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作為近代史中的形象資料和文獻,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同時,也為文物收藏界所青睞。
本文記述的兩位已故的現(xiàn)代藝苑前輩鄧季超、胡佩先夫婦,早年分別求學于我國最早的美術學府——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蘇州美術??茖W校。他們從此寄情藝事,勤奮創(chuàng)作,組織藝術社團,舉辦畫展,還曾兩次辦學,從事教育事業(y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從藝、辦學經歷和畫跡,至今已鮮為人知。但是,從他們留下的一些遺物——“老照片”、老刊物、師友題贈的書跡,以及他們的部分畫跡中,即可窺到他們從藝、從教的經歷,并對他們的繪畫藝術也能有所了解和認識。
鄧季超先生,名超,字光泰,祖籍江蘇無錫,1903年生于湖北省黃岡縣。祖父鄧勉儕于清季光緒年問任湖北黃岡知縣,父親鄧云鋤供職在湖北鐵政(路)局。季超先生六歲入私塾,后求學于武漢一中學。由于他自幼喜愛繪畫,課余自習學畫,從此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1917年父親亡故,母親攜全家回故里無錫。翌年,季超先生就讀于私立無錫輔仁中學,同時投帖拜無錫名畫家王云軒為師。季超先生年方十八,便已躋身梁溪(無錫舊稱)畫壇。他善畫山水,兼善花鳥、佛像,作品筆墨凝練渾厚,意境優(yōu)美生動,為藝林稱賞。
無錫,素以經濟、文化發(fā)達著稱,在繪畫史中也名家輩出,有“錫山多畫家”之譽。民國初年的梁溪畫壇,以畫家吳觀岱、胡汀鷺為盟主,崇尚“揚州八怪”、石濤、華苗諸家畫風,同時受“中國畫改良論”、“美術革命”新思想的影響,蔚成一時新風。季超先生正是在此背景下考入上海美專深造。在美專學習期間,他利用假期,在家鄉(xiāng)無錫組織創(chuàng)辦“中華藝術社”,并自任社長。“中華藝術社,為各地藝術家所組織,社址在無錫,已有十余年之歷史,以提倡藝術、宣揚國粹為唯一目的。每屆春秋兩季,輪流在各地公開展覽”,見《漢報·藝術周刊》(第四期)中鄧季超《中華藝術社第十屆畫展特輯·贅辭》書影)。從中可見該社的宗旨和活動情況之大概。再從當年一些報刊的相關報道、畫展特刊中反映,該社參與者不僅有如無錫胡汀鷺(振)、吳門金壽石(榕)等老輩名家,而且又有如鄧光夏等青年女畫家也參與其中。又該社曾在無錫、蘇州、漢口、重慶等地舉辦畫展多達十余次,深受觀眾的好評。為弘揚民族文化、推動藝術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1926年,季超先生由于母親病逝,自上海美專肄業(yè),返回無錫。在永泰絲廠當職員(曾受廠方派遣東渡日本學習),業(yè)余不輟藝事,并加入了于同年由畫家胡汀鷺、王云軒、賀天健等組織的“錫山書畫社”。因而留下了“錫山書畫社夏季展覽大會全體社員合影”。這幀有關現(xiàn)代無錫藝苑的珍貴文獻,從中也可窺得當時無錫書畫界盛況之一斑。同年秋季,季超先生與同里胡佩先女士在家鄉(xiāng)無錫結為伉儷。
胡佩先女士(1906—1976年),字月雪,出生在無錫城內一儒商之家。在她入學之歲,因當時尚未開男女同學之風氣,父母將她女扮男裝送進學校。1921年秋,她考入校址在蘇州的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1923年在該校畢業(yè),是年七月的“江蘇省立第二女師范第二屆初級中學畢業(yè)攝影”照片。由于她在校學習國畫成績尤為突出,所以隨即被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錄取,成為該校首屆招收女生中的一員,在該校西畫專科隨校長顏文操先生等學習西洋畫。她的這幅《黃果樹瀑布》,是她用產自法國的色粉筆創(chuàng)作的粉筆畫作品之一。1925年末,她在該校游藝大會上與同學一起參加演出,留下了“蘇州美專游藝大會女同學表演(《少婦淚》攝影”)。據《蘇州美術館及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大事記》記載:“1923年學生人數(shù)漸增……錄取學生十余人,其中首次招收女生一人(徐慧珍),為蘇州學校男女同學之始。男生中有嚴振東、蔡鴻斌、高奎章、陸傳紋、花農、胡佩先等”(見自《滄浪一頁——紀念蘇州美術館建館80周年》,安徽美術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其中將胡佩先及其女同學陸傳紋一起都被誤認為男生。因此,這幀舊影堪為考訂蘇州美專校史的形象資料和珍貴文獻。
佩先女士與季超先生結為伉儷后,在作西畫的同時,還隨季超先生學習國畫。夫婦倆在藝術上深得切磋之益,他們將西畫的重視寫生、造型準確,和中國畫的講究筆墨、強調創(chuàng)造意境等互補短長,并加以融合。夫婦志趣相投,伉儷情深,一時為親友稱羨不已。1931年,季超先生應母校輔仁中學創(chuàng)辦人之一的楊四箴先生邀聘,回母校任教美術和語文。至1933年,季超夫婦為籌辦一所女子中學,遂聯(lián)合熱心教育事業(yè)的同好錢殷之、許岱云、倪鐵如,在錦樹里鄧氏祖宅桑園里營造校舍,創(chuàng)辦了私立綱南中學女子部。該校在辦學期間,除了招收學生從事教學外,季超先生還利用學校假期經常舉辦書畫展覽會,并且還展出古舊書畫以供借鑒、品賞。故在當時的報刊上有報道稱:“綱南女中之全邑書畫聯(lián)展會連日盛況已疊至本報……鄧季超先生之《善卷洞》大幅,觀者猶如身臨其境?!笨梢娂境壬鸀橥苿訒嬎囆g的普及和發(fā)展,可謂勞苦功高,貢獻良多。
迨1937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綱南女中也被迫停辦。鄧氏夫婦為避戰(zhàn)禍,舉家逃難至四川合川。夫婦倆分別在國立二中和蓮溪中學任教。盡管當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夫婦倆在執(zhí)教之余還是經常外出寫生,將當?shù)氐纳酱ň吧珨埲氘嫳?,為?chuàng)作積累素材。季超先生創(chuàng)作尤勤,每年春秋兩季在重慶舉辦畫展,還得到了與他有著鄉(xiāng)誼、時為國民政府要員的吳稚暉的推薦。他把賣畫所得用來貼補家用。期間他結識了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至今尚存葉先生當年書贈他的一件墨寶。
季超先生抗戰(zhàn)期間創(chuàng)作的大量作品,由于種種原因,至今已不多見。所幸他“三十二年(1943年)春日寫蜀中釣魚城之一角”的《釣魚城》長卷,因他在1957年將該卷贈與在北京工作的兒子,才免遭“文革”劫灰而留存至今。該圖卷縱32厘米,橫1120厘米,設色紙本。作品以寫意筆法,采用全景式構圖,將釣魚城的山川雄壯、風光旖旎,以及古跡遺存和人們在其間漁耕勞作、平和生息的狀態(tài)作了較為寫實的描繪。整幅作品用筆渾厚流暢,用墨設色蒼潤明麗,構圖起伏跌宕、虛實相映,意境優(yōu)美,生機盎然。圖卷不僅是季超先生用畫筆來反映他對釣魚城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更是他因遭受日寇侵略而流亡異鄉(xiāng),借釣魚城曾經是抗擊外來侵入(南宋時抗擊蒙元軍)的著名古戰(zhàn)場這一歷史背景,以表達他對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這才是該畫卷創(chuàng)作的主要背景和作者的真情實意。
1945年,鄧氏夫婦終于迎來了抗戰(zhàn)勝利,他們全家回到了闊別八年的家鄉(xiāng)無錫。季超先生回到剛復課的輔仁中學(抗戰(zhàn)時遷址上海租界)任教。1947年,熱心教育事業(yè)的夫婦倆在無錫又創(chuàng)辦私立勉儕中學,在這所以季超先生祖父名字命名的學校里,夫婦倆同主教務。該校至1952年因資金困難而停辦。關于這個學校,三十多年后《無錫日報》曾刊專文介紹,稱它是無錫歷史上第一所現(xiàn)代意義上的初中與小學合一的中學。
1958年季超先生因中風致半身不遂,才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教鞭和畫筆,由無錫市第二中學(前身即輔仁中學)退休養(yǎng)病,直至1967年病逝在家鄉(xiāng)無錫。九年后,佩先女士也病逝于家鄉(xiāng)。
歲月荏苒,季超先生故世已整整40年。然而,他的藝事、師德至今還受到同道、學生的稱道和尊敬。如他的山水畫作品《石畔碧梧圖》被收入由無錫市博物館編刊的《無錫歷代鄉(xiāng)賢書畫名跡集》。又如他的學生之一、當代著名畫家、江蘇省國畫院畫師蓋茂森,每當提到鄧季超老師,總是對師恩深懷感激之情。凡此,也可告慰九泉之下的這兩位藝壇前輩了。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