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正,又叫帽準,俗稱“一塊玉”。吳語“準”、“正”音近,故日“帽正”。質(zhì)地有玉石、翡翠、瑪瑙等,器形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鉆孔后縫綴在帽子前端,屬于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面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時對準鼻尖。唐宋元三代已有,明清兩代較為流行,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帽正的出現(xiàn)與帽子是分不開的,它與一種便帽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zhì)料子拼制而成,據(jù)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因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tǒng)一”之含義而盛行于京城了。清入關(guān)后,同樣取“六合統(tǒng)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后,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jié)”,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后。帽正的質(zhì)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
同時,道家的混元巾帽也多使用帽正,混元巾乃九巾之首,代表了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而莊子巾又稱沖和巾(道家講“萬物復(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或南華巾(莊子被道教尊奉為“南華真人”)。莊子巾下面為方形,上部為三角形,狀如屋頂。帽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一來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二來代表了道教徒行為要端正的意思。
明朝士大夫、讀書人十分喜歡用玉器作為帽正,大概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意思吧。紋飾亦是多種多樣,有螭龍紋、梅花紋、荔枝紋等,形狀有圓形、方形、橢圓形等,豐富多彩。筆者在湖南省文物商店就看到過一批明代時期的帽正,樣式各異,制作精美,彌足珍貴,茲介紹如下,以飧同好。
白玉荔枝紋帽正
兩件,玉質(zhì)溫潤,造型方正,正面陰刻或淺浮雕荔枝紋,風(fēng)格粗放、疏落,具有立體寫實感,線條較流暢且有力度,背面有所不同。其一,邊長4厘米,厚0.5厘米,背面委角,四面呈斜坡狀,正中刻有陰線繩紋一圈,中心平滑,鉆一對牛鼻穿孔。四角雕有如意云紋。其二,邊長3厘米,厚0.5厘米,背面正中刻有陰線繩紋一圈,中心平滑,鉆一對牛鼻穿孔。
以荔枝圖案為紋飾的玉雕作品自宋代已開始出現(xiàn),也是當(dāng)時人們喜愛用的一種紋飾。宋代玉帶飾、金帶鉤均有“絲頭荔枝”、“剔梗荔枝”等名目,是官僚品級的標志。周密《志雅堂雜鈔》中說北宋宣和制荔枝帶“枝皆剔起,葉皆有脈”。荔枝和枝葉相互疊壓,布局層次分明,富于立體感,這種深層透雕的創(chuàng)新手法一直影響到遼、金、元,明清時期的雕琢方法較之有很多不同之處。荔枝紋取其諧音“利”,寓意著“一本萬利”。反映了人們祈求財富的美好愿望。
白玉梅花紋帽正
三件,白玉質(zhì)地,造型方正。雙面雕工,正面陰刻或淺浮雕梅花紋。其一,邊長5.5厘米,厚0.5厘米。背面正中刻有陰線繩紋一圈,中心平滑,鉆一對牛鼻穿孔。全身牛毛沁,微黃,帶有灰皮土沁和帶沁色的老傷隔綹。其二,邊長3.5厘米,厚0.5厘米,背面正中刻有凹線一圈,中心平滑,鉆一對牛鼻穿孔。其三,邊長3厘米,厚0.5厘米,背面正中刻有陰線繩紋一圈,鉆一對牛鼻穿孔。四角雕有如意云紋。
這幾件梅花紋帽正,陰刻或減地淺浮雕梅花紋,具有立體寫實感,線條較流
暢且有力度。背面同樣陰線刻框,并以陰線雕刻繩紋一圈,中心平滑,鉆一對牛鼻穿孔。整件采用打挖、下凹工藝,打磨非常精細到位,時代特征非常明顯。觀其整器,枯枝三兩枝,梅蕊重重,五簇團花,又像一朵朵梅花落在平地上,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情景頓時浮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
白玉螭龍紋帽正
兩件,白玉質(zhì)地,造型方正,雙面雕工。一件邊長4.3厘米,厚0.5厘米,正砥陰刻螭龍紋。背面正中刻有陰線繩紋一圈,中心平滑,鉆一對牛鼻穿孔。全身有牛毛沁數(shù)道,四角陰刻有如意云紋。一件邊長3.3厘米,厚0.5厘米,正面陰刻蝻龍紋。背面正中刻有陰線繩紋一圈,中心平滑,鉆一對牛鼻穿孔。
白玉如意云雷紋帽正
白玉質(zhì)地,造型方正。雙面雕工,邊長3.1厘米,厚0.5厘米,委角。正面正中陰刻四朵相連的如意云紋,四邊則刻有鉤連的云雷紋,背面正中刻有陰線繩紋一圈,中心平滑,鉆一對牛鼻穿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