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釉上五彩是從元明的紅綠彩和“大明五彩”發(fā)展而成的。清康熙年間五彩與青花成為兩大主流品種。五彩題材廣泛,構圖新穎,形象概括,用筆洗煉,線條剛勁,色彩明艷,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風味,是瓷苑一枝古艷的奇葩。本文試從花鳥圖方面分析其藝術特色,兼及民國仿品特征。
一、康熙五彩的彩繪工藝
目前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清代著述中有關于康熙五彩彩繪工藝的文字記載。要探討相關問題,只有通過現(xiàn)代五彩工藝表現(xiàn)出來的與康熙五彩相同的藝術效果,從而認識當時的工藝特征。
五彩彩繪工藝分為繪畫和填色(包括染色)。繪畫用的有黑料和礬紅料。黑料用油調勻成泥狀,礬紅用膠水調成。畫筆要飽含料色,運筆時敲擊筆桿產生振動,使筆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筆尖上。畫筆講究用尖齊圓健的狼毫。使腕運指要使筆鋒隨器物表面起伏而變化,畫出的線條要料色濃厚、勻凈、圓勁。用禿筆畫的細點,要渾圓、飽滿。用筆講究力度,但不可恣肆、灑脫。運筆疾速,會導致近似“飛白”,反成破碎的筆觸。
染色,五彩上只用礬紅料洗染。先用料筆將礬紅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筆稍蘸清水,將筆鋒壓扁成平齊的形狀,一筆筆將礬紅料洗刷開。用筆要輕,使紅色呈由深到淺、從濃到淡的自然過渡。
填色,指將五彩中的綠、藍、黃、紫、金等料色填入輪廓線而采用的平填法。這幾種料色預先都要研成泥狀,填色時用筆將料色與水調成一定濃度,填筆要飽蘸料色,沿黑料畫的輪廓線一個個塊面地平填,濃度、厚度須均勻、平整。所有傳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畫輪廓線)、礬紅(畫輪廓線、洗染)、黃、綠(分大綠、苦綠、水綠)、紫、金等幾種固有不變的料色,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礬紅可洗染濃淡,其他的料色深淺、濃淡是一致的?!吨袊沾墒贰贰扒宕奶沾伞币徽轮校髡哒J為“康熙五彩”“利用這幾種主要顏色可以調配出各種不同濃淡和不同色調的彩色來,能夠大體上滿足彩繪各種人物、花卉、鳥獸和自然風景的需要?!边@種說法是脫離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五彩彩繪工藝的憑空想象,是錯誤的。
當然,五彩彩繪工藝在康熙朝的61年中也有階段性的變化。如五彩芙蓉翠鳥圖盤上的紅花,只在花瓣輪廓線內拓抹塊狀的紅料色,花瓣邊沿留一道白邊,沒有細膩的洗染彩繪。又如五彩桃花雙燕圖筆筒,黑料寫行書題款云:“紫府仙家種,分來凡世栽。一枝斜出去,疑是玉人來。己丑陽春月書似散人。”己丑應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從造型和裝飾特色分析,此器上的紅花瓣內畫紅料排線,略染淡紅料色。樹干上的粗樹枝系一筆畫成,可見其筆觸。樹干兩邊有黑料點虱的圓點,色較淡且滲化成片狀,可能是用膠水調成的黑料才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而在其他的許多五彩花鳥圖上,樹干兩邊的苔點,色濃黑、密集、細小,應是油料畫成的。因為用乳香油調成的黑料粘性大,易凝聚在光滑的白胎釉面上,能畫出細勁的線條、圓點,宜表現(xiàn)較精致的景物。
二、康熙五彩的裝飾特色
1.構圖平面化
康熙五彩裝飾在陶瓷立體器型上,與造型特征要求協(xié)調統(tǒng)一,裝飾的主要特征就表現(xiàn)在平面化。第一,平面化的構圖。在“開光”式的構圖中,借鑒了中國畫(實際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畫)的構圖特點,講究疏密、主次關系。如五彩花鳥圖瓶以色地開光,烘托一個空框,畫上梅枝從左下向右上斜伸,左密右疏,右虛左實。不過,一個“開光”形態(tài)在整體上仍為局部的裝飾畫面。這類“開光”構圖,與中國畫相比,絕大多數(shù)又注重均衡。又如五彩花鳥圖八角花盆,盆的每個面為一個平面,也是一個畫面,畫面上留下的空白較少。在“通景”式的構圖中,大致是疏密較為勻稱,環(huán)繞立體器物的各個部位都有裝飾畫面,如黃地素三彩牡丹錦雞圖瓶、五彩荷花鷺鷥圖尊等。第二,二維空間的表現(xiàn)手法。裝飾畫面多采用景物之間挪讓、穿插,把景深的畫面平移到前景的同一平面上,以填充畫面的平面空間。五彩描繪景物所用的黑料只有一種色彩的濃度和層次。不強調景物凹凸、明暗、轉折關系,只用黑料色畫排線或圓點意象性地表現(xiàn)立體感。如圖2上燕子頭部羽毛畫得漆黑,沒有濃淡漸變層次。五彩石榴喜鵲圖花盆,樹干用濃黑的排線,只有礬紅畫的紅花紅果用洗染法表現(xiàn)明暗關系。二維空間不表現(xiàn)景深,景物有前后遮掩和遠近層疊的情況,不用虛化處理,如湖石,分為各個塊面,前后塊面用不同的色塊加以區(qū)分。因為五彩填彩料色都是同濃度、同深淺,采用平填法不表現(xiàn)遠近前后的層次關系,在視覺上產生平面化感受。
2.形象程式化
康熙五彩花鳥的藝術形象首先從屬于器形上的裝飾性,依附于二維空間中的形體結構。在這樣的藝術范疇內,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提煉、概括自然的形態(tài),用夸張、變形的手法突出其典型特征。把自然生態(tài)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歸納為符合陶瓷裝飾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師造化”的繪畫性動態(tài)特征定型為工藝制作性的靜態(tài)形象。如鳥的形態(tài):眼睛,圓圈中間一圓點;羽毛,黑色的塊面或一排排有序排列的黑線。還有雙犄角狀的牡丹花,圓圓的菊花等。而且一個造型在各種不同的畫面上稍有改動的反復運用,如五彩牡丹錦雞圖瓶、五彩玉蘭錦雞圖尊,三個圖上的錦雞姿態(tài)畫法基本一樣。
康熙五彩在具體表現(xiàn)程式化的形象特征時,采用了點、線、面三大構件組成。
第一,線的程式化特征。有細勁有骨力的鐵線描,有起伏頓挫的折蘆描,不論何種線描都是中鋒運筆圓勁渾厚。線條的用法可分為兩種:一是勾勒形象的輪廓線。根據(jù)不同景物強化其特征,運用不同的線描。畫花、葉用細線,畫蒼老的樹干用粗線,甚至把輪廓線、樹干老節(jié),視為一種形態(tài),用黑料均勻地涂抹出其外形,如圖4的梅花樹干,圖10五彩花鳥圖花盆上的松樹干。二是裝飾景物的形態(tài)線。在輪廓線內意象地表現(xiàn)景物明暗、凹凸的層次。如樹干、石塊上的平行的排線,達到了表現(xiàn)景物蒼勁、厚重的效果。圖1上的黃花瓣上絲絲的線條,表現(xiàn)了花的豐姿。還有鳥的羽毛,各種葉片上的葉脈等,都是程式化的直線或弧線。另一方面,又注重線條本身的形式美感。如圖5上畫牡丹、玉蘭的線條如高古游絲,流暢而細膩;畫奇石的線條則頓挫有力,表現(xiàn)了線條的書寫性、質感和分量。
第二,點的程式化特征。1.點組成線。在較小的畫面上,用單排的圓點組成虛線,代表花和葉的莖,如素三彩愛蓮圖碗。2.點表現(xiàn)面??滴跷宀首罹咛厣疫\用十分廣泛的“開光”色地上,用無數(shù)小圓點分布在紋飾之間的空地上,真像是恒河沙數(shù),故把這種黑點裝飾名為“沙地”。它在視覺上形成灰霧蒙蒙的塊面感,從形式上看產生了另一種色彩的層面,如圖8腹部開光的色地。3.點表現(xiàn)形體。細心觀察圖6,荷花與荷葉的莖,直徑大約5毫米,居然都是由6至7排的細圓點組合鋪陳的(此手法乃仿木刻版畫陳洪綬《西廂記》之“窺簡”中的屏風畫)。4.點表現(xiàn)物體的明暗。有在局部均勻鋪排的,有由密漸疏散開的,運用在花瓣之間及奇石的塊面之中,烘托在樹干、花枝、花朵之外。這些點上罩了色彩后,產生局部陰影的效果,加重了畫面的份量,或者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但不必拘泥于摹繪自然現(xiàn)實中的何種物質。
第三,面的程式化特征。五彩中的黑料描繪景物一般不表現(xiàn)塊狀的“面”(人物畫上仕女的發(fā)髻、武士的黑靴、鳥頭部的黑羽毛除外),這里所謂“面”是指由點和線描繪景物后,平填的透明色料都是色彩間隔、形狀各異的塊面。選擇何種色料填在哪個畫面上,就形成一個色料的塊面。色彩的塊面大小也講究均衡,太小則“碎”,太大則“悶”。如圖6的荷葉、圖10的湖石,面積較大,畫面上添加空“洞”,有透氣的效果。也可以把大面積劃分為幾個塊面,分別填不同的色彩,如圖5的奇石分開填苦綠、大綠、紫色?;ǘ涮。讶舾啥浠ńM成一叢構成一個面。如梅花,盛開的、含苞的、花蕾等一簇簇。牡丹、荷花、菊花花形較大,花瓣有序地組成典型獨立的形態(tài)。不同形狀、不同色彩的塊面相依相鄰,參差穿插。雖然五彩的色料有限,但是可以大膽選用,均衡布局,達到整體和諧舒適的裝飾效果。
3.色彩裝飾化
五彩的色料在瓷胎釉上彩繪后,經爐內750℃—800℃的烤燒,色彩呈玻璃質狀態(tài),透明度、光亮度、純度都很高。透過色彩可以看到下面黑料描繪的景物,釉面上又敷上了一層晶亮閃光的繽紛色彩。由于五彩色彩的材質特點和彩繪工藝的要求,五彩的填彩具有獨特的裝飾性。
(1)色彩對比強烈。五彩不受景物客觀屬性的限制,從視覺主觀愿望出發(fā),追求理想的裝飾效果。如圖4上的紅花綠葉,相互映襯,色彩對比十分強烈。如果僅此而已,似乎也太艷,甚至太俗,因此畫面上又大膽地運用了金料色填繪荷花,閃閃發(fā)光,富麗堂皇。因為金色在強烈的大紅大綠對比中起到中和、協(xié)調作用,將大俗轉為大雅,此時觀者非但不會懷疑違背自然常識的填色,反會贊賞選擇金色的高明和絕妙。圖4上的白梅如果僅僅畫在白胎釉面上會顯得很單調,在梅花的周圍平填了水綠后,既保留了白釉質地,也烘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潔。畫面上還有朱竹、金色太陽,相映成趣。據(jù)記載,早在宋代蘇東坡畫過朱竹,一次有人問他:“世上哪有朱竹?”他反問道:“世上哪有墨竹?”明代畫家孫克弘善畫朱竹,從他的畫作《澳圃珊瑚卷》中,可以感受到朱竹清剛而華彩的魅力。五彩吸取了中國畫用色的藝術營養(yǎng),運用礬紅不僅僅是洗染紅花,還不同凡響地描繪朱竹、紅樹、赤水、丹霞、彤云等。如圖10上的帶狀彤云與團狀蒼翠松針,形成鮮明的形態(tài)、色彩對比,上有金色太陽調和。圖6上的荷花莖、荷葉莖、茨菇、水草等是各種綠色的豎直的形態(tài),畫面下端用紅色畫條條橫線。其實作者也不是簡單牽強地尋找紅與綠、橫與豎的強烈對比,欣賞者可以想象到紅線正是滿池紅蕖映照的橫波。
(2)色彩節(jié)奏感明快??滴跷宀驶B圖上常常運用相似的填彩意匠,即畫面的一個部位填繪幾種色彩搭配,在另一個部位又似曾相識地出現(xiàn),在視覺上產生節(jié)奏感。又因為相鄰色彩對比鮮明,導致節(jié)奏感明快。如圖6上頸部與腹部花、葉的造型、布局相似,紅花、金花與綠葉反復出現(xiàn),上下有色彩節(jié)奏感。同樣的感受也出現(xiàn)在圖10上,但這里是左右、前后的節(jié)奏感。五彩秋艷圖盤上三組團菊的色彩相似而稍有變化,也產生節(jié)奏感。以上是相同題材、相近造型,填相同的色彩而產生明快的節(jié)奏感。又如霽藍描金開光五彩花鳥圖瓶的月季小鳥圖上,一面是紅花、綠葉、紅蓓蕾,與花葉對應的小鳥頭為紅色,羽毛為綠色,尾又為紅色。又選用黃臘梅花映襯,色彩合乎一定的旋律。
以上我們分析了康熙五彩花鳥圖裝飾工藝和藝術風貌。關于“五彩”,清末寂園叟《匋雅》謂之“硬彩”,景德鎮(zhèn)俗稱為“古彩”,都道出了五彩藝術清剛硬朗、古色古香的美感。同時,我們也看到不論官窯還是精品民窯,彩繪工致殊常,匪夷所思,都離不開刻意的工藝性。對于《匋雅》所謂康熙民窯“用筆敢于恣肆”,“老筆紛披”云云,筆者認為不可把中國寫意畫的用筆特性與陶瓷彩繪工藝相提并論,讀者對此也應多加思索。
三、康熙五彩花鳥圖與民國仿品對比分析
清末民初,景德鎮(zhèn)陶瓷仿古蔚然成風,特別是仿康熙五彩為后人稱道,也成為文物鑒定的一項課題。以下選擇康熙五彩繡球藍雀圖將軍罐和民國的仿品,從彩繪特征方面作簡要對比。
布局:民國罐與康熙罐極為相似。兩罐放在一起也很難找到差別。我們知道,同一人用同一粉本同時繪制兩件作品(如圖15造型輪廓線弧度較大,圖畫較豐富),也是有一定區(qū)別的。由此而推斷描繪圖16時,應是置原件于面前,刻意仿造、精心繪制的。
用筆:康熙罐線條古拙、細勁,如奇石上縱線與橫線,繡球花花瓣的組合偶有不搭靠之自然隨意性。紅花的花瓣輪廓線與花瓣直線交接有不吻合之處。民國罐用筆規(guī)矩,十分嚴謹工致。仔細觀察也沒有以上不搭靠,不吻合的不經意之處。
設色:藍色,康熙器偏深暗,民國器偏鮮碧。大綠,康熙器偏淺,民國器近翠色。礬紅,康熙器為朱紅色,民國器近大紅。這只論及此兩器物,并非兩個時代五彩的用筆和色彩的典型特征。
神采:康熙五彩圖畫借鑒明末清初木刻版畫的構圖與造型而創(chuàng)作粉本,上墨線于瓷胎上,再依照底稿墨線而彩繪。民國仿品先將康熙原品圖畫描摹墨線翻印到瓷胎上,再著意臨摹、依樣彩繪。總之,民國時期仿康熙五彩繪制技藝達到極高水平,但是在心慕手追時,總有些亦步亦趨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