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喪葬口含習俗溯源
喪葬口含又稱作“飯含(晗、琀),是指喪葬禮俗中往死者口中填塞的貝、粱稻、玉、金屬貨幣等口含物。古人重喪葬,生以事死,不忍死者口中虛空,故置之以實其口?!抖Y記·檀弓下》:“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用美焉爾”。我國古代喪葬口含習俗源遠流長,早至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史前墓葬中就發(fā)現了死者口中置玉口含的現象,殷商之際墓葬中習見貝、玉蟬、玉魚、玉珠之類口含物。兩周時期口含習俗不僅流行,還形成了較為嚴格的等級規(guī)范?!吨芏Y·天官·玉府》:“大喪共含玉”?!豆騻鳌の墓迥辍泛涡葑ⅲ骸疤熳右灾?,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文家加飯以稻米”。《說苑·修文》:“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庶以谷實”。先秦口含禮制大體得以遵行,王公、貴族多效古禮,漢代崇尚厚葬而盛口含之風,東漢時亦有僭越之例,庶民則多以銅幣作口含,意死者帶錢到另一個世界資用,漢以后這一口含形式沿襲不衰。
二、漢代喪葬口琀蟬的類別與特征
先秦時期,喪葬口含物種類、形制、質地繁雜,玉蟬僅為其中一類。到了漢代口含玉蟬開始大量出現并廣為流播,而文獻中的“口琀”此時似已專指玉質口含物?!墩f文》:“琀,送死口中玉也”。漢代流行以“七竅塞”、“九竅塞”組玉殮尸入葬習俗,玉蟬往往是該組器中最常用的口琀,在一些大、中型漢墓和小型漢墓中,口琀蟬幾乎是必備的喪葬器。漢代口琀蟬多為青玉或白玉質,雕刻簡約大氣、造型粗獷質樸,具有較為典型的時代特征與藝術風格,根據其形制、紋飾的差別可粗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頭端平直或略呈弧形,雙目縮隱,身寬而扁平,弧背,雙翼并攏不分,體兩側自上而下弧狀漸窄,尾呈圓弧狀。此類蟬有的背部以簡潔陰刻線雕琢出翼脈紋,腹部以陰刻線勾勒出主要特征,有的通體僅雕琢出輪廓而近于光素無紋,從總體風格看具有雕工精細,器形圓潤流暢,生動柔美,弧線多而直線少的特征,較多地承襲了戰(zhàn)國玉蟬的特點,而與后世的雄渾有力、簡約質樸的“漢八刀”風格有別。此類口琀時代多在西漢早期,傳世器與出土物均不多見。
第二類:頭端略平或微弧凸,頭前兩側角多有一橫凸目,體略呈三棱柱形,脊背中央有凸起的直線棱,兩翅呈斜坡狀,腹平或近弧形。此類口琀蟬多光素無紋,脊棱近頭部剔刻一凹下的小楔形坑,尾端略尖,少數頭部有細網格紋。江蘇揚州邗江西湖胡場漢墓、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江西南昌老福山漢墓、江蘇徐州后樓山漢墓、河北滿城漢墓、山東長清雙乳山濟北王墓中均有此類口冶蟬出土,其流行年代約略在西漢早、中期。
第三類:此類口琀蟬是傳世器與出土物中最常見的一類。頭端略平或微弧狀,兩側角的不規(guī)則橢圓形目前突,體扁平,弧背,平腹,體兩側鈍刃狀扁長形。雙翼以陰線隔開,頸部刻斜弧線,兩翅末與尾端呈三又尖出。腹部刻兩道交叉陰線,近尾處以平行線刻出腹節(jié)紋。此類口琀蟬刻琢頗精,多用直線造型,線條中段粗獷深峻,末端細尖銳利,表面打磨拋光十分考究,寥寥數刀即準確生動地勾勒出玉蟬神韻,這種簡約傳神的“漢八刀”風格成為漢代玉器雕琢工藝的典型特征之一。此類口冶蟬主要流行于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全國各地幾乎均有出土報道,湖南長沙伍家?guī)X漢墓,河南永城保安山漢墓,江蘇揚州邗江西湖花園新莽墓、甘泉姚莊漢墓、揚州東風磚瓦場漢墓、江蘇儀征胥浦胡莊漢墓,河北定縣北莊漢墓,安徽蕭縣西虎山漢墓、阜陽臨泉西郊漢墓出土的口冶蟬均可視為其典型器。
另外,漢代墓葬中還經常會發(fā)現一些玻璃蟬,這些玉蟬的替代品多見于中、小型漢墓中,其形制、紋飾與口琀玉蟬相同,有些玻璃蟬體表還嵌貼精美的菱形銀箔作裝飾,可見這些玻璃口琀在漢代也應是較珍貴的。
三、漢代喪葬口琀蟬的文化內涵
玉蟬作為喪葬口琀在兩漢之際被大量使用并流傳不衰,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與當時社會上熾熱的神仙信仰、崇拜之風、重喪厚葬之風及漢人緣于宗教神學情感對蟬生活習性的神秘理解,對玉的性質作用的復雜認識等因素有關。
1.蟬性高潔、吸風飲露、蛻變不死、脫殼重生,具有“神”的特性。
漢代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滿足后,開始幻想如何能夠永生不死,生命得以無限延長以永享生活的安逸。先秦之際已流傳甚廣的神仙不死說及成仙之術,此時有滋生繁衍的社會土壤。漢武帝、淮南王劉安等一批帝王將相、達官貴族對神仙說的癡迷及對成仙術的倡導,營造漢代社會各階層濃厚的求仙氛圍,將升仙不死之說推向了極致。古人認為的神仙是個什么樣子呢?《莊子·逍遙游》說神仙“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于四海之處”;《淮南子·泰族訓》說仙人王喬、赤松,“吸陰陽之氣,食天地之精……乘云游霧”;漢代銅鏡銘“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遨四?!保耙娚袢?,食玉英,飲澧泉”。蟬性高潔,飲而不食,只喝霞露即能存活,又能脫殼羽化,這些生活習性與漢代神仙說描繪的仙人特征十分相符。漢代社會所迷信、向往的羽化成仙之途,與蟬蛻變再生的神奇變化極為相類,這應是漢人喜蟬、崇拜蟬的主要原因。漢代生死觀認為,世俗生命的終結與生命進入彼岸世界的永生,僅僅是人生命轉換的一種形式,喪葬入殮則是生者幫助死者完成這一轉換的禮俗活動,這種轉換如同蟬入地冬眠,來年初春又鉆出地面蛻殼復生、羽化升天的變化道理一樣。因而,漢代喪葬入殮大量使用口冶蟬,實則寄寓了生者祝愿逝者死后靈魂順利升天成仙,生命得以無限延長的愿望。
2.玉為天地之精,能調合陰陽、潤化萬物、護尸不腐,具有溝通人神的超自然靈性。
漢代口琀蟬多為玉質,是緣于漢人迷信玉具有護尸不腐的神奇功效?!稘h書·楊王孫傳》:“口含玉石,欲化不得?!薄栋谆⑼x·崩薨》云:口含玉者“有益死者形體?!睗h代神學觀念認為,只有同時具有靈魂與肉體的人,死后才能實現復生,如果肉體腐敗,靈魂與肉體無法結合而死者難以升天成仙,故而死者口中置玉琀斂尸。
以玉斂尸為什么能夠使尸體不腐呢?古人認為玉為陰陽二氣之精,能夠調合陰陽潤化萬物,具有為萬物提供生命動力與源泉的無所不能的超自然功能。《管子·侈靡》:“玉者陽之陰也,故勝水,其化如神?!薄吨芏Y正義》“王齋則共食玉”,句下孫詒讓注:“玉是陽精之純者,食之以御水氣”,可見玉為陰陽二氣之精,具有能調和陰陽,化生萬物的神奇功能,而死者入地主陰,故以陽氣之精的玉殮尸,將玉琀置死者口中就可以起到護尸不腐的作用。
漢人喜用玉斂尸,還因為他們迷信玉有溝通天地人神的特異本領。玉歷來被認為是溝通人神的圣物而廣泛用于各類祭祀活動中,死者口琀玉蟬,也能在其靈魂升天,生命復生仙化的過程中發(fā)揮媒介作用。
3. 漢代崇尚慎終厚葬,生以事死,喪葬用玉浸以成俗,也是玉蟬大量被用作口冶的一個原因。
漢代尊儒,儒家極力倡導孝道,認為重喪厚葬是為了彰顯孝行、教化生人,這種孝道思想及慎終厚葬理念深刻影響了漢代喪葬觀,以致“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于富者奢僭,貧者單(盡)財,法令不能禁,禮義不能止”。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狂熱的厚葬之風,就連家徒四壁、食不裹腹的人也恥于薄葬。漢代崇尚厚葬的另一個原因是漢人視死如生,玉器作為萬物精華、珍稀靈物喪葬入殮,除前文述及的護尸不腐、導引靈魂升天的作用外,還應有供死者在生命彼岸世界享用的含義。目前已清理發(fā)掘的大、中型漢墓尤其是諸侯王墓中,多有大批玉器出土,足證當時喪葬用玉已成時尚,口琀玉蟬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大量出現于墓葬中也是不難理解的。
(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