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我市涌現(xiàn)出一大批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黨員領導干部。為了彰顯勤廉本色,促進跨越式發(fā)展,市紀委、金山雜志社特推出《勤廉風采》系列報道,宣傳報道部分受到不同層次表彰的勤廉典型和2006年度“十佳勤政、廉政干部”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勤政廉政”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鎮(zhèn)江的經(jīng)濟發(fā)展多作貢獻。
他從田野走來,一身泥土的芬芳;他從千家萬戶走來,懷揣民眾的憂樂念想。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浩氣如虹、歲月如歌,揚中市八橋鎮(zhèn)紅光村父老鄉(xiāng)親的“主心骨”、群眾心目中的好書記傅德利,他用心血和汗水奏響時代旋律,書寫人生華章,他所崇尚的人生格言是:立著是塊豐碑,倒下是塊基石。
——作者采訪手記
一顆憂心系故園
月是故鄉(xiāng)明,水是家鄉(xiāng)甜。生于江洲,長于江洲的傅德利,始終對家鄉(xiāng)有著難以割舍的千千情結。指彈一揮間,半個多世紀過去,如今已經(jīng)56歲的傅德利,雖然兩鬢斑白,但是,情系故土,建設家鄉(xiāng)的初衷依舊,他說:有生之年,北山可移,此志不改。
這種執(zhí)著與無悔,抑或是父親對他的影響深遠;抑或是家鄉(xiāng)的水土養(yǎng)育了他,家鄉(xiāng)的人民培養(yǎng)了他。也許是兼而有之的緣故。
父親是位革命軍人,曾跟隨陳毅元帥南征北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然而,當共和國的旗幟高揚,他卻執(zhí)意回拒陳毅市長薦任上海市黃浦區(qū)領導的美意,從此解甲歸田,為揚中的醫(yī)療、教育奔走呼號,為家鄉(xiāng)的文明、富裕添磚加瓦,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先輩打江山,我輩建設家園?!边€是一名少先隊員時,傅德利在父親的教誨和焦裕祿、楊水才等人模范精神的感召下,就立下了人生不變的誓言:長大了建設家鄉(xiāng),回報祖國。
20世紀70年代初,懷揣高中畢業(yè)文憑的傅德利,終于如愿以償踏上建設家鄉(xiāng)的漫漫征程,而且一干就是38年。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在生育他的紅光村這片沃土上,傅德利當過農(nóng)民、做過工人,在村里任過農(nóng)技員、民兵營長、村主任、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他曾是紅光村第一任村委會主任,也是當時全揚中最年輕的村干部。
紅光村遠離市鎮(zhèn),地域偏僻,曾是揚中屈指可數(shù)的貧困村。正如當?shù)孛裰{所云:致富無路、就業(yè)無門、三產(chǎn)無望。直到1990年,該村人均收入尚在3000元左右徘徊,這成了傅德利心中的塊壘。村子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說千道萬還是自己這個村支書當?shù)貌环Q職。
窮則思變,在那難熬的歲月里,傅德利寢食難安,時刻考慮的是如何率領村民擺脫貧困、強村致富,他暗自發(fā)誓:終有一天要讓紅光村村民揚眉吐氣,要讓人們對紅光村刮目相看。時代終于垂青了這位具有遠大抱負的“千里馬”、“云中龍”,當春天的旋律驟起,傅德利終于迎來大展宏圖的“黃金時代”。
一片赤誠可對天
如何拔窮根栽富苗,率領村民奔小康,村兩委相關會議開了一輪又一輪,大家解放思想,切合實情獻計獻策,最終將突破口鎖定在反季節(jié)蔬菜種植和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上。
說干就干,在傅德利的率領下,村兩委終于邁出了勇敢而艱澀的第一步。沒有資金大家湊;缺乏技術,不惜高薪聘請南農(nóng)大教授親臨指導;缺少人手,傅德利就領著村干部自己動手。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日子里,傅德利索興吃住在工地,辦公在工地,整日披星戴月平整土地,開挖魚塘,搭建豬舍、大棚,手上繭花疊繭花,肩頭皮膚磨掉一層又一層,人瘦了一圈,雙眼布滿血絲,口角燎起密密的水泡……村民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于是逢人便說,傅支書創(chuàng)業(yè)真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當官不像官,比農(nóng)民還要農(nóng)民,簡直成了村里的“長工”,而“田間辦公室”的故事也因此不脛而走,廣為傳頌。
為了心中玫瑰的開放,傅德利硬是憋足一股勁,“再難也要上,再苦也要干,而且,干就要干出名堂,做就要做出榜樣,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不能讓群眾灰心泄氣,斷了致富的念想和門路?!碑斈隇榱藢⑿迈r蔬菜及時賣出去,傅德利與村干部們提籃挑擔、推著三輪車走街串巷沿途叫賣。那燥裂的雙手、黝黑的膚色、汗水浸濕的衣衫,組成紅光村干部與命運頑強抗爭的感人畫卷。春華秋實,令人欣慰的是: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紅光村舊貌新顏,如今已成為揚中市最大的蔬菜基地、生豬養(yǎng)殖基地、良種供應中心、技術培訓中心和市場銷售中心。飲水思源,村民們感慨地說:是傅支書幫我們敲開了致富之門,他不僅領著我們干,更做給我們看……
無工不富,傅德利深諳此理。他說:工業(yè)是龍頭,就業(yè)是根本,和諧為了安民,工業(yè)才能強村。發(fā)展工業(yè),強村富民,是傅德利心心念念不能釋懷的夢想與追求。然而,紅光村交通閉塞,說破嘴、跑斷腿,仍然無人愿意前來投資辦企業(yè)。
“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要得富,先筑路?!睘榱嘶I資筑路,傅德利東奔西走,不惜屈尊求助于發(fā)小、親朋、老友,為此還遭受意外,摔傷了一條胳膊。一位當企業(yè)老總的親戚,最終被他的執(zhí)著而感動,一次性拿出6萬元,無償資助村里筑路。因禍得福,傅德利自我解嘲:“這一跤摔得正是時候、摔得值得!”
很快,溝渠暢通、道路闊達,紅光再不是“天涯海角”。在傅德利的誠懇邀請和有效舉措的感召下,一批批有識之士終于紛至沓來,原先閑置已久、雜草齊腰的廠房機聲轟鳴;新修建的3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也被搶占一空。從聞而卻步到爭相落戶,紅光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恒通塑膠的老總為我們作了經(jīng)典破解。當年,各項指標均達環(huán)保標準的恒通,率先來到紅光落戶,誰知剛投產(chǎn)不久便風波驟起,村民們由于誤解,以有損健康為由,堅決要求停工。傅德利反復勸解仍無濟于事,情急之下,傅書記舀起滿滿一杯水,當眾一飲而盡。見狀,滿場皆驚,鴉雀無聲。時值隆冬,天寒地凍,傅德利打了個寒戰(zhàn),風趣地說:這水除了有點冷,沒有任何異樣。謠傳不攻自破,村民紛紛散去。從此,傅書記“杯水釋難題”的舉動傳為美談。
是的,眾多企業(yè)老總之所以愿來紅光村落戶,看中的就是傅德利的誠信、魄力和親商護商的光明磊落與大義凜然。為了支持來村企業(yè)發(fā)展,傅德利還先后將自家的房產(chǎn)抵押,幫助企業(yè)借貸流動資金。有人問他這到底圖的什么?傅德利淡淡一笑:答案很明白,因為每年就有500多萬元的工資收入流進了紅光村民的口袋。得到實惠的不僅是企業(yè)老總,紅光村民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今紅光村就業(yè)率100%,家家花園樓房,生活電氣化、現(xiàn)代化,再不是藍圖,而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致富的“領頭雁”、村民的“貼心人”,也已成為傅德利的代名詞。紅光人在傅書記的率領下,終于揚眉吐氣,一個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形象已呼之欲出。
一腔深情為百姓
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是松樹的風格,又何嘗不是傅德利崇高品質(zhì)的寫照!傅德利說:要想發(fā)財就別當村干部,作為一名黨員就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要能過得了金錢關、美色關、權利關。傅德利擔任“村官”三十多年,不抽煙、不喝酒、不進舞廳,公私分明,不沾不貪。當年自己出錢為村里辦農(nóng)場,贏利數(shù)十萬元,大家一致認為他出錢出力,理應分紅。而傅德利僅象征性地在年終分配時多拿了100元獎金。為引進村企,傅德利鞍前馬后、奔波勞碌,放棄了很多的休息時間,企業(yè)老總為表感激,常會送些禮品或紅包,傅德利一概拒收。正如很多老總所說:找傅書記辦事,不送禮還好辦,如果送了禮不但自討沒趣,還要白挨一頓批評。
那年籌款骨折,很多村民心里過意不去,按當?shù)仫L俗買些魚肉前來探望,因當場不能拒收,事后傅德利分別登門,以同值禮物回贈,并將村民探望時送來的魚肉腌制好,作為春節(jié)慰問孤寡困難戶的禮品。
有位親戚想承包村里的魚塘,向傅德利打探標的,傅德利絲毫沒有透露。很多親戚都說他不近人情、不通世故。他對自己嚴厲,被親朋責怪,對群眾的憂樂冷暖卻體貼入微,這就是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傅德利。
那年,有位村民遭車禍身亡,親朋好友大鬧肇事車主家,一場群毆一觸即發(fā)。傅德利火速趕往現(xiàn)場,兩天兩夜未合眼,從中竭力調(diào)停,在他苦口婆心的勸說下,雙方終于達成互相認可的處理辦法,雙方盡釋前嫌,化干戈為玉帛。
村里一名小伙子搞勞務輸出受騙上當,使得16位受害人血本無歸,嚇得小伙子終年到處流浪,有家不敢歸。16位受害人隔三岔五登門發(fā)泄,房屋被封,家人整日提心吊膽,以淚洗面,孤兒寡母全靠村里救助生活。為了徹底拯救這個家庭,傅德利不辭奔波,分別找債主談心,找小伙子的親戚溝通資助,誠到金開,一場長達5年之久的債務糾紛在傅書記的協(xié)調(diào)下,終于煙消云散,畫上句號。村里又出資為其購買年貨,讓這家人終于重新回到樓房,過了一個久違的團圓年。
事后,法院的同志感嘆不已:我們5年未能解決的難題,傅德利幫助解決了,有這樣的好支書,真是紅光人的福氣!
一個2200人的大村,36年間無一人越級上訪,這的確是個奇跡。人代會期間,市委書記史和平專門詢問傅德利的治村之道。傅德利僅以三句話作答:一、陽光操作;二、心底無私;三、一碗水端平??芍^字字經(jīng)典,言簡意賅。紅光村“九人常委”決策制、村務財務公開制、述職述廉監(jiān)督制經(jīng)年不斷,民主氛圍濃烈,正如村民所說:在紅光村人人都有說話建議的權利。而傅德利說:群眾心里有桿秤,公道自在民心。每年背對背的考評中,傅德利高達98%的滿意率,就是民心公道的佐證。
一度貧困的紅光村,在傅德利的引領下,成了遐邇聞名的富裕村,鎮(zhèn)江市授牌的文明村。撫今憶昔,村民感慨萬千。2006年,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以《鎮(zhèn)江平安第一村》作了長篇報道,紅光村博得廣泛贊譽。2007年在慶祝建黨86周年的大會上,中共鎮(zhèn)江市委授予傅德利“2006年度十佳勤政廉政干部”榮譽稱號;中共揚中市委發(fā)出向傅德利學習的號召。面對鮮花掌聲,傅德利說:我僅做了一個基層干部應做的事情,黨和人民就給了我如此殊榮,這是鼓勵更是鞭策,自己有生之年應更加努力,再立新功、造福于民,要在人間揚正氣,不給百姓留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