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苤是云南傣族人民殺牛時才能吃到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美食,算得上是地方名饌,一小盤價在百元以上,被人們譽(yù)為傣族的“過橋米線”?!叭鲕帧笔谴稣Z,“撒”,意為涼拌;牛撒苤就是涼拌牛肉。地球人都知道,涼菜吃的是味道,即看配制的佐料味道好不好。撒苤最講究、最奇特的就是這配料——用牛腸汁熬湯,一般人不會做也不敢做。剛宰殺的黃牛,剖開腹腔后,取出小腸與大腸結(jié)合部的一段中的消化液配制而成。這種半凝固、暗綠色的物質(zhì),含有膽汁成分,需加冷水細(xì)火熬制數(shù)小時,用紗布過濾,冷卻后再加入香蓼、芫荽、花椒、蒜泥、五香粉、油辣子等,就成了撒苤蘸水,吃著味道苦涼苦涼的。傣族撒苤主料為水米線、牛千層肚、牛里脊肉、牛肝、牛脾等。制法:將牛肚煮熟后切成長絲,牛肉、牛肝則在栗炭火上烤出油珠,溢出香味,也切成寬大的薄片,以水米線墊底,做成拼盤,配上韭菜,這就是傣族牛撒苤。這種特色菜肴吃時因略帶膽汁的苦味,也叫苦撒。如果主料是魚肉,就叫魚撒苤;主料是羊肉,就叫羊撒苤。在我們云南德宏“孔雀之鄉(xiāng)”,最地道、最有名氣、最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就數(shù)這牛撒苤了,喜吃者有之,疑惑者也有之。2001年南華縣疾控中心組織我們防疫員到瑞麗旅游,就吃到了這種傣味牛撒苤。我看著同桌的女士風(fēng)卷殘?jiān)啤⒗峭袒⒀?,吃得直舔舌頭,鼻尖冒汗(我常感嘆:如今陰盛陽衰,就連吃也是如此),我卻傻舉著筷子心里毛悚悚的,不敢下箸。在一旁勸菜的小卜哨(傣語,“小姑娘”之意)就笑我:“大哥,要是你到了德宏不嘗嘗這撒苤,就等于沒到德宏!”我趕緊搛一片烤牛肉蘸著牛苦水吃了。牛肉很香,味道也有點(diǎn)特別。隔了一陣,她又說:“傣家殺牛不吃撒苤,就等于沒殺!”兩句話使我記住了“撒苤”這道美食,也看清了眼前這位清清秀秀、臉上沒有丁點(diǎn)兒雀斑的傣族姑娘。
后來,我發(fā)現(xiàn)云南的許多傣味餐館還做另一種撒苤,但這種撒苤不是苦的,而是酸的,叫檸檬撒。與苦撒不同的是用新鮮青檸檬汁調(diào)味,放碎薄荷葉、韭菜、青辣椒于蘸水中。人們到傣族餐館用膳,一般習(xí)慣是冬天吃苦撒,苦涼可口,清熱敗火;炎熱的夏天則吃檸檬撒,開胃,爽口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