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輝煌賽季,七個重要冠軍頭銜,從稱雄國內聯(lián)賽直到席卷歐洲足壇,再贏得與南美冠軍隊之間的對抗,上世紀60年代的國際米蘭,如一股藍黑洪流不可阻擋。埃雷拉、蘇亞雷斯、馬佐拉、法切蒂……那些世界足球史冊中極具重量的名字,代表著不可一世的大國米時代,他們留下的豐碑,正等待后來者去追趕和超越。、
【流金歲月】
1908年3月9日,AC米蘭隊中的瑞士和意大利球員,因為對球隊過分英國化不滿而憤然離隊,自行組建了國際米蘭俱樂部,“國際”一詞的含義也在于此。俱樂部的代表色是金黃色、黑色和藍色。從誕生第一天起,國際米蘭就堅守著不畏強權,讓各個國家的球員都能在一起踢球的信念。
1955年,安杰洛·莫拉蒂(Angelo Moratti)成為國際米蘭俱樂部的新老板,他于1960年從西班牙請來了阿根廷名帥埃雷拉,為不久后的國際米蘭王朝時代找到了奠基人。埃雷拉在有科爾索、瓜爾內里等舊將的基礎上,從青年隊中挖掘出馬佐拉和法切蒂,又陸續(xù)買入皮基、布爾尼奇、雅伊爾,以及昔日的得意弟子蘇亞雷斯等球員,構建了一支富有競爭力的新球隊,開始向冠軍發(fā)起沖擊。
1962/1963賽季,國際米蘭與尤文圖斯在聯(lián)賽中的爭奪異常激烈,兩隊在榜首位置上展開了拉鋸戰(zhàn),直到第23輪,國際米蘭在德比戰(zhàn)中取得一分,“老婦人”則在熱那亞失手于桑普多利亞隊,國際米蘭才獨霸頭名直至聯(lián)賽結束。
接下來的一個賽季,博洛尼亞和AC米蘭交替領先,又是第23輪,AC米蘭在榜首大戰(zhàn)中不敵博洛尼亞,國際米蘭則再得桑普多利亞“襄助”,在熱那亞以5∶1得到一場大捷,從而取代AC米蘭成為博洛尼亞的競爭者。直至聯(lián)賽結束時,兩隊在積分榜上并駕齊驅,按當時規(guī)定,事關奪冠或降級時,同分球隊需打附加賽。結果國際米蘭在羅馬以0∶2告負,在衛(wèi)冕之路上功虧一簣。但是在歐洲冠軍杯賽場上,國際米蘭一路淘汰了埃弗頓、摩納哥、貝爾格萊德游擊隊和多特蒙德,闖進決賽。1964年5月27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馬佐拉梅開二度,率隊以3∶1擊敗了皇家馬德里,首次登上歐洲足壇之巔。在同年的洲際杯賽中,科爾索一箭定江山,國際米蘭擊敗阿根廷獨立隊捧杯而歸。
1964/1965賽季,埃雷拉和國際米蘭都迎來了最輝煌的一年,在最多曾落后AC米蘭七分的不利情況下,國際米蘭穩(wěn)步追趕,一點點收復失地。第26輪米蘭德比,國際米蘭在“客場”以5∶2大勝,馬佐拉貢獻兩球,把與對手的差距縮小到了一分。第31輪,國際米蘭以2∶0完勝尤文圖斯,超過AC米蘭獨踞榜首,直到最終奪冠。在冠軍杯賽場上,國際米蘭連克格拉斯哥流浪者和利物浦等勁旅進入決賽,雅伊爾打進全場惟一入球,戰(zhàn)勝本菲卡隊蟬聯(lián)桂冠。在洲際杯上,國際米蘭再克獨立隊,連續(xù)稱雄。
1965/1966賽季,國際米蘭隊從第九輪起登上榜首,領先到最后奪冠,這也是該隊第十個聯(lián)賽冠軍,從而成為繼尤文圖斯之后第二支在球衣上繡上金星的意大利球隊。但是在冠軍杯比賽中,國際米蘭在半決賽被皇馬淘汰。此后的賽季里,國際米蘭失去了聯(lián)賽桂冠,冠軍杯決賽中也被凱爾特人隊擊敗,“大國米時代”宣告結束。
【功勛教練】
埃萊尼奧·埃雷拉(Helenio Herrera)
埃雷拉是足球史上最著名的主教練之一,關于他的出生時間,從1910年到1918年都有支持的說法。可以肯定的是,埃雷拉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四歲時隨父母移居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球員時代的埃雷拉無甚名氣,1944年他成為球員兼教練,開始了執(zhí)教生涯。1950年和1951年,埃雷拉率領馬德里競技隊兩奪西甲桂冠,1958年開始執(zhí)教巴塞羅那又兩獲聯(lián)賽冠軍,由于與隊中包括庫巴拉在內的明星球員不和,埃雷拉于1960年前往意大利擔任國際米蘭隊主教練。
在國際米蘭的八年里,埃雷拉碩果累累,一手開創(chuàng)了該隊至今引為驕傲的“大國米時代”。從1962年至1966年,國際米蘭橫掃國內和歐洲賽場,四年中三進冠軍杯決賽、兩度捧杯,并在歐洲與南美的俱樂部對抗中連續(xù)稱雄,七座沉甸甸的冠軍獎杯銘刻著埃雷拉的不朽功績。
埃雷拉紀律嚴明,球員一律不準沾染煙酒,并控制球員的飲食;另外,他也是一位心理大師,特別能以有效的言辭鼓勵球員們去發(fā)揮水平。在戰(zhàn)術上,埃雷拉將鏈式防守進行了發(fā)展和完善,在已經(jīng)有一名自由人的情況下,還抽出一個中場球員拖后,協(xié)助后衛(wèi)防守。埃雷拉注重防守,但與保守不同,他又提倡邊后衛(wèi)積極助攻,這也是法切蒂能以善于進球而名留史冊的原因。
1968年,埃雷拉轉而執(zhí)教羅馬隊,獲得過一次足協(xié)杯冠軍。1973/1974賽季,他重返國際米蘭執(zhí)教一個賽季。1979年至1981年,他還曾重掌巴塞羅那隊教鞭。埃雷拉先后擔任過法國隊(1946~1948)、西班牙隊(1959~1962)和意大利隊(1966~1967,與瓦爾卡雷吉共同執(zhí)教)的主教練,率領西班牙隊參加了1962年世界杯。在執(zhí)教國家隊的數(shù)量上,只有希丁克(4支)和米盧蒂諾維奇(7支)超過了他。1997年11月9日,埃雷拉在威尼斯因病去世。
【王朝重量】
“大國米時代”是俱樂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段,也是國際米蘭迄今惟一稱霸于國內和歐洲的王朝時代。埃雷拉和他的球隊除了給后人留下諸多閃光的獎杯,讓后來者以此為驕傲,更重要的是,他一手發(fā)揚光大的鏈式防守,這一對現(xiàn)代足球戰(zhàn)術發(fā)展影響極大的天才創(chuàng)造,也成為意大利式混凝土防守的基礎。在當時的世界足壇,其他球隊還在使用簡單的盯人戰(zhàn)術,而國際米蘭的區(qū)域聯(lián)防式防守戰(zhàn)術更為先進,不僅使球隊取得了驕人的戰(zhàn)績,也推動了足球戰(zhàn)術的發(fā)展和進步。
當時的意大利國家隊也移植了國際米蘭的戰(zhàn)術和防守班底,在1968年歐洲杯奪冠的隊伍中,法切蒂、布爾尼奇和瓜爾內里三員大將坐鎮(zhèn)后防,加上中場的多門吉尼和馬佐拉,主力陣容中共有五名國際米蘭隊球員。兩年后的世界杯,國際米蘭還為意大利隊貢獻了六名球員,他們幫助球隊打進了最后的決賽。
【王牌射手】
亞歷山德羅·馬佐拉
(Alessandro Mazzola)
1942年11月8日,馬佐拉出生于意大利都靈市,其父是當時都靈隊“公牛王朝”的著名球星瓦倫蒂諾·馬佐拉。1949年蘇佩加空難中,都靈隊全軍覆沒,瓦倫蒂諾亦不幸遇難。馬佐拉后來子承父業(yè),但沒有成為都靈隊的一員,而是把整個職業(yè)生涯(1960~1977)都貢獻給了國際米蘭。
馬佐拉與法切蒂是上世紀60年代國際米蘭的兩面旗幟,“大國米時代”也是他職業(yè)生涯的巔峰。在黃金時代的五個賽季中,他出戰(zhàn)146場聯(lián)賽,攻入72球,其中1964/1965賽季他以17粒進球榮膺聯(lián)賽最佳射手。1962/1963賽季是馬佐拉成名的賽季,也幫助國際米蘭贏得了闊別已久的聯(lián)賽王冠;另外,他在那個賽季的米蘭德比戰(zhàn)中,開場僅四秒就攻入了意甲歷史上的最快進球。1964年歐洲冠軍杯決戰(zhàn),馬佐拉在奧地利維也納梅開二度,率領國米以3∶1擊敗皇家馬德里,首次捧起了大耳金杯。埃雷拉離隊后,國際米蘭的黃金時代結束,馬佐拉的個人表現(xiàn)不如以前,但一直是俱樂部和國家隊的核心人物。在當時,馬佐拉和里維拉是意大利足壇的絕代雙驕,而且兩人在場上位置重疊,以至于國家隊主教練為如何使用兩人而深感頭疼。1977年,35歲的馬佐拉在國際米蘭退役,他曾在上世紀90年代出任俱樂部經(jīng)理。
【黃金戰(zhàn)將】
馬里奧·科爾索(Mario Corso)
1941年8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維羅納,為國際米蘭隊效力長達16個賽季(1957~1973),參加聯(lián)賽414場,攻進75球。作為攻擊型中場或者左邊鋒,科爾索有“上帝的左腳”之譽,球迷昵稱他為“馬里奧利諾”,他把幾乎全部職業(yè)生涯都貢獻給了國際米蘭,是“大國米時代”的核心球員之一。1973年,科爾索轉投熱那亞隊,兩年后在那里退役。后來,科爾索執(zhí)教過國際米蘭及其他球隊。
阿里斯蒂德·瓜爾內里
(Aristide Guarneri)
1938年3月7日出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納,在國際米蘭效力12個賽季(1958~1970,其中兩個賽季租借在外),參加聯(lián)賽271場,進球3個。瓜爾內里一直是國際米蘭的主力中后衛(wèi),作為埃雷拉鏈式防守戰(zhàn)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他表現(xiàn)穩(wěn)定,防守出色,從1963年起就是意大利國家隊的成員,后來隨隊奪得1968年歐洲杯冠軍。1958年,瓜爾內里從科莫隊加盟國際米蘭,經(jīng)歷了整個“大國米時代”。1967年,他先后被租借到博洛尼亞隊和那不勒斯隊,1970年轉會到克雷莫內塞隊,三年后在那里退役。
賈欽托·法切蒂(Giacinto Facchetti)
1942年7月18日,法切蒂出生于意大利貝加莫。1960年,埃雷拉就任國際米蘭隊主帥,從青年隊將不滿19歲的法切蒂提拔到一線隊,從此法切蒂把自己18年的職業(yè)生涯(1960~1978)全部打上了藍黑色烙印。法切蒂共為國際米蘭隊出戰(zhàn)476場聯(lián)賽,打進59球;歐洲賽事參賽73場,打進6球;意大利杯出戰(zhàn)85次,打進10球。
作為“大國米時代”的奠基人之一,法切蒂以隊長身份帶領球隊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但是,法切蒂的傳奇之處卻不僅在于他所獲得的獎杯數(shù)量,更在于他對足球運動發(fā)展所作出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作為一名后衛(wèi),他沉穩(wěn)、堅強,是傳奇教練埃雷拉在國際米蘭所開創(chuàng)的鏈式防守的核心和砥柱;更重要的是,他是進攻型邊后衛(wèi)的先驅者。
1978年5月7日,法切蒂最后一次代表球隊出場,18年的藍黑生涯讓他無法割舍對國際米蘭的熱愛,退役之后,他從球員變成了俱樂部官員,繼續(xù)為俱樂部服務。在長期擔任俱樂部副主席后,他于2004年1月接替小莫拉蒂成為國際米蘭歷史上的第19任主席。2006年9月4日,法切蒂因患癌癥不幸去世,俱樂部將他的3號球衣永久封存。今年4月,國際米蘭提前五輪奪得了球隊歷史上第15個聯(lián)賽冠軍,以此來告慰法切蒂的英靈。
阿爾曼多·皮基(Armando Picchi)
1935年6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里窩那(又譯利沃諾),在國際米蘭效力七個賽季(1960~1967),參加了205場聯(lián)賽,進球1個。皮基從家鄉(xiāng)球隊里窩那出道,1960年加盟國際米蘭后,成為球隊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后衛(wèi)之一,也是黃金時代的偉大隊長。1967年,他轉會瓦雷澤隊,兩年后掛靴。后來他短暫執(zhí)教過尤文圖斯隊,1971年5月26日,他因患癌癥而英年早逝,年僅36歲?,F(xiàn)意甲球隊里窩那的主場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另外,他的兩個哥哥萊奧(中場)和塞爾焦(門將),都曾在里窩那隊效力過。
路易斯·蘇亞雷斯(Luis Suarez)
1935年5月2日,蘇亞雷斯出生于西班牙拉科魯尼亞,在效力拉科魯尼亞隊三個賽季后,于1954年加盟巴塞羅那隊。在埃雷拉指揮下,巴塞羅那隊于1959年和1960年兩奪聯(lián)賽冠軍,當時的蘇亞雷斯經(jīng)常扮演球隊得分手的角色,每個賽季都斬獲頗豐。1960年,蘇亞雷斯壓倒普斯卡斯和烏韋·席勒,榮膺歐洲金球獎。1960/1961賽季,蘇亞雷斯率巴塞羅那在歐洲冠軍杯賽中淘汰了五冠王皇馬,他在客場對皇馬時梅開二度。但是,巴塞羅那在最終決賽中惜敗給本菲卡,此后蘇亞雷斯遠走意大利,投奔恩師埃雷拉,披上了國際米蘭隊戰(zhàn)袍,轉會費高達2.5億里拉。
蘇亞雷斯的到來是國際米蘭迎來黃金時代的關鍵因素之一,埃雷拉以其為核心制定了球隊的戰(zhàn)術,西班牙人以出色的腳下技術和閱讀比賽的能力,轉變成為中場靈魂,其超強的組織和調度使其得到了“球場建筑師”的美名。蘇亞雷斯為國際米蘭共效力九個賽季(1961~1970),參加聯(lián)賽257場,進球42個;參加歐洲冠軍杯50場,進球9個,被公認為球隊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外援。1970年,蘇亞雷斯轉會桑普多利亞隊,效力三個賽季后退役。
蘇亞雷斯后來也走上了執(zhí)教道路,先后指揮過國際米蘭、桑普多利亞、拉科魯尼亞和西班牙國家隊,除1974/1975賽季外,他還在1992年和1995年兩度為老東家國際米蘭隊“救火”。
塔西西奧·布爾尼奇
(Tarcisio Burgnich)
1939年4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烏迪內斯,效力國際米蘭長達12個賽季(1962~1974),參加過358場聯(lián)賽,進球5個。布爾尼奇是后防線上的多面手,可以擔任右后衛(wèi)、清道夫和中后衛(wèi),是法切蒂的黃金搭檔。在國際米蘭的12個賽季里,布爾尼奇只有三個賽季的聯(lián)賽出場數(shù)沒有達到30場,充分表明了他作為防守中堅的重要性。先后經(jīng)過了烏迪內斯、尤文圖斯和巴勒莫的歷練之后,布爾尼奇于1962年加盟國際米蘭,迅速成為后防中堅,以拼搶勇猛、發(fā)揮穩(wěn)定的特點成為埃雷拉鏈式防守體率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974年,年已35歲的布爾尼奇告別國際米蘭,加盟那不勒斯效力三年后退役。
雅伊爾·達科斯塔(Jair da Costa)
1940年7月9日出生于巴西圣保羅,為國際米蘭效力九個賽季(1962~1967、1968~1972),參加聯(lián)賽199場,進球53個。雅伊爾是國際米蘭早期的優(yōu)秀外援之一,1962年從巴西加盟而來,作為右邊鋒他經(jīng)常能取得關鍵入球,1965年歐洲冠軍杯決賽,就是他的進球使國際米蘭成功衛(wèi)冕。1967年,雅伊爾轉投羅馬隊,但一個賽季后重回梅阿查球場,幫助球隊獲得了1970/1971賽季的聯(lián)賽桂冠。1972年,雅伊爾歸國加盟桑托斯隊,1975年他在加拿大退役。
朱利亞諾·薩爾蒂(Giuliano Sarti)
1933年10月2日出生于意大利費拉拉,為國際米蘭效力五個賽季(1963~1968),參加聯(lián)賽147場。薩爾蒂是“大國米時代”的主力門將,為球隊奪得聯(lián)賽、冠軍杯和洲際杯冠軍各兩次。在加盟國際米蘭之前,薩爾蒂長期為佛羅倫薩隊效力,1968年他又轉投尤文圖斯,一年后掛靴。
安杰洛·多門吉尼(Angelo Domenghini)
1941年8月25日生于意大利貝加莫,在國際米蘭效力五個賽季(1964~1969),參加聯(lián)賽134場,進球50個。1964年,當時已是意大利國腳的多門吉尼從亞特蘭大隊轉投國際米蘭,這位身高1.75米的前鋒在這里達到了個人職業(yè)生涯的頂峰,并隨意大利隊獲得了歐洲杯冠軍。1969年,多門吉尼轉會卡利亞里,此后效力過羅馬、維羅納等球隊,1979年退役。
鏈式防守
1938年世界杯上的瑞士隊主教練卡爾·拉潘(Karl Rappan),在當時流行的“2-3-5”和“WM陣型”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將一名前衛(wèi)拖后,協(xié)同后衛(wèi)隊友防守,被稱為“瑞士門閂”(Swiss bolt),這被普遍認為是意大利人混凝土防守的雛形,而將一名前衛(wèi)拖后協(xié)同防守的戰(zhàn)術,后來被貝肯鮑爾發(fā)揚光大,成為著名的“清道夫”。拉潘的戰(zhàn)術使門將身前的防守隊員首次達到四人,這一戰(zhàn)術強調集體協(xié)同作戰(zhàn),適用于缺少天才球星、個人能力較差的球隊,瑞士隊以此在1938年世界杯上淘汰了德國隊,還在友誼賽上擊敗了英格蘭人。
埃雷拉在執(zhí)教國際米蘭期間,將拉潘的戰(zhàn)術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在當時已經(jīng)流行設置清道夫的情況下,再從鋒線上減少一名球員,而在中場球員身后增設一名“自由人”,減輕防守壓力。這名球員與拖后的清道夫連成一條直線,正好與橫向平行的后衛(wèi)線形成“十”字,這就是埃雷拉獨創(chuàng)的鏈式防守(十字鎖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