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是指教師通過對日常教學工作的觀察,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研究,旨在共同探討一些具體的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經歷一種合作、對話、探究的專業(yè)體驗,從而提出一些對教學工作有幫助的建議?!罢n堂觀察”是一種科學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專業(yè)學習活動,同時還是一種合作研究活動?!罢n堂觀察”立足于教師的教學實踐,通過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合作,解決問題,分享經驗,并輔以專家的理論指導和幫助,能有效推動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課堂觀察”的主體是觀察教師和授課教師。觀察教師主要負責搜集和積累在課堂上獲得的教與學的第一手資料,然后與授課教師一起進行分析研究,交流學習,以達到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一、初試“課堂觀察”
我校高中語文組有幸成為“課堂觀察”課題研究的首批探索者,我們依據學科特點組建了一支研究隊伍——“課堂觀察合作共同體”,初步形成了課題研究思路,并制定出了課題研究的具體目的、研究假設、研究方法及步驟等。為了與學校要求、學科特色相協(xié)調,增加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們選擇了“教師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作為我們的研究專題。
我們以學?!扒嗄杲處熣故菊n”主題活動為載體,進行了第一次“課堂觀察”的摸索實踐。這次實踐是一種“開放式觀察”,要求觀察教師對課堂現(xiàn)場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并對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細節(jié)做詳細記錄,結果造成觀察教師“耳不暇聽,目不暇接,手不暇記”。于是,大家在課后會議上研究改進對策,變“開放式觀察”為“聚焦式觀察”,即選定具體問題作為觀察焦點,并針對不同的觀察焦點開發(fā)設計不同的“觀察量表”,在“課堂觀察”活動后,對該課堂教學情況做描述性的定性評價和結構化的定量分析,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走進“課堂觀察”
帶著以上問題和思考,課題組認真學習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并進行了深入思考,進一步明確了“課程目標”中“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五個方面的發(fā)展要求,同時對自行編制的《高一新生語文學習狀況問卷調查》進行了系統(tǒng)、細致地整理、統(tǒng)計和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最大困難是閱讀和寫作。于是,語文組以閱讀課為切入點,重點研究教師提問的數量和質量,根據“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三個原則,確定了四個觀察視角:課堂提問與教學目標,問題設計的梯度,教師的解答,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握。同時,考慮到不同班級學生水平的差異,我們采用“同一課題、同一教師、不同班級”的縱向比對分析方法,讓教師更好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再次進行“課堂觀察”活動時,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針對性,但是觀察教師在聽課時精神仍然高度緊張,少了以往“賞課”的“享受”,只顧埋頭記錄,對整堂課的感覺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堂課下來,除了記錄授課老師的問題和學生的回答,幾乎說不出對這堂課的整體感覺。因此,我們重新研究了應對策略:首先,觀察教師在課前要與授課教師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全面了解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思路、教學策略、希望被觀察的重點等;其次,進一步熟悉觀察量表,用一些自己能理解的符號進行速記;最后,安排一位觀察教師進行全方位的整體觀察。經過幾次實踐,課堂觀察的效果得到了明顯改進。
三、深入“課堂觀察”
2007年12月下旬,我校部分教師到杭州余杭高級中學參加了他們的課堂觀察活動,聆聽了華師大崔允漷教授的報告——《聽評課范式的轉型:一種專業(yè)的視角》,親身體驗了該校政治、化學、生物三類課堂觀察展示活動。此次活動給我們的“課堂觀察”課題研究以極大的啟發(fā),增強了我們繼續(xù)推進“課堂觀察”的信心。
2008年3月15日,我校召開了北京市海淀區(qū)中學“課堂觀察”展示培訓現(xiàn)場會。這次會議促進了“課堂觀察”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我們開始嘗試以觀察教師和授課教師角色互換的方式,推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語文組教師以《林黛玉進賈府》一課的教學為例,嘗試了觀察教師與授課教師的角色互換,“課堂觀察”活動組的六位教師分別在自己的班級進行了本課的講授。教師們教學風格各異,角色互換使他們在觀察別人的同時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大家博采眾長,優(yōu)勢互補,有效推動了教師整體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教師在講課時能有意識地關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文本解讀更加深入細致,合作交流更加廣泛全面,觀察學習目的更加具體清晰,解答、評價學生更加自覺、靈活,掌控課堂也更加自如、嫻熟。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預設提問更加具體,追問引導更加簡潔明快,設計安排課堂結構也更加合理,學情預想更加充分。
這幾次研究活動使我們對“教師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1)科學合理的提問應該依據教學內容、具體學情、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和設計特長而靈活處理;(2)有效的課堂提問不能僅僅停留在提問的數量、質量、方式、目的指向和提問的認知層次上,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解答;(3)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提問設計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情感、才華與智慧。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研究的經驗:要重視觀察,收集相關的數據和事實,同時又要關注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并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行動,以補救研究偏差,使研究活動更有效。
四、感受“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幫助教師以科學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教學過程,使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從而使專業(yè)發(fā)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坝^察報告”將“課堂觀察”的成果固化下來,教師以此收集、分析教學表現(xiàn),豐富彼此的教學經驗,以科學的力量、團隊的力量推動教學反思,從而改進教學行為,加快了大家在課堂教學方面的成長。
作為“課堂觀察”的開拓者,我們有付出也有收獲,有奮斗也有成功。我們的收獲首先體現(xiàn)在一種教學理念的轉變,其次體現(xiàn)在形成了一種濃厚的“互相信任、開誠布公、團結進取、同甘共苦、平等開放”的“合作體”文化氛圍。在研究活動中,師生們都開闊了視野,交流了思想,點燃了激情,細膩了情感,涵養(yǎng)了心靈。教師們認識到,只有在與學生的教學對話中廣泛應用有效提問,并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才會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當然,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有遺憾和困惑,如與專家型教師零距離接觸,接受他們的理論指導,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的機會很少;實踐過程中理論思想方面的指導比較欠缺,特別是對學生課后反饋的工作做得比較少。今后,我們一定要在這些方面多加努力。
“課堂觀察”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催化劑,也是教師合作研究的粘合劑。我們期待課堂觀察能夠成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新平臺。
作者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