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雖然真假難辨卻意味深長。
傳說演奏家帕格尼尼有個仇人,那仇人十分嫉妒帕格尼尼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藝,便意欲出出帕格尼尼的洋相。在一次盛況空前的演奏會上,帕格尼尼剛演奏完一曲,人們的掌聲便海水漲潮似地響了起來,于是帕格尼尼放下琴,舉起雙手向人們致謝,可也就在此時,他的琴被人偷換了,但他并沒心慌意亂,而是極其從容地說了一句話:“朋友們,我將用我的琴聲證明,音樂并不在樂器上,而是在演奏者的心里!”說著拿起那把破琴,一如既往地演奏起來,美妙的音樂也就從那把破琴里夢幻般地飄了出來。
自然,當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奇跡乃是出自一把破琴,也就格外驚嘆不已,深信帕格尼尼說的的確是真理。
無獨有偶,西方還流傳過另一個意味深長的摔琴的故事。在歐洲各地,曾有不少文藝復(fù)興時期制作的名貴小提琴流傳下來,其精妙絕倫,價值連城。一天,有位先生聲稱他有一把這樣的琴,而且請來了一位大師用這把琴演奏樂曲。果然,到了那一天,他的府上門庭若市,人們從四面八方趕過來,他的客廳里果然擺放著一把漂亮的琴,人們圍著這把價值連城的名琴,贊嘆著,感慨著,可也就在此時,那位先生突然走過來,拿起“名琴”猛地將它砸在椅背上,“名琴”立刻碎了。見大家都吃驚地看著自己,他笑了笑,說:“我剛才摔破的不過是一把極其便宜的剛油漆過的破琴,為了讓大家專心聽琴,而不把精力放在琴上,我故意這么干的?,F(xiàn)在,就請我們的大師用那把真正的名琴來演奏?!庇谑?,在人們的欣賞聲與感嘆聲中,音樂大師演奏起來,有趣的是人們關(guān)注的果然不再是琴,而是從琴弦上流出來的極美妙的音樂了。
尤其發(fā)人深思的是,我國古代還有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春秋時的齊國,孟嘗君禮賢下士,門客眾多。這些門客皆挺有本事:有精于外交的,有精于軍事的,有精于射箭的,甚至有精于雞鳴狗盜的。其中有個叫雍門周的,精于彈琴。有一次,閑極無聊的孟嘗君突然問了雍門周一句:“先生,您能彈琴讓我哭嗎?”
這是個奇怪的問題,也的確讓雍門周很難應(yīng)付。如果真的把孟嘗君弄哭了,豈不是有失禮貌?如果不能讓他悄然流淚,又豈不是說明自己全無本事?
那么,雍門周是怎么做的呢?他是這么說的:“公子此言差矣!我之所以不遠千里投奔公子,乃是一心一意要用我的琴聲給您帶來歡樂的,從來就沒有想過讓您哭!不過,既然投奔了您,我也就理應(yīng)時時關(guān)注您。您想啊,您如今聲名赫赫,天下人皆仰之慕之,可是,不論是誰,都會有自己的百年之后,天道如此當然也包括您。到了那時,人們把您掩埋了,為您壘砌高高的土墳,又過了幾年,你的墳上已是芳草萋萋。突然有那么一天,一個放牛的小牧童路過,他橫騎牛背,一邊看著他的牛悠然地吃草,一邊拍著牛角極傷感地唱起來:孟嘗君啊孟嘗君,你也有今天,你也有今天……”聽到這里,孟嘗君覺得鼻子發(fā)酸,臉上也流露出悲哀的神色,而雍門周也就輕輕地彈響了他的琴,于是,隨著叮叮咚咚的琴聲,孟嘗君的眼淚果然掉了下來。
真佩服這位雍先生,他居然想出這么一個極其聰明的辦法。既然有話不便說又不得不說,那就營造一種氣氛——一種極傷感極壓抑極悲涼的氣氛,等到這氣氛造得足夠濃烈了,再撥響琴弦,包你淚如雨下。
進而想起了泰戈爾先生的一句名言:“我小心翼翼地在她的心弦上尋找著可以和我共鳴的東西,找到了它,也就得到了她?!?/p>
由此看來,與彈琴有關(guān)的故事中的確蘊含著不少與美學相關(guān)的道理,其中最基本的一點就是:“琴”的質(zhì)量固然重要,但琴聲美妙與否關(guān)鍵在于那個操琴的人,換言之,美妙的音樂固然與琴有關(guān),但首先必須有精通音樂的高明的琴師。
誰沒聽過琴呢?但人們未必知道,無論是摔琴、斷琴,還是看琴,都有不少奧秘與玄理,信不信?不信請思考一下,如果讓你前去聽琴,你首先注意的是什么?是琴,還是琴師、琴聲?抑或是包含在琴聲中綿長的思緒或琴聲提供的那個奇妙的氛圍?在各不相同的答案中,也將包含著人們對音樂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