭生活,推動了翻身農民的文化翻身。
解放區(qū)土地改革不僅是一場經濟領域的生產關系變革,同時也是一場全面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變革中,翻身農民不僅在經濟、政治上翻身,同時,在精神和心志層面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新時期中國農民要全面翻身
“翻身”一詞,是“階級話語”嵌入鄉(xiāng)村社會的標志,它對中國農民有著特殊的意義,成為各個歷史時期中國農民的“話語模式”。解放后的農村合作化運動中,社員們說,“土改人翻身,入社地翻身?!笔粚萌腥珪院蟆^r民們在家庭經濟收入大大增加后,感慨地說“過去的貧困戶變?yōu)榉響簟!?/p>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一條是反復證明并且屢試不爽的,那就是:什么時候能夠處理好與農民的關系,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就能順利發(fā)展,反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就會出現(xiàn)曲折?!按蛲梁?,分田地”,“減租減息”,“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聯(lián)產承包”,“減輕農民負擔”,無不說明這一點。中國廣大的農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誰能夠解決農民問題,誰就能夠控制農村,誰就能夠統(tǒng)治中國,就能使中國長治久安,這是千古不易的中國歷史規(guī)律。毛澤東早在延安時期就提出了“以農業(yè)為第一位”的思想,建國初期又提出了“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著名論斷。鄧小平指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wěn)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wěn)定?!?/p>
進入新時期,農村、農民、農業(yè)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心。在2003年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就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求“更加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yè)”,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幾年,中央財政每年都以幾百億的增量來加大對“三農”的投入,2008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到創(chuàng)記錄的5625億,較07年增加1307億。此外,通過免除農業(yè)稅、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使廣大農民不斷從經濟上翻身,特別是最近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帶來中國農村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景象。
如果說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翻身”一詞揭示的是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當家做主人,那么在改革開放,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黨引領億萬農民走上富裕,建設小康,必將使廣大農民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在更高層次上全面“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