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的早期,在河南輝縣琉璃閣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琉璃閣墓甲及墓乙都是有題湊木槨的大墓,整齊平列,相距僅三四公尺,附近還探出大的車馬坑,故被認為是異穴附葬的貴族墓。墓甲和墓乙分別出土不少玉器。據(jù)報道,前者有玉佩兩組,以及環(huán)、、燕等玉飾,后者有環(huán)、、璜、圭、璋等玉器。兩墓的玉器都雕琢得較為精致,造型新穎?,F(xiàn)選擇數(shù)件精美玉器以饗讀者:
玉燕(圖1)長3.3厘米,寬2.9厘米。呈淺黃綠色。整體輪廓近似方形,開喙侈尾,作展翅飛鳴狀,兩翼都有大螺旋紋,尾部也有紋飾,所有紋飾都是雙鉤陰刻,線條較粗,具淺浮雕效果。反面平素,有兩孔,一由背穿透至腹,另一由喙貫穿于尾,兩孔相交于背部。
柄形玉飾(圖2)長10.6厘米,寬2.3厘米。淺褐色,有雜斑。整體近似一個游動的獸形,其一狹端呈鈍尖狀,而相對的另一狹端有八字形扉棱。兩側各有兩或三個八字形扉棱和尖狀小凸起。表面有雙鉤陰刻龍紋。龍張口用八字形扉棱表現(xiàn)出來。龍眼的前端眼角向下彎曲如鉤狀,龍尾向下卷曲。
龍紋玉璜(圖3)長9.5厘米,厚0.4厘米,淺褐色?;∠覂瑟M端分別有八字形扉棱,表面兩半各飾一雙鉤陰刻龍紋,龍頭緊接狹端,龍眼穿孔,前端眼角彎曲如鉤狀,龍尾收縮成尖狀。二龍身尾相迭。
玉獸面(圖4)高3.7厘米,寬3.2厘米。褐色,局部微黑,略粘附朱砂。輪廓近似長方,正面微凸,背面微凹。正面用以鏤雕及陰刻手法,表現(xiàn)耳、眼、眉、角等,獸面上兩長方穿孔,從上顎上垂下一條狀凸飾。
鏤雕蟠龍玉環(huán)(圖5)寬7.7厘米,高5.2厘米。淺黃褐色,以鏤雕蟠龍構成環(huán)形,中部為重圈狀,左右兩側各有兩蟠龍,且大致對稱。蟠龍一上一下,上端蟠龍的頭朝上,下端的向下。每一蟠龍的身、尾都極其修長,彎轉曲折,與另一蟠龍的身尾相交纏,設計頗具匠心。
龍形玉璜(圖6)長9.5厘米,寬3厘米。白色,有黃斑,局部微鈣化。扁平,弧形,兩端分別雕成龍頭,口部有孔,可穿繩掛佩。中段上半部陰刻兩個相向的龍頭,下半部刻一龍頭,所有龍的上顎和角都是淺浮雕,并且部分凸出于璜身之外,狀似扉棱。
玉珩(圖7)長7.2厘米,寬4厘米。豆青色?;∠冶馄?,弧形,中段呈環(huán)形,其上飾不規(guī)則的平行陰線。左右兩端雕成龍頭,飾雙鉤渦紋及紋。這件玉珩的造型相當奇特,迄今僅發(fā)現(xiàn)一件,但其功能應與一般的玉珩一致。
龍形玉牙三件。體扁,口部穿孔,龍身邊緣起廓,中間飾多個淺浮雕簡化龍紋,可分為二式:
Ⅰ式(圖8),長9.3厘米,厚0.3厘米。黃褐色,帶黑斑,彎曲較甚,粗端琢龍頭,尾端尖狀,龍頭及龍身上的淺浮雕龍紋局部加琢紋,雕工甚為精致。
Ⅱ式,有兩件,其特點是龍身稍彎曲,龍頭較為抽象,尾端平齊。圖9長7.4厘米、厚0.3厘米。為淺黃綠色。龍頭作張口吐舌狀,頭身之間有一紋帶作分隔,尾部末端殘斷不全。圖10長9.2、厚0.6厘米。黃褐色,因受侵蝕較為嚴重,表面斑駁,紋飾已難辨識,附有朱砂。
玉(圖11)長6.6厘米,白玉質,有褐斑,狀似細長的獸牙,截面呈橢圓,上段有一孔,頂端琢成榫頭狀并加穿孔。
玉圓片(圖12)直徑2.1厘米,厚0.5厘米。淺黃褐色,有褐斑,表面中間微起脊。
龍紋玉環(huán)(圖13)外徑2.1、內徑1.1厘米。褐色,較厚,孔周緣起廓,表面飾多個簡化龍紋。
管形共兩件,圖14高2.9厘米,直徑2.3厘米;圖15高2.96厘米,直徑2.4厘米。都呈黃褐色,局部微黑。一側有垂直的缺口,周身表面飾多個雙鉤陰刻龍紋,部分龍身雕出細密的鱗紋,琢工細致。(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