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已經進入第四個階段,從全面整合到信息技術文化中的課程變革,即課程信息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網絡課程應配合課程變革進行全新的設計,為課程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臺,在各個層面和維度對課程變革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關鍵詞】 信息文化;課程信息化;網絡課程;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6—0062—04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作為學科教學信息的展現工具和師生便捷的交流工具;第二個階段信息技術不僅融入教學過程,也融入學科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提供;第三個階段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全面地融入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資源、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方面。這三個階段一直徘徊在學科課程實施的方法和手段上,無法上升到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變革上,于是有學者提出整合應進入第四個階段,從全面整合到信息技術文化中的課程變革,即課程信息化階段 [1]。
課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技術文化中課程發(fā)展或者變革的過程,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fā)展目標,是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信息方法滲入到課程設計和課程操作中[2],課程的各個要素和環(huán)節(jié)經過組合、重構和相互融合,在整體上實現信息化。配合課程變革進行全新設計的網絡課程,為課程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臺,在各個層面和維度對課程變革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一 信息文化對課程變革的影響
信息時代的基本特征是高科技和知識的不斷創(chuàng)新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信息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也隨之發(fā)生變化,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素質構成了信息時代人才素質的兩大要素。綜合素質是創(chuàng)新素質的基礎,主要包括知識、能力、情感和態(tài)度等方面,在信息社會具體表現為跨學科知識、學習和研究能力、信息素養(yǎng)、協(xié)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文化是以信息和知識為核心并作用于社會的特定的文化[3],強調以人為核心。學科課程信息化需綜合考慮信息文化對課程因素的影響[4],既強調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環(huán)境的作用,更強調信息技術發(fā)展、運用信息技術所形成的信息文化對學科課程目標和內容的影響,重新建構和信息文化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1 信息文化對課程設計的影響
信息文化的個性化要求課程目標設置以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為主要目的,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提倡學習機會的公平,提倡多元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以利于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fā)展,促進其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提高。
學科內容體系需體現開放性以適應信息文化的快捷性,打破教科書內容體系的限制,緊密聯系社會發(fā)展和科技發(fā)展的前沿,及時把學科最新發(fā)展成果和教師教改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以利于學生了解前沿,把握未來。在知識結構上注意學科交叉,積極推動課程交叉與綜合,為學生呈現跨學科知識。
2 信息文化對課程操作的影響
信息文化的快捷化要求學生必須學會學習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而數字化則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課程信息化在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提供實踐空間,加強應用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問題解決和探究過程來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和實踐,增強了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和包容能力,協(xié)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有效的鍛煉,同時學生通過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方法提高了信息素養(yǎng)。
二 中文學科《外國文學史》課程信息化實踐
暨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廣東省名牌專業(yè),張世君教授主編主講的《外國文學史》作為專業(yè)主干基礎課和必修課,通過5年的實踐探索,經歷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三個階段,目前已進入了課程信息化的實踐階段?!锻鈬膶W史》課程信息化圍繞著課程目標,采用研究性教學,把教學、資源、平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學習成果等整合成一個系統(tǒng),各因素相互促進,把外國文學史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和綜合素質。
1 《外國文學史》課程設計的變革
《外國文學史》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外國文學史的基本知識點,學會分析外國文學作品,加深對文學名著的理解,提高外國文學素養(yǎng);提供跨學科資源,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寫作外國文學論文;中外文學比較,通過比較外國文學和西方文化,繁榮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建設;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技能、信息素養(yǎng)和協(xié)作能力。
課程內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重編,結合學科發(fā)展成果和課程主講人張世君教授的教改科研成果,重新編寫了教材《外國文學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張世君著),在內容設計中注意本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跨學科、跨文化的交叉特點,拓展和深化外國文學史教學,把外國文學史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2 《外國文學史》課程操作的變革
《外國文學史》在教學中分析現代大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科特點,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建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如下圖)。該教學模式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智力,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視:觀看電影改編和美術作品,外國文學視聽化。發(fā)展視覺—空間智力。
聽:欣賞音樂歌劇作品,回響外國文學天籟。發(fā)展音樂—節(jié)奏智力。
讀:閱讀經典名著,把握外國文學精髓。發(fā)展言語—語言智力。
寫:撰寫外國文學論文,增強研究水平。發(fā)展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
做:制作多媒體作品,提高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視覺—空間智力、自知—自省智力。
編:改編外國文學名著,重新詮釋外國文學作品。發(fā)展自知—自省智力、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
演:演出外國文學課堂劇,與外國文學人物生活在一起。發(fā)展身體—動覺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外國文學史》課程操作的變革主要圍繞“視、聽、讀、寫、作、編、演”進行,開展研究性教學,使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發(fā)生根本性變革,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開拓學生視野,呈現教師的研究思維、研究視角、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方法的示范和參考。課外開展實踐活動和學生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的學習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落到實處。
三 《外國文學史》網絡課程的設計
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兩個部分,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huán)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網絡課程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個性化等特點,為課程信息化中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臺和環(huán)境,促進課程整體信息化的實現。
《外國文學史》網絡課程的設計跟“視、聽、讀、寫、做、編、演”教學模式緊密結合起來,在設計思路、內容表現、功能模塊和活動組織方面配合課程信息化做了全新的設計,圍繞課程目標把學生的知識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有機整合起來。網絡課程的內容模塊如下圖。
1 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順利進行
《外國文學史》開展研究性教學,為留出部分課時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講授重點內容,把部分課程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因此網絡課程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提供了詳盡的學習輔導內容,包括教學大綱、章節(jié)提要、圖表總結、內容安排、習題思考和參考文獻。在具體學習內容中每章都有學習要求,每節(jié)都有學習提要和思考題,每章每節(jié)結束都有圖表總結,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把握本章本節(jié)的內容。詳細的學習輔導內容,不但有利于對本課程形成架構的認識和定位,對課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徹,而且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順利進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2 為“視、聽、讀”提供多媒體的跨學科知識內容
在信息社會交叉邊緣學科越來越多,綜合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具備跨學科綜合知識的人才,在信息社會里將具有更靈活的選擇性和更自由的生存空間?!锻鈬膶W史》網絡課程內容以歐美文學史為主,整合了大量跨學科資源,以文學史知識為理解的原點,把文學史知識與藝術知識、歷史知識、考古知識、科學知識整合在一起,在文學史的范圍內講述相關知識,改變了外國文學史的教學資源結構,從而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外國文學史》網絡課程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整合的資源包括文學理論、電影改編視聽資源、西方音樂歌劇視聽資源、西方美術視覺資源、西方歷史文化視聽資源、中國文化視聽資源。把抽象的文學知識變?yōu)榫唧w的圖像,隱含的思想變?yōu)橹庇^把握,生動活潑,把枯燥呆板的文學史資料變?yōu)閯痈械囊曈X、聽覺藝術,從而達到快樂學習,輕松掌握外國文學知識點,愉快感受外國文學的藝術魅力。
3 為“寫、做”提供資料式學習資源
《外國文學史》網絡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式學習資源,包括文學辭典、沙龍辭典、名詞解釋、中英文擴展閱讀和圖片庫等,有利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進行查閱,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和有效的參考文獻資源。圖片庫是《外國文學史》網絡課程的特色,包括作家風采庫、美術圖錄庫和影視文化庫。外國文學史講授從古至今的外國文學發(fā)展史,涉及到的作家數以百計,作家風采庫選擇了其中100個主要作家,對作家作了具體的介紹;外國文學史與電影改編有深厚的緣分,從古到今的外國文學作品,幾乎都有電影改編被搬上銀幕,因此影視文化庫介紹了與外國文學史相關的110部影視作品;美術圖錄庫按時代選擇了若干西方美術作品,并做出作品評介,供學生了解和欣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
4 為“寫、做、編、演”提供實踐和交流的網絡平臺
高校中文系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主要靠一支筆、一個本和一張嘴,中文系學生的突出特點是能說會寫,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差,信息素養(yǎng)相對較弱。《外國文學史》網絡課程通過建設實踐教學工作坊,把教學活動、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和學習成果有效地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在保持傳統(tǒng)實踐教學優(yōu)勢的情況下,依靠信息技術,強調寫、做、編、演的綜合訓練,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寫作課程論文,另一種是選取小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瀏覽網絡信息,確定自己的研究題目,對文學現象進行開放性研究,寫作讀書報告和課程論文。研究小專題,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專題研究,以多媒體作品的形式把學習成果表現出來,并在課堂上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學生制作多媒體作品的過程是有效提高其信息素養(yǎng)的過程。
實踐活動包括課堂劇演出和課外活動。課堂劇演出把外國文學名著的閱讀、改編和實踐表演相結合,提高了學生對外國文學名著的理解水平,其信息素養(yǎng)、實踐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也得到很大的鍛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進行自編自導自演,有編劇、導演、演員、服裝、化妝、燈光和布景等。把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為劇本,促使學生去積極閱讀原著,提高對原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角色,另外學生在演出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演出內容,把課堂劇演出與多媒體情景相融合,使演出更加具有表現力。
實踐教學工作坊的開展鍛煉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對學生協(xié)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四 課程信息化中網絡課程的設計特點
在課程信息化中,網絡課程必須圍繞課程變革,以課程目標為指導思想,體現課程內容的變革,配合課程操作的變革,為課程信息化中各要素的相互融合提供平臺,促進課程信息化的整體實現。
1 網絡課程的設計要以課程目標為指導,網絡課程所呈現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軟件工具和在平臺上所實施的教學活動要圍繞著課程目標進行設計,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服務。
2 網絡課程內容要避免課本搬家,學習內容的組成體現開放性和實踐性,及時反映課程內容的變革,把學科的最新發(fā)展成果和教師的教改科研成果整合到網絡課程中,為學生帶來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在知識構成上為學生呈現跨學科知識,使知識向多維、縱深、發(fā)散、關聯等方向拓展,開拓學生的視野,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帶來堅實的知識基礎。學生的學習成果應充實到網絡課程中,使網絡課程不斷得到發(fā)展,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也為后來的學生留下寶貴的學習財富。
3 網絡課程要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供豐富的個別化學習內容,適應不同水平學習者的需要;提供詳盡的學習輔導內容,重視交流和反饋的設計,加強對個別化學習的助學指導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學生順利進行基本網絡的自主學習,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4 網絡課程要樹立動態(tài)的課程教學交往的觀念,重視學習活動的組織,關心學生學習過程的實現以及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能力發(fā)展。為學習活動提供知識資源、參考資料,為學習活動提供組織交流、成果展示的平臺。學習活動的組織使得網絡課程能保持其生命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參與到網絡課程的建設中,并且學生在協(xié)作性的學習活動中,促進彼此的情感交互,提高其協(xié)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2]謝康,陳麗.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發(fā)展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 2006,(4):55-58.
[3]柯平.信息文化論[J].晉圖學刊.2003,(1):1-5.
[4]顏士剛,李藝.“整合”還是“變革”—信息技術影響課程的階段性考察[J].電化教育研究.2007,(1):46-49.
[5]張世君,林秀曼.外國文學史網絡課程[DB/OL].
<http://course.jnu.edu.cn/cxgc/wgw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