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大院兒的下午是從華華和張闖玩兒追車游戲開始的。華華才買了一輛四百多元的兒童車,而張闖沒有,沒有童車兒的張闖就跟在華華的屁股后面追,邊追邊叫;華華的奶奶站一旁幸福地看著,微笑。華華奶奶是退休的高級工程師,住三樓右手。工程師的時間卡得特準,每天午后三點,就準時帶華華到院里來了,她要讓午后的陽光照亮華華稚嫩的臉,橘色的童車,以及,張闖的尖叫。其實張闖尖叫時是很瘆人的,像鬼給掐住了嗓子眼兒(院兒里人都這么說)。這大概與遺傳有關。張闖的父親張老莊(至今不知道他的大號)的嗓門也是不男不女的二胰子——不光尖,還沙,最怕他高興,他一高興起來那笑聲,猶如鐵锨拖在了石板地,不,簡直就是東方不敗手里的梅花針,一陣一陣飛飛神直往你耳里刺。張老莊是農(nóng)村來我們單位燒鍋爐的,一個農(nóng)民能在城里找個燒鍋爐的活兒實屬不易。是呀,多么不容易啊!想到這點,盡管他和他的兒子往往無規(guī)無距地制造噪音,我依舊會寬恕他們。午后三點是張老莊一天中最閑的時候,也是一天中他唯一有時間曬太陽的時候,——袖著雙手,蹲在門朝西的鍋爐房的墻根上,兩眼追著他追趕華華的兒子樂:“要是長大了也這么追女娃子就好了,我就不操心他接媳婦了哩?!蓖ǔ?,一得意,張老莊就會說出這樣的昏話來。
這就惹華華的奶奶不高興了,她立刻把臉拉下來,說,張老莊沒有教養(yǎng),鄉(xiāng)下的人沒教養(yǎng)。慍怒著,扭身兒引了華華走出大院兒去。張闖沒車追了,很失落的樣子看著他爹,癟嘴,要哭——每回都這樣,每回張老莊都恨自己不長記性:“我叫你沒記性,我叫你沒記性!”每回,張老莊就用右手很掌幾下自己的嘴。
當然,并非所有的鄉(xiāng)下人都像張老莊這樣惹人不快,比如過一會兒來院兒里賣米酒的小媳婦就討人喜歡。原先到這兒賣米酒的是個胡姓的老婆婆,前些時換一個小媳婦了。小媳婦姓藺,說那胡婆婆是她的鄰居呢,夜里起來解手,摔了一跤,腿斷了,不能再做米酒賣了……小媳婦看看看大門的老軟,老軟只顧在修鞋。小媳婦說,軟爺,修鞋呢。說著,遞給老軟一小袋東西——白色的塑料袋,是米酒。老軟本是街頭的一個修鞋匠,可不知走了哪個的門子,來我們這兒看大門了——看門、釘鞋兩不誤。老軟丟下正補著的誰的鞋,起身接了米酒,說,你看你,又過細。小媳婦的嘴角往上微微一翹,就把載米酒的車子哐當哐當?shù)赝七M院兒里來了?!疤稹拙瓢ィ√鹈拙?!”隨即,米酒一樣甜的聲音就傳遍了整個院子。老軟把塑料袋提得比腦袋一般高,逆著午后的斜陽瞇眼兒看一眼,又看一眼,抿了抿嘴,美美地走進他的門房里。這時,住對面五樓的施局長也下樓來了。施局長是市政府寫地方志的,文革前的老牌大學生。他沒當過局長,只是有那個級別,用他的話說,是從七品。從七品也是七品呢,別人要這么叫,他順嘴答應。施局長是個樂天派,“萬事不過如此!”他說。什么意思???沒意思。他說。不久前“二線”了,沒一點不適應,甚至一點過渡也沒有,就笑呵呵地加入了大院里閑人一族。施局長愛下棋,他一手端著盒象棋子,一手拿了棋盤,揚頭向六樓上銳聲喊:“老張,老張,四點半了哇,手談!”老張是局里的工會主席。施局長把下棋叫手談,這在張主席很不習慣,說他棋臭,還酸不拉唧的,不愿跟他“談”,可又抹不開——你看,施局長站院里的石桌子前等了好幾分鐘了,才聽見張主席磨磨唧唧地出門關門的聲音。不過這會兒施局長也沒閑著,他一邊耐心地等張主席,一邊拿眼瞅著那小媳婦,自言自語:“這小妮子,學乖了,前兩回,老軟硬沒叫她進大門?!?/p>
就在院兒里的小媳婦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老詹也不聲不響地進來了。老詹是賣鍋貼饃的,賣鍋貼饃的老詹不吆喝,也不用吆喝,因為但凡買了米酒的,十有八九都要來買他的鍋貼饃。鍋貼饃是近幾年才興的,早先他賣蒸饅頭,似乎是忽然的,城里人發(fā)現(xiàn)鄉(xiāng)下的鍋貼饃遠比城里的蒸饅頭有嚼頭、有香頭了,老詹就改賣鍋貼饃了。老詹不老,三十大幾,癟癟的身子,走起路來玉米稈兒似的晃晃悠悠,或是在城里混久了,模樣調(diào)調(diào)兒已不像鄉(xiāng)下里賣饃的了,像個閑人——進院兒就把裝饃的推車往樹上一靠,一頭扎進石桌旁的人窩子里看施局長和張主席下象棋。如果這會兒有人要買饃,他臉也不抬,說,把錢放那兒,自己拿。并不是他如何大氣放心人,是不擔心——有老軟給看著呢。老軟他們是老鄉(xiāng),都是谷城廟灣的。老軟告訴他:“莫看這院兒里人模狗樣的拿工資,有錢,慳著哩!”老詹照樣不擔心再來一個賣鍋貼饃的和他爭生意,還是有老軟看著在,不讓進。當然,老軟吃饃是不要錢的。也因老軟吃饃不給錢,老詹才放心地讓老軟看攤子,他看棋。老詹看棋有個壞毛?。汉脠鱿隆巴帷保脼槿鮿莸囊环剑ㄖ饕鞘┚珠L)支招,滑一仕碎碎叨叨,拱一卒大呼小叫,要不了半根煙的工夫,一圈兒的人就煩他了,張主席尤其煩,把手里的棋子一板(摔):“滾、滾,滾一邊賣饃去!”老詹一愣怔,如獲“棒喝”,自覺沒趣了,才怏怏地賣饃去了。
那小媳婦已經(jīng)賣完米酒走了,手里提了酒和饃的老頭老太太們有的回屋了,有的依然沒回,離天黑還早呢他們想,便兩人、三人地站在墻腳邊或坐在樹下的水泥凳上扯閑篇:張家長李家短唧唧喳喳不清不白神秘兮兮閃爍其辭。那認真,那投入,就像天永遠不會黑下來,他們永遠能就著下午的陽光細針密線沒完沒了地說下去??上?,他們的閑篇總是被一種聲音打斷:嗚嗚嗚——是開水爐扯起的嘯叫聲。一個說,噢喲,張老莊的開水燒好咧!一個說,可不,這就五點半了,趕快趕快,打水。已接近下班時分了,院里的人流一點一點密起來,偶爾地,在這下班的人流里還會夾雜了一個賣豆腐干的,賣手搟面的,抑或是賣窩窩頭的,不過他們大都立在大門口,停留的時間也短,先吆喝兩聲,伸長脖子往院兒里瞅瞅,沒人來買回身就從門前消失了。
夜晚來臨的時候,老軟第一件事情是關上大門,嘰嘰呀,嘰嘰呀——砰!隨著最后的一聲響,就像晝與夜更迭的信號槍,黑色從某個山凹里洶涌著蓋過來,樹影婆娑的大院兒,忽地就深了。然后,老軟拉亮了他門房前的那盞燈?!@也像是一個信號,不多時間,兩面高樓里的燈光也跟著亮起來了。不過那都是一“點”一“點”地亮,連不成片的,隔著一堵堵墻好比萬水千山,各自孤零在各自的方格子里,遠了看,若缺少層次感的一幅幅低調(diào)的油畫兒,昏黃的光源之外,是大片大片的暗。大院兒白日的一切形狀、響動,一下子就全都隱沒在這大片大片的暗里了,大院兒一下子清靜了。當然,這種清靜是短暫的,也只在三五十分鐘時間,如一場即將上演的戲,作著開場前的準備和鋪墊——之后,以水水為首的一些吃了夜飯無事消磨的人,便會一搖三晃地到門房前的燈下打牌來了。剛剛清靜的大院兒,又開始嘈雜了。好在老軟愛熱鬧,老軟喜歡水水他們來,老軟說你們圍上啊,快圍上!慌忙給擺桌子、搬凳子。“圍上”是大院兒人對打牌的慣常叫法,意思是說人已經(jīng)夠班子了,可以開打了。
這時候,院兒里大部分人還在看新聞(也可能是《焦點訪談》),我也在看。記得有一次的內(nèi)容是兩個民工爬上了他們自己建好的大樓上(估摸有二十幾層),樓下是十幾個警察在慌張地鋪泡沫墊子,仰臉圍觀的人也在指指點點。鏡頭切換到樓頂上,離那兩個民工幾步遠,有一位領導模樣的人在苦苦勸導,并信誓旦旦地保證著什么。讓我反感的是在那位勸導人的身后,竟然有一個攝影記者在不停地摁快門,這不是添亂嗎?我關掉電視,準備下樓,準備出大院兒右拐到大街上再右拐至東門口上城墻上去。近一段時間我每天晚上都要到城墻上去。我換好布鞋,燃一支煙,陡然聽到樓下有異常的喧騰聲,朝窗外一看,就看到李小五和水水在打架。似乎是為一張牌,一個暴跳起來了,另一個亦不示弱,也暴跳起來了,然后就拳腳相向了。是誰在勸架,王國軍,還是陸地?背著身看不太清。而更多的人是站在一邊看熱鬧。末了是田四兒跑過去了,厲聲吼:“日你媽們,是吃多了撐的么!”只這一句,二人便不再言聲了,各人收了拳頭,坐下來繼續(xù)打牌,就像什么也沒發(fā)生一樣。李小五是局里的水電工,水水也是,王國軍是小車司機,陸地在微波站工作,而田四兒則是一個水果販子??删驮谀且凰查g,田四兒,改變了我對一個水果販子的看法。
其實,平時在大院兒里田四兒是被我們忽視掉了的一個人。他早出晚歸,偶爾也從我們眼前一晃,像風一樣地刮過去了。大家都知道他父親是我們單位的老會計,知道他父親有這么個販水果的兒子,這個兒子沒工作,兒子的老婆也沒工作,沒工作的兒子和他老婆就住在他父母家,做水果生意。大院兒的人私底下都叫他水果販子。他家住南一樓,他就在窗外的梧桐樹枝下掛一盞燈,每天晚上的這個時辰,和老軟拉開門房的那盞燈一樣,也拉開這盞燈。這是他特地為清選水果才裝的一盞燈。他要把下午從果品公司批回的蘋果、梨、葡萄、香蕉等等果子清選出來,分成好賴優(yōu)劣的等級,以供第二天他老婆上市場上賣。聽老軟說田四兒和孫老二、水水、李小五都是在這個大院兒里一起長大的哥們,可又不像是,沒見田四兒跟他們誰講過話,更不在一起玩兒,就像現(xiàn)在,清選水果的田四兒雖也時不時瞟他們一眼,但不會來看牌、打牌,從來不。
離大門不遠處就是大院兒的籃球場了。但不知為何,只裝了一個籃球架子,白天里也沒見人打過球,夜晚就成舞場了——六七個女人跳健身舞。她們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跳得很投入,很優(yōu)美。據(jù)說最初有二三十人跳呢,二三十人的隊伍,整齊劃一的動作,即便是夜晚,也能感覺出那一派壯觀的景象。這些女人們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用一個老式的收錄機,放《南泥灣》《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十送紅軍》等紅色歌曲,看似鍛煉身體,莫若說是在釋放舊日情懷。但沒多久他們又分裂了,一小撮一小撮地,出大院到體校、到城墻廣場上跳去了。留下的這幾個都是年老的人,老年人不愿往外跑,收錄機放音樂的聲兒也比先前小,因為小,就常常被鄭家清的大弦給蓋了,不走近聽不到。鄭家清和王國軍一樣也是局里開小車子的,圓臉,胖身,跟黑金剛似的,可任誰都沒想到他還滿身的藝術細胞,愛拉大弦。而且有時是他拉,他老婆唱,唱《胭脂》,唱《陳三兩爬堂》,唱《寇準背靴》——當晚上別人出去閑溜達的時候,當門房的牌場鏖戰(zhàn)正激的時候,離門房不遠的一角,他的大弦也吱吱呀呀地響起來了。
深秋夜涼,九點不到出外散步的人就陸續(xù)地回來了,邊走邊甩手,做出鍛煉的樣子。大門鎖著,他們走的是偏門兒。這是為了安全起見,每進一人老軟都要過一眼,防的是夜賊。可自行車又總在丟。有時我也會隨了這股人流走回來。打牌的人已經(jīng)散了,跳舞的也在不知不覺中收了場。風穿街過巷,窸窸窣窣,打著旋兒,將落葉旋成一小堆兒一小堆兒的,大院兒的夜,也就有點塵埃要落定的意思了。其實呢這還早,看似偃旗息鼓的表面,內(nèi)里的故事并沒完,你若隨意挑一個窗口看進去,就會發(fā)現(xiàn),那里面的家常細碎仍在有聲有色地演繹著。這不,田四兒的老婆還在夜市里守果攤沒回來,兒子片片兒由他爺爺看著寫作業(yè),一個字要寫十遍,寫得眼都睜不開了。他樓上的一家,麻將才開始,嘩嘩啦啦的洗牌聲,二餅一條三萬的叫牌聲,麻將掉地的嘣嘣聲,驚得片片兒不時地捂耳朵。隔壁的晚宴也未結束,依然在推杯換盞行令猜拳,一副不喝到天亮不罷休的架式,老遠就聽到鬧哄哄的。而這家的奶奶卻孤身一人坐在大院兒里,嘴里不停地嘀嘀咕咕,自言自語。再隔壁就是退休的李書記家了,李書記在練書法,這是他每晚的必修課。幾個男人、女人(可能是娃娃的父母們)或依門框,或站在過道,都是十二分耐心地等待的樣子。再往下一戶看,就看不見人了,窗里是黑的,但人并沒有睡去,你從窗下走,不時有說話聲傳出來,斷斷續(xù)續(xù)的,你一句去我一句來的,感覺聲兒是輕言慢語,話卻不依不饒,都是尖酸刻薄劍刺一樣傷了筋動了骨的。這家的女人是做記者的,男人是教師,教師后來下海了,在一家公司做經(jīng)理。他們?yōu)榱吮舜藗桃呀?jīng)吵了許多年,拉鋸戰(zhàn)似的沒個了斷。不在這兒長住的人是看不出的,白日里都斯斯文文,平平靜靜,互敬互讓的樣子,哪知道那讓的是禮,敬的是遠,遠得各自內(nèi)心都生著恨,恨是燃著的一團火,火也不是明火,像潤了水的稻草那么地漚著,冒的是煙——比火還要撩人的那種煙……
大院兒的人家一百八十戶,戶戶的家事不同,映在窗口的景象也不同,一幅連著一幅,起起伏伏橫看成嶺側成峰。但這些景象都是夜幕下的景象,私房里的景象,是云遮霧罩的帶有“私”的性質(zhì)的,是隱私的瑣瑣屑屑,涼涼熱熱,是貼膚的可感可知,不宜張揚,卻又如水樣的漫流不可收拾。待流到弦月西去,客廳的掛鐘響過了十二響,燈熄入夢,終成了夢里的殘象了,大院兒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選自芳草網(wǎng)http://www.fangc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