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以讓我們通古今,知未來;可以讓我們擁有快樂,擁有財富;可以讓我們氣質(zhì)高雅,胸懷坦蕩。讀書是魅力的源泉,是智慧的源泉。讓我們在書香中徜徉!
讀書讀出氣質(zhì) 黃 凌
撐起女人美麗架子的并非僅僅是外包裝——容貌、時裝之類,尤其人到中年之后,讓女人風韻歷久彌新的倒是內(nèi)在的氣質(zhì)。平時我們生活中不難見到有的雖已年逾花甲卻依然魅力無窮,她們雖不再有青春的燦爛奪目,卻有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風韻,如吳儀的高雅雍容、吳小莉的儀態(tài)萬方、王小、r的婉約笑容等讓人不由得感到好的氣質(zhì)比好的外包裝要重要得多。
氣質(zhì),就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yǎng)沉積之后噴薄出來的獨有韻味,滲透在人的靈魂和血液里,時時影響著人的言行和舉止,它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褪色,也不因時尚的更替落伍。
氣質(zhì)的培養(yǎng)離不開讀書。宋代的黃山谷曾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我們不妨把這句話理解為讀書是一種通過治本而達到治標的美容術,它使你臉上的愁結隨著優(yōu)美的文字而緩解,使狂躁的心情隨著深刻的思想而平靜,使心理年齡隨著眼界的漸寬漸大而愈加年輕,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這個道理。
現(xiàn)在讀書的女人越來越少了,似乎只有花枝招展、錦衣美服才是賞心悅目的事。她們舍得花錢美容添衣,卻合不得購書藏書;她們在美容、化妝、購物方面可以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卻沒心思坐下來讀書……這樣的女人,是永遠不會懂得美的真諦的,盡管她們一生都在苦苦追逐。
歲月無情。沒有氣質(zhì)的美麗,是蒼白單薄的,注定要被雨打風吹去。而當別人夸你有書生氣時,那才是對美的最高評價。
讀書養(yǎng)氣 李建永
說讀書是為了升學,為了獲取知識,為了提高修養(yǎng),為了改變命運,為了做官,為了就業(yè),為了成名成家,為了報效祖國,等等,均無不可。但我覺得,最根本的一條是,讀書可以養(yǎng)氣。
人有三寶精氣神,腹有詩書氣自華。讀不同的書,可以養(yǎng)不同的氣。豪氣,靈氣,平和之氣,浩然正氣,可以養(yǎng)也,邪氣,戾氣,酸腐之氣,陰陽怪氣,亦可養(yǎng)也。讀書于人,就像吃飯喝水一樣不可或缺,我們可以從書中汲取無盡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氣,汲取一種激蕩在我們的血管、充盈于我們的周身,又從我們的每一個毛孔里散發(fā)出來的氣。同時,讀書也要像吃飯那樣,吃各種蔬果和五谷雜糧,攝取多種營養(yǎng)——閱讀各式各樣的書,汲取各種各樣的氣,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不過,血氣方剛的少男少女,不僅要雜學旁收,大量讀書,還要有目標、有選擇地讀書,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讀天下好書,養(yǎng)人間正氣。就像孟夫子說的那樣: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也!
如果說讀書是養(yǎng)氣,是輸入,那么寫作則是釋放,是輸出。作者把氣注入文章,讀者又通過讀書,感受到文章的氣,吸收了文章的氣。你我常說的“回腸蕩氣”,不正是說一種讀書的經(jīng)驗,不就是說文氣在我們的胸腹之間流轉激蕩嗎?是什么樣的人,讀了什么樣的書,便會寫出什么樣的文章來。氣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風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謂韓如潮、蘇如海、柳如泉、歐如瀾,便是韓柳歐蘇四大文豪的稟賦、氣質(zhì)、學養(yǎng)之差異,貫透于文章中的具體表現(xiàn)。
曹丕說“文以氣為主”。韓愈也強調(diào)“氣盛言宜”——就是說,寫文章的人,只要氣足了,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所謂“氣”者,分為兩個層面,先天為稟賦(本氣),后天為學養(yǎng)(養(yǎng)氣)。自身氣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書拿住,故世上多有食書不化的“兩腳書櫥”。而自身氣足的人,不僅讀書可以養(yǎng)氣,而且善于融會,善于葉納,作文時自然就會“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們的身上雖有俠氣、野氣和不馴之氣,可是經(jīng)過書卷氣的浸染,其筆下之文,便多有殺氣、霸氣和蓬勃之氣,別有手眼,異光燦爛,爽!
人雖有先天的稟賦、氣質(zhì)上的差異,然而讀書可以養(yǎng)氣,則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莊子在《逍遙游》中說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讀書不足,養(yǎng)氣不夠,寫起文章來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就像游泳的人不會換氣,用不了半個時辰,便三魂蕩蕩,七魄悠悠,蹬小腿兒翻白眼兒,簡直像個垂死掙扎的癟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讀書多,養(yǎng)氣厚,厚積而薄發(fā)。那手筆,真叫個:
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除卻讀書都讓人 周二中
清代戲曲家唐英寫過這樣一副律己聯(lián):“未能隨俗唯求己,除卻讀書都讓人?!弊髡呤怯赫觊g的一位官員,在爾虞我詐、蠅營狗茍的封建官場上,他能做到不與世沉浮,唯讀書自樂,確屬難能可貴?!俺齾s讀書都讓人”,只此一句,直入我心扉,人生在世,至樂之事莫如讀書。
讀書應該是一件很純潔、很高雅的事,然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它卻被灌注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導致全社會有這種認識呢?因為皇帝老兒就親口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睍x透了,金錢美女有的是,故誘得天下蒼生抱經(jīng)苦讀,有不少人卻是徒費青春。時至今日,還有為人師者在大放厥詞:讀書是為將來能娶個好老婆。其實,讀書應該是自我拯救的有效途徑,這種拯救并不是物質(zhì)的,并不是將書當作敲門磚去敲開身外之物的大門,讀書是療救自己靈魂的手段?!俺劦?,夕死可矣?!蔽蚁耄@里面的“道”,含義一定很復雜,它包括對人生的認識、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等諸多方面,只有將“道”弄明白了,人生才不致于白活。高爾基也一定清楚這個道理,他曾經(jīng)說過:“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他們,我就會溺死在那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边@正如我國古人所言:“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睆倪@個方面來說,讀書才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還有什么比讀書更重要的呢?除卻讀書,其它的俗事難道還不可以“讓人”嗎?
“除卻讀書都讓人”,這是一種睿智的人生選擇。人生在世,誘惑我們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權力、金錢、美色、虛榮等。有些人窮其一生,忙忙碌碌為了攫取、占有這些東西,頭發(fā)熬白了,眼睛瞅昏了,直至彌留之際,仍舊兩手空空,甚至于“因嫌官帽小,致使枷鎖扛”。而一些深諳生命要義的人,瀟瀟灑灑,“閱世長松下,讀書秋樹根”,在不斷地閱讀過程中,參透人生真諦,感受了閱讀帶給自己的另一個世界。這種人也許很卑微,也許“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廣闊無邊的,他們是人生的智者與幸福者,因為他們活出了生命的真正意義。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边@是徽商在諄諄告誡他們的子孫。將讀書列為“第一等好事”,這是徽商在長期生活顛簸中得出的結論,這與“除卻讀書都讓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蕓窗讀書,燈下披閱,韋編三絕,你不負書,書亦當不負君。
朋友如書 黃 力
人一生中不可無書,更不可沒有朋友。一本好書是一個朋友,一個朋友更是一本好書。書是朋友,朋友如書。書有多少種,朋友就有多少類。有的書只有短短幾頁,有的卻洋洋灑灑;有的是精裝書,有的是袖珍本;有的教我們生活,有的教我們做人;有的讓我們熱淚盈眶,有的讓我們奮進……但讀到最后,總是這樣或是那樣的一句濃縮的話,這些話足以在我們意志最薄弱的時候支撐起人生。
學識淵博、自強自立、奮發(fā)向上的朋友是我們?nèi)松慕炭茣?,他驅散心靈深處的愚昧和陰霾,播灑知識的光明和崇高,將我們引向輝煌的巔峰,爽快直率、熱情奔放、激濁揚清的朋友是一本耐人尋味的雜文集,他短小精悍,有時甚至尖刻無情,但卻包羅哲理、睿智和真情,讓人茅塞頓開;思想解放、感覺敏銳、舉手投足之間充滿灼灼活力的朋友是一本優(yōu)美而充滿激情的散文集,流暢而痛快,他教會了我們“人是血肉之軀”的道理,也使我們真正理解了“生活之樹常青”的名言;平凡真實、淡泊名利、如水一般的看似平淡的朋友是一本蘊含萬千情趣的詩集,他讓我們讀到了人生的詩性與風度,情趣與理智,灑脫與淡泊,最難得的是我們在詩情畫意中悟出了生活的真諦和人生的美好。
好書能常有,好花難常開,朋友也一樣。朋友們常聚不散當然求之不得。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一旦離別,珍本、善本就自然讀不到了,一種對朋友的牽掛、留戀之情油然而生,時刻縈繞于心間,又恰如一本好書正讀到精彩處時被人橫空奪去一般的滋味,說不清是悲是喜,是驚是怒。這時候,唯有憑借鴻雁傳書,翻翻讀讀這些活書的影印本,感知真情雋永、心心相通、朋友團聚的歡情。
朋友如書。生活離不開朋友,更離不開書。孟子說:“三日不讀書,必定語言乏味,面目可憎?!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教給我們直面人生的信心和勇氣,一如朋友。
(責任編輯 白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