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一件題款很特別的粉彩小罐(見圖)。這件粉彩小罐高9.5厘米,上面有一個直徑達10厘米的寬沿蓋,在蓋的邊緣有一圈描金,頂端有一獸鈕。罐體直口豐肩,罐口直徑為7.5厘米,底足直徑為6.5厘米,罐身兩側每邊各有兩雙系耳環(huán),泥鰍背圈足。罐通體外施綠釉,內(nèi)和底足施白釉。在蓋和罐體上繪有精美的鳳和牡丹紋。用紅款書寫“石叻裕興隆造”雙排六字款。這種寬沿蓋大口的兩側雙系粉彩綠地小罐,一看便知是帶有南洋風味的外銷瓷器。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底款上書寫的“石叻”實際上就是現(xiàn)在的“新加坡”。
清代前期,我國瓷器外銷,主要是通過民間貿(mào)易往來進行的。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海禁開放,中國以江西景德鎮(zhèn)為中心的瓷器生產(chǎn)得到大力發(fā)展,形成了大規(guī)模的瓷器外銷。東南亞、婆羅洲、爪哇、蘇門答拉以及馬來亞、新加坡等地,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重要市場。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當時的外商,還可以提出符合本國風土人情的樣品要求中國制造,并注上外國公司的銘文。
這件署名“石叻裕興隆造”的粉彩小罐極有可能是在這個歷史時期生產(chǎn)的。但是為什么沒有出口而流落在國內(nèi)可能有下面幾種原因:
1. 出廠時檢驗沒有達到外商的標準。
2. 外商因種種原因沒有來提貨。
3. 外商因種種原因轉為在當?shù)劁N售。
不管現(xiàn)在的猜測是否與歷史吻合,這件署名“石叻裕興隆造”的粉彩小罐,是一件注有外國公司銘文的由中國生產(chǎn)的外銷瓷器。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