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幣制,由中央精鑄面文形制統(tǒng)一的各錢局母錢,然后頒發(fā)各局,令其照此翻鑄。各錢局的鑄幣種類繁豐,其中有為數(shù)稀少的珍罕母錢、樣錢混于普通錢中行用于世。清代母錢,鑄工非常講究,雖然經(jīng)過翻鑄,但仍保留雕母的基本面貌和風韻,其字口深峻,幣材金黃細密,錢體厚重顯大,超逾常品。
在清代,咸豐朝錢局眾多,其中山西寶晉局鑄行版別頗少,僅有小平、折十兩種,珍稀品傳世更為稀罕。今借《收藏界》一隅,介紹一品寶晉局“咸豐通寶”小平母錢(見圖)。該錢字根地張隱現(xiàn)刻鏤刀痕,字劃棱角齊整,刀鋒銳處有力精煉,錢文筆劃纖細挺拔,絕無含糊連帶之處,可謂毫發(fā)可辨。筆勢行走流暢如龍蛇,轉(zhuǎn)彎拐角輕重似流水,中穿、面背規(guī)范整潔,四周廓框筆直方正,拔模斜度自然到位,上下前后對稱均勻,錢面周廓緣邊平行,面背地張微微凸起,錢體厚實,銅質(zhì)金黃,整體幾乎不見砂眼,品相絕佳,十分難得。
母錢與其他錢幣一樣也是翻砂鑄成,所以母錢同樣也有其特點,咸豐時期的小平母錢地張均為凸起。由于祖、母、樣是三代錢,金屬又有凝固收縮現(xiàn)象,必然一代小于一代,母錢總比同版式的雕母要小,比通行的子錢要大。按金屬學的凝固理論,甚至可以定量地知道其差值。筆者親眼目睹與自藏的各種母錢不少于數(shù)十枚,它們均備一個共同特點,版式類同,寸徑大于子錢,僅母錢的外輪比子錢寬出許多而超過金屬的凝固收縮的最大值。這種現(xiàn)象,尤在咸豐朝及同治、光緒朝為多。由于咸豐錢變化太快,不斷減重,導(dǎo)致同版式的祖、母、樣錢有了不同的重量和不同的直徑,因此,留傳今天的祖、母、樣錢,其直徑和重量相當混亂,表現(xiàn)不了其原有的規(guī)律??偠灾?,一枚真正的標準母錢,熠熠生輝,金光耀目,將其放入普品之中,它可以從幾十枚或幾百枚錢中“跳眼”而出,十分引人注目。今示寶晉母錢,歷受泉界重視和喜愛,在咸豐家族中獨具風采,可謂“跳眼”之珍品。
近年古錢收藏升溫,母錢成為泉家尋覓的重點,尤其是清代母錢的研究更為同好關(guān)注的亮點。當今探討母錢的文論較多,但所述內(nèi)容基本大同小異。由于母錢在鑄造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保留了雕母的很多特征和風韻,這些遺承下來的滄桑痕跡,自然也就成了鑒別母錢的重要依據(jù)。當然尋求母錢也并非就是“水中撈月”、“鏡中采花”,收藏是講緣分的,緣分則是可遇而不可強求的。(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