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來
《新京報》文化記者?!吨袊幕貓D》系列叢書作者之一。著名專欄作家和博客寫手。
究竟是讀者的了解需求催生了媒體的關注,還是媒體的關注引發(fā)了讀者對諾貝爾文學獎的了解需求,這顯然是個雞與蛋的無解問題。但對大眾媒體來說,這個獎項的開出總是一宗重要的文化事件,報道與評價是份內(nèi)的工作。而對于獎項結果的競猜者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簡單了。
眼下,瑞典文學院把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于是,諾獎的話題又引起關注……
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聲名鵲起的過程,也是中國新媒體崛起的過程。盡管早在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就已經(jīng)在中國造成一股奇妙的旋風,但缺乏公眾的持續(xù)關注,它突然興起的力量并不持久。在隨后的兩年內(nèi),公眾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認知,或許僅僅是巴金與王蒙被某個沒來由的協(xié)會,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雜亂消息。2003年庫切的獲獎,可以算是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第一次高調亮相。在這個時候,媒體與公眾關心的還只是獲獎者何以成為明星。不久,它們就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樂趣。于是,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競猜游戲”便鳴鑼開賽,啟發(fā)著每一個文學青年的表達欲望。
瑞典文學院當年沖破來自各個方面的爭議,排除萬難接下這個評獎的燙手山芋,揆諸初衷,想法還是很明確的,即建立一個對文學的表達通道,體現(xiàn)諾貝爾式“理性主義傾向”在文學領域的發(fā)言權利。不過,手握重金的老文青們很快就被追捧為世界文學藍圖的編繪者,并開始向著世界文學宗教護法神的宏大目標大步前進。在這個過程中,評審過程成了一種平衡游戲,性別、種族、國籍、意識形態(tài)的諾貝爾文學鋼絲逐漸浮出水面,甚至到了讓媒體津津樂道的程度。
與此相對應,大眾媒體將獎項變成了另一種游戲。大眾媒體的介入總是能起到這樣一個效果:將有序變?yōu)闊o序,給所有嚴肅的事情插上廉價的蘿卜花和小紙傘。諾貝爾文學獎也不過如此。它一進入大眾媒體的視野,就迅速地被納入一條為普通讀者鋪設的趣味軌道中。早早地脫去了古典趣味的普通讀者對瑞典文學院給出的那些拗口的授獎辭并沒有太大興趣,多半也沒有心思細看獲獎作品究竟是什么。他們在乎的或許只是獲獎者的國籍而已。面對這樣的需求,文學獎競猜就成了唯一的可能。
究竟是讀者的了解需求催生了媒體的關注,還是媒體的關注引發(fā)了讀者對諾貝爾文學獎的了解需求,這顯然是個雞與蛋的無解問題。但對大眾媒體來說,這個獎項的開出總是一宗重要的文化事件,報道與評價是份內(nèi)的工作。而對于獎項結果的競猜者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簡單了。通常,類似的競猜表現(xiàn)為這樣的過程——
首先,搜索羅列競猜者已知的作家,他們必須符合一系列條件:在世、經(jīng)典性、獲得高度認可只缺一面漂亮的金獎牌……
其次,根據(jù)個人的閱讀口味,將這些已知作家分出個前后左右高下忠奸。
最后,參考10年內(nèi)諾貝爾文學獎的走勢,揣度文學院18位老同志近期的口味與偏好,作出最終的判斷。
這三個步驟經(jīng)過了兩輪價值判斷的歷險。前兩項內(nèi)容比較個人化,體現(xiàn)的是一個文學獎競猜者對當代各國作家、作品的認識程度;后一項則充滿了對“天下大勢”的把握能力。分還是合,詩歌還是戲劇,這體現(xiàn)了一個文學愛好者對世界文學潮流、風格、品味的了解與應對能力。如果說前者是對績優(yōu)股的判斷與篩選,那么后者則是對文學大盤走勢綜合分析技巧的展示。將這三個步驟整合在一起就是一張寫滿世界文學關鍵詞的K線圖,競猜者言辭懇切,情緒激動如同一個分秒必爭的投資代理人。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在證券市場與基金公司里看到了無數(shù)類似的往復運動。只不過,當這種錯位的激情轉戰(zhàn)文學市場時,投資回報就成了鏡花水月,競猜者能做的,只不過是文青圈子里的“帶頭大哥”罷了。
這并非中國大眾媒體帶來的變數(shù)。中國的媒體顯然還沒有遠及北歐,深入文本的影響力。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諾貝爾文學獎早就已經(jīng)成了世界各地文學青年的群體游戲。
從去年10月份以來,一條消息始終被與諾貝爾文學獎緊緊地捆綁在一起。英國在線賭博網(wǎng)站Ladbrokes.com成功預言了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的登頂。一時間,這家網(wǎng)站成了文學競猜游戲的贏家,文青中的文青。它在今年諾獎競猜游戲中的權威性甚至遠遠地超過了一般大眾媒體、專業(yè)刊物、行業(yè)評論家與文學走勢分析師。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諾貝爾獎?chuàng)碛?項花哨的獎勵,但由于其內(nèi)容具有太強的專業(yè)性,因此很難引起一般公眾的興趣。因此,進入博彩行業(yè)視野的只有文學獎一項。
高額的獎金與強大的產(chǎn)業(yè)推動力,讓諾貝爾文學獎得以勉強擠身于奧斯卡、格萊美、大力神杯之列,讓文學在大眾文化的雜亂后花園里,有了一點容身之地。這也算是大眾文化為傳統(tǒng)文學留下的一樁不朽功德。而在這場功德的背后,諾貝爾文學獎的競猜也就不再是一場無利可圖的游戲,而升級為貨真價實具體而微的資本運作活動。文學的價值也竟因此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