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引黃工程壩址
山西缺水,需要引水,這件大事一直縈系在薄一波同志的心間。早在1958年,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在成都會議上向毛澤東主席匯報引黃入晉濟京的設想時,薄老就在場,這件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79年7月底8月初,薄老剛剛平反恢復工作,重新?lián)螄鴦赵焊笨偫?,帶著國家計委副主任金熙英、著名經濟學家馬洪等同志,到山西來考察和研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問題,就提出要到偏關縣黃河沿線去看一看。顯然,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是關系全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大事,而水資源緊缺又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重大制約因素,薄老心中牽掛的是水的問題。當時從太原到偏關只有簡易的碎石公路,不僅顛簸得厲害,而且也不安全。薄老當時已經71歲了,省里的領導再三勸阻,但他堅持要去。到了偏關以后,他又直奔山路崎嶇的萬家寨。后來我聽金熙英說,在這次考察中,薄老精神很好,興致很高,一路看,一路想,一路議,看了萬家寨的山川形勢、地質狀況,找了不少資料,基本肯定了在萬家寨建立引黃工程攔河壩址的設想。
當時對引黃工程水庫的選址,有南、中、北三種方案。不少人贊同從磧口、軍渡引水,是著眼于農業(yè)用水,主要是考慮引水灌溉晉中平川的農田。薄老看中從萬家寨引水,除了地形、地質方面的因素外,主要考慮的是大同、朔州、太原的工礦和城市用水,是從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戰(zhàn)略高度著眼的。這一考慮,既包含著他對全國能源需求大局的關注,也包含著他對家鄉(xiāng)和鄉(xiāng)親們的關心。如何解決制約因素,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是山西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這次考察,薄老帶了國家計委的一些領導干部,其中金熙英是山西河曲人,他的家鄉(xiāng)距萬家寨不足百里。金熙英后來長期擔任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董事長。這兩個機構都是引黃工程立項必經的關鍵部門,金熙英在引黃工程立項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不知道考察中薄老對金熙英議論過什么,關照過什么,但這次考察顯然對金熙英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對引黃工程寄予厚望
我第一次單獨謁見薄老,匯報引黃工程,是在10年后的1989年。當時我剛擔任山西省政府常務副省長不久,經原山西省政府常務副省長、當時已調任陜西省省長白清才同志的聯(lián)系安排,于12月的一天一早就到了中南海中顧委薄老的辦公室。薄老的態(tài)度嚴肅而又平易近人,很注意傾聽下邊的情況,也很健談。我向他匯報了省內各方面的情況,重點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政策環(huán)境和引黃工程籌備過程中的籌資、立項問題。當時山西想快點上引黃工程,但困難很多,最大的難題是如何爭取國家立項,如何籌集一筆巨額資金。薄老聽得很專注,很仔細,還不時提一些問題。聽清一件事,他就插話發(fā)表一些意見。現(xiàn)在回憶起來,當時薄老對工程立項問題,一再強調要“主動爭取”;對籌集問題,則提出要“舉全省之力”,要“多渠道籌資”。薄老還饒有興味地講到山西的民風,勤勞,儉樸,能吃苦。在我匯報到全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情況后,他沉思良久,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資源型省份怎么能走出一條新路?”告別薄老,離開中南海后,薄老提出的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了很久。
從這以后,每年我總要去看望薄老兩三次,每次談話也總離不開引黃工程。有一次,我匯報了山西水資源危機越來越嚴重,水源污染,河道斷流,有一些過去水量充沛的河流也成了季節(jié)性河流。這時候薄老插話說:我前幾年去山西,回到蔣村(山西定襄蔣村是薄老的故鄉(xiāng)),就看到這種情況。蔣村正好處在滹沱河和牧馬河的交匯處。滹沱河是山西有名的大河。牧馬河雖是它的支流,過去流量也不小。薄老講到,在他小時候,蔣村幾乎家家造紙。造紙要大量用水,但蔣村人并不發(fā)愁,用鋤頭、鐵锨挖個井,水就流出來了。當?shù)氐牡叵滤敲簇S富,實際上是因為有兩條河流過的緣故。但是,這次回去看到的情況完全不同了。不僅牧馬河里難得有水,就連滹沱河也經常斷流了。蔣村一帶的地下水位也就急劇下降,有時連老百姓的生活用水也發(fā)生困難了。從薄老的談話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對家鄉(xiāng)人民的關愛和對水資源短缺的焦慮。
又有一次,薄老聽我匯報:在第二次山西水資源論證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山西當時已經是國內最缺水的省份之一。我還匯報了省會太原的情況。由于長時期過度超采地下水,太原地區(qū)不僅泉水斷流,而且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漏斗區(qū);不僅生產難以發(fā)展,連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薄老插話說:我贊成錢正英的觀點,如不從黃河引水到山西,山西的省會總有一天要搬家的。引黃工程不是一件小事,應該說是千秋大業(yè)。薄老曾長期主持國家的工業(yè)建設,深知水資源對發(fā)展工業(yè)的重要。特別是在山西,當時需要依靠礦產資源建設能源重化工基地,水更是不可或缺。顯然,由于充分意識到水資源短缺的緊迫性,薄老對引黃工程寄予了厚望。
每次我向薄老匯報引黃工程,在講到所取得的進展的同時,總免不了要講到所遇到的困難。這是很自然的。引黃工程是一個高揚程、長隧洞、大流量的引水工程,要從深谷中把黃河水引到五六百米高的山上,再開鑿隧洞,穿過綿延100多公里的群山,把黃河水向南送到太原,向北送到大同。最長的隧道單洞長42公里多,比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還要長。原水利部郝長錢正英說,這是“國內第一。世界少有”的引水工程。還有人說,這是在山肚子里開出來的另一條汾河。這么大的工程,靠山西省一省之力是完不成的,必須有國家的支持。在當時的計劃體制下,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工程立項程序的推進和資金、人才等許多方面都遇到過諸多困難。有時還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眼看就要成功了,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所有努力全都白費,一切又得從頭來過。這時我們的沮喪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薄老聽完情況匯報后,每次都要講一講他的看法。他的話言簡意賅,實際上其中凝結著他豐富的經驗和深邃的眼光。有一次,我匯報到中央批準山西向出省煤、電征收水資源補償費,引黃工程資金的大頭有了著落,薄老插話說:這是煤電工人的血汗錢,一定要管好、花好,要珍惜這筆來之不易的血汗錢。又有一次,在向世行貸款程序推進過程中,幾乎萬事俱備,忽然變生不測,出現(xiàn)了意外的難題。薄老聽了以后,拿起鉛筆在一張紙上寫了幾個字。我接過紙條一看,是“挫而彌堅”四個字。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說,既然確定了目標,那就要毫不動搖地做下去,不把黃河水引到太原,決不罷休。愈是遇到挫折,就要愈加堅決,愈加堅定,愈加堅毅。后來,每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想到“挫而彌堅”這四個字,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鼓舞著自己,鼓勵自己堅韌不拔地走下去。
帶頭為引黃工程捐款
1993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引黃工程正式立項。1995年8月,引黃工程全面開工。如果從1958年陶魯笳提出引黃入晉的設想算起,這項工程從醞釀、勘察、規(guī)劃、設計、論證、報批,到立項和進入全面施工階段,整整經過了37個年頭。山西人民和省委、省政府的欣喜、興奮心情可想而知。
1993年5月22日,在工地現(xiàn)場召開了規(guī)模宏大的奠基儀式和誓師大會。會前,省政府領導同志進京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去匯報,邀請他們參加大會。鄒家華副總理來了,全國政協(xié)錢正英副主席來了,國家計委副主任葉青、原山西省省長、時任煤炭部部長王森浩、原水利部長楊振懷來了。在這樣的時刻,大家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始終關注家鄉(xiāng)引黃工程的薄老。但當時薄老已是87歲高齡,他未能回家鄉(xiāng)親臨盛會,便給引黃工程捐款1萬5千元。
薄老帶頭給引黃工程捐款的消息首先在北京傳開,在北京的山西籍老同志首先響應,在山西駐京辦事處聚會相商,紛紛向引黃工程伸出援助之手。原外經貿部顧問、國家旅游總局局長盧緒章,全國供銷合作社總社黨組書記白清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郭濟、副局長焦煥成,原國務院研究中心主任馬洪,原中組部副部長喬明甫,原中顧委秘書長李力安,原鐵道部副部長韋炳軍,韓鈞夫人張光,范儒生夫人杜春蘭,北京外國企業(yè)服務公司總經理韓敬民,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張志忠,北京新僑飯店總經理白旭,北京新世紀飯店董事長靳寶合都捐了款。薄老的兒子、北京六合興科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薄熙成和全體員工也都捐了款。薄老和北京其他同志的捐款,委托薄熙成專程送到太原。當時在太原迎澤賓館舉行了捐款儀式,與會的同志都深受感動,都說不論有多大困難,引黃工程一定要成功,一定能成功。
消息傳到廣東。在廣東工作的山西籍老同志很多,多年來因為從山西調煤的事來往又多,于是有53位山西籍老同志,包括原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魯瑞林、原廣州市委書記杜禎祥、原廣東省副省長張云、原廣東省顧委副主任杜瑞芝等,在山西駐廣州辦事處集會,暢談家鄉(xiāng)建設引黃工程的意義,并捐款十余萬元。
消息傳到云南,在云南的山西籍老同志也起來響應。原云南省委副書記孫雨亭、高治國,原昆明軍區(qū)副政委胡榮貴,原云南省工會主席吳良輔等,聯(lián)合發(fā)起捐款,由段文慧代表108位在滇晉籍老干部將捐款送回了山西。
消息傳到海外,山西籍的董其武將軍之女、美國漢采投資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董利翔女士專程回國,回到太原,向引黃工程捐贈20萬元。
塵寰中人如此,連超然物外的僧人也受到感召。1995年12月12日,佛教界人士在太原舉行捐款儀式,將5萬多元善款捐給了引黃工程。
后來,薄老在接受《引黃工程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山西工作、戰(zhàn)斗、生活過的同志,都非常關心和熱愛山西,捐了一點錢,沒想到引起這么大的反響。這是一個山西人應該做的。錢的數(shù)目很小,不解決什么問題,也就是表達一點心意而已?!?/p>
但是,這一點心意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一方面,它給我們這些從事引黃工程的人以極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它也是向社會發(fā)出的一種聲音,使有關方面不得不更加重視引黃工程,關注引黃工程。
2002年10月,黃河水終于通過引黃工程南干線,送到了太原。省里的領導同志到北京向薄老報告了這一喜訊,并真摯地感謝薄老對引黃工程的支持和對家鄉(xiāng)的關愛。當時薄老已是94歲高齡了。老人家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
不過,我以為,薄老對山西水資源短缺的牽掛,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從長遠看,一個引黃工程,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山西缺水的問題。真正解決水資源的問題,有許多方面的復雜而繁重的工作要做,可能需要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希望后來人記住薄老的囑咐,繼續(xù)把這件事情做下去,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責任編輯 汪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