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的一位皇太子,“不戀皇位戀書臺”,在“皇位”與“讀書”之間,他毅然舍棄了“皇位”,選擇了“讀書”。這位皇太子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昭明太子蕭統(tǒng)。這位皇太子不戀皇位,他戀的又是什么呢?
古城鎮(zhèn)江的南山,有一座名貫古今的“讀書臺”,它承載著一段歷史,記錄著一個傳奇。梁朝的一位皇太子,“不戀皇位戀書臺”,在“皇位”與“讀書”之間,他毅然舍棄了“皇位”,選擇了“讀書”。這位皇太子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昭明太子蕭統(tǒng)。這位皇太子不戀皇位,他戀的又是什么呢?
戀 鎮(zhèn) 江
昭明太子蕭統(tǒng)(公元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兩歲時,立為皇太子,天監(jiān)十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初一,梁武帝在太極殿前,給15歲的蕭統(tǒng)加戴太子冕,加冠大禮后,便跟隨梁武帝省覽朝政。蕭統(tǒng)生來聰慧,儀容俊美,文雅端莊,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不久,蕭統(tǒng)便漸漸感悟到:雖然帝王的尊嚴至極,一旦逝去,便泯滅無蹤,世間之上,唯文章乃千古事。從而在他的內心深處萌生了“不戀皇位戀書臺”的人生選擇,在20歲那年,他走出深宮,遠離皇帝,手不釋卷,終身讀書。
蕭統(tǒng)的這個驚世駭俗的人生選擇,曾使朝野上下、宮墻內外,一片嘩然,不可思議。直到公元530年,蕭統(tǒng)30歲時,《昭明文選》在鎮(zhèn)江南山的昭明太子讀書臺前橫空出世,世人終于明白,蕭統(tǒng)的“不戀皇位戀書臺”,其中,有“不戀”,更有所“戀”,是另一種境界的“戀”。
為了在深宮以外,尋覓一處清靜絕俗的地方潛心讀書,蕭統(tǒng)在游學南朝各地的一路上,都在用心尋覓可作讀書的佳境,在常熟、在江陰、在天目山等地,雖然都有所選擇,皆不完全合意。此后,他來到了鎮(zhèn)江南山的招隱山,見這里遠離塵囂,幽靜清雅,靈氣四溢,隱境不凡,連聲稱贊,覺得此處才是更為理想的讀書佳境,便決意在此筑室讀書。隨后按蕭統(tǒng)的吩咐,在招隱山的山腰間,建起了一座面闊三間,四周回廊,內設石案供作讀書和休息的“讀書臺”;在“讀書臺”右側的高臺上,建起了雕欄凈窗、堂宇寬敞、面對群山環(huán)抱、林木幽深,給人以“四周有山疑無路”之感的“增華閣”,供作藏書和輯書。梁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蕭統(tǒng)走出京城的深宮,入住鎮(zhèn)江的南山,隱居“讀書臺”,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活,成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太子隱士,也是隱士中唯一的太子。
蕭統(tǒng)身居鎮(zhèn)江南山,雖然是每日讀書遨游書海,但他還時常關心民間疾苦,“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安加賑賜”。所以,鎮(zhèn)江民眾對蕭統(tǒng)甚為敬重,稱贊昭明太子為“平民太子”。
戀 書 香
蕭統(tǒng)“不戀皇位戀書臺”,并非是出自他的突發(fā)奇想,而是源于他的心境以及家庭對他的熏陶和影響。據《梁書》記載:“太子生而聰睿,兼俱仁孝,嗜讀詩書,性愛山水。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通諷誦。”他從小就愛讀書,養(yǎng)成了勤奮攻讀的良好習慣,長大后,不但愛讀書,而且愛藏書,更愛搜求珍本,其東宮所藏之書逾三萬卷。
蕭統(tǒng)的父親梁武帝蕭衍,青年時就是一個文采風流、才華橫溢的才子,六藝精通,圍棋水平達到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草隸、尺牘、騎射莫不稱妙。梁武帝一生,撰通史六百卷、《孔子正言》等二百多卷,修定吉、兇、賓、軍、嘉五禮一千余卷。不僅如此,梁武帝在位時,自己動手親筆寫下的贊、序、詔、誥、銘、誄、說、箴、頌、箋、奏諸文就有一百二十卷。梁武帝的好學、博學深深地影響了蕭統(tǒng),終以“書香”之戀,取代了“皇位”之戀。
“讀書臺”中,濃濃的“書香”伴著瑯瑯的讀書聲,崇尚自然,淡泊富貴的蕭統(tǒng),力排臣屬幕僚疏諫反對,將宮女、御樂全部遷回京城建康,并移來東宮藏書三萬卷于增華閣內,只留下太監(jiān)八名陪伴伺候。在蕭統(tǒng)的心目中,宮女之麗,御樂之聲,哪里比得上鎮(zhèn)江南山的天然美景,他每每吟誦左思《招隱》詩中的詩句:“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來贊美鎮(zhèn)江南山中的“山水清音”,要比宮女演唱的歌喉、御樂演奏的絲竹更為悅耳動聽。
斯人已逝,書香仍存,如今,讀書臺門旁的一副楹聯仿佛在迎送著四面八方的造訪者:
妙境快登臨,抵許多福地洞天,相對自知招隱樂;
伊人不可見,有無數松風竹籟,我來悅聽讀書聲。
讀書臺內,長案一張,竹席一領,油燈一盞,坐椅數把,清寒和靜謐之中見淡泊,雖然人去屋空,不聞當年瑯瑯讀書聲,但是,一批又一批的慕名尋訪者,來到讀書臺前,注目書案,無不緬懷、追思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編纂者昭明太子蕭統(tǒng)。當年,蕭統(tǒng)引納天下賢士、編輯文選的地方——增華閣,如今也已成為古城鎮(zhèn)江的驕傲,20年來,他們年年舉辦中小學生“增華閣作文大賽”,以此傳承蕭統(tǒng)的“書香之戀”。
戀 千 古
蕭統(tǒng),當年之所以“不戀皇位”,是由于他胸懷“千古之戀”。在他的心目中,尊榮至極的帝王,只不過是一時之榮,文章才是千古之事。他“不戀皇位戀書臺”的人生選擇,是從“一時之榮”向“千古之事”的跨越。他為“千古事”,作“千古戀”,一生喜愛讀書的蕭統(tǒng),不登龍鳳閣,愛登增華閣,他引納天下博學賢士云集于增華閣,成為南朝文壇的中心,群賢濟濟一閣,參閱周至梁初一千多年的典籍,從中精選出上起周代,下至梁朝八百年間129位名家的詩文詞賦,為中國文學史樹立起一座豐碑,入選的作品,文體各異,文質并重,形式優(yōu)美,詞藻華麗,對仗工整,韻律相宜,典雅脫俗,而且皆為“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精品佳作,共700余篇,分為30卷,38類。蕭統(tǒng)親自撰寫長序的這部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文總集,又稱《昭明文選》,成書后受到歷代文人的推崇,對唐以后的文學影響十分深遠。蕭統(tǒng)由于長達10年的過度操勞,心力憔悴,雙目失明,梁武帝得知其病重,將他接到京城,派御醫(yī)悉心診治,終因醫(yī)治無效,于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英年早逝,時年31歲。
蕭統(tǒng)“不戀皇位戀書臺”的人生選擇,歷史的回聲連同他的業(yè)績,都已經證明,昭明的聰明和高明,這種驚世駭俗的人生選擇,并沒使他陷入平庸,正是由于這個高明的人生選擇,使他步入了人生的新境界,實現了屬于他的人生價值。他的“鎮(zhèn)江之戀”,使他尋到了“山水有清音”的讀書為文佳境;他的“書香之戀”,使他攀登書山,泛舟學海,尋到了“嗜讀詩書”之樂,而且把“讀書臺”中的書香遠播至四面八方,與歲月一起流淌;他的“千古之戀”,最終以《昭明文選》的橫空出世了卻了心中宏愿,《昭明文選》傳世,昭明精神永存。蕭統(tǒng)以自己的短暫一生,他把皇位的一時之榮,與文章的千古之事,放入了歷史長河,他沒有去陶醉“一時”,而是躬身于“千古”,用十年耕耘,十載艱辛樹起了一座中華文化的豐碑。
蕭統(tǒng)“不戀皇位戀書臺”的人生選擇,也為他避過了那場慘烈的景候之亂,以及宮廷內殘酷的皇位之爭。梁武帝這位在位四十余年,享年86歲的帝王,因候景之亂,到頭來落得個一氣、二病、三餓而死?!安粦倩饰粦贂_”的蕭統(tǒng),體弱多病,心力憔悴,雖然年僅31歲就英年早逝,但是他無怨無悔地以《昭明文選》的傳世而踐行了“文章千古事”這個古老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