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連天天連水1,秋來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2。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3。 帝子有靈能鼓瑟4,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5。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
——[宋] 滕子京《臨江仙》
1湖:洞庭湖。2君山:在洞庭湖中,以產(chǎn)茶聞名。蓬瀛:蓬萊和瀛洲,傳說中的兩座海上仙山。3氣蒸二句:用唐代詩人孟浩然《望洞庭湖呈張丞相》詩句。4帝子:指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她們聽說舜在南巡時死于蒼梧,追至君山并死在那里,化為湘水之神,夜夜彈琴鼓瑟,懷念丈夫。5蘭芷:蘭花白芷,兩種香草。
說到位于湖南北部、長江南岸的洞庭湖和君山,人們立刻會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的著名詩句。其實(shí)早在遠(yuǎn)古時期,洞庭湖在《尚書·禹貢》中被稱為“九江”,當(dāng)時它水域遼闊,曾匯集漸、沅、、辰、酋、溆、資、湘、澧九條河流;在《戰(zhàn)國策》、《史記》等書中它又稱“五諸”,那是因?yàn)橛虚L江和湘、資、沅、澧五條大河在這里匯合的緣故。春秋時它在長江以北的部分稱云,江南的部分稱夢,合稱為云夢;到了戰(zhàn)國時代,江北的云泥沙淤積,漸成沼澤,江南的夢仍汪洋一片,于是它由云夢澤改名為洞庭湖。
關(guān)于湖名的來歷,據(jù)《湘妃廟記略》的說法,是由于湖中有一座洞庭山(即詞中所說的君山),相傳那里有一個神仙的洞府,以山為庭,故名洞庭。人們也就把這里的大片湖水定名為洞庭湖了。最初湖的面積非常廣大,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稱。經(jīng)過泥沙長年的淤積,如今水面不斷縮小,但仍達(dá)2432.5平方公里,在我國是僅次于鄱陽湖的第二大淡水湖。
前人描寫洞庭湖自然風(fēng)光的佳作很多,最早的如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都有涉及,而唐人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望洞庭湖呈張丞相》)、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等,更是千古流傳的名句。然而洞庭湖的迷人,還在于其中的君山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神話之一是說當(dāng)時湖中并沒有山,是一個叫麻姑的仙人運(yùn)用神力,將昆侖山上的一塊巨石吹落湖中,才有了洞庭山;神話之二是說72個螺絲仙姑,因見湖中來往船只無處??慷惚茱L(fēng)浪,于是脫殼化為峰,組成了洞庭山;神話之三最具浪漫色彩,是說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隨之趕來,不料船被風(fēng)阻擋在洞庭山,這時又傳來了舜帝死于蒼梧(今湖南寧遠(yuǎn))的噩耗,于是悲憤痛哭,淚滴灑在竹上,留下斑斑痕跡。不久,兩人憂郁而死,被葬在洞庭山的東麓,洞庭山就此改名為君山。所以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說:“洞庭湖中有君山,……是山湘君之所游處,故曰君山?!敝钡饺缃?,君山還留有二妃墓,前后長滿了斑竹。宋人滕子京寫的這首詞,即很好地再現(xiàn)了洞庭湖和君山的自然風(fēng)光和神話傳說。此外,像“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李白《陪族叔……游洞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可惜不當(dāng)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黃庭堅(jiān)《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之二)等,也都是令人齒頰生香的好詩句。
要觀賞洞庭湖和君山的美麗景色、品味二妃殉情的動人傳說,便在風(fēng)清氣爽的秋日,駕一葉小舟于萬頃碧波之間,自然有一種古風(fēng)猶存的韻味;然而如果像宋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寫的那樣,登樓眺望洞庭湖的陰雨或晴明之景,體驗(yàn)古人心懷天下的胸襟氣度,倒也不失為人生的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