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遙遠的惠遠古城,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幾次到新疆,總是同惠遠古城擦肩而過,讓我感到說不出的遺憾和惆悵。
暑假,終于有了一個機會,沿著滔滔的伊犁河,我和朋友驅(qū)車直奔惠遠古城。
惠遠古城位于伊犁河北岸,距伊寧市30多公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鐘鼓樓。一縷斜陽抹在鐘鼓樓一側(cè),高翹的飛檐閃閃發(fā)光,讓人目眩。我遠遠地下了車,凝視不遠處的鐘鼓樓。同現(xiàn)代的高樓大廈相比,三層的鐘鼓樓顯得過于矮小,可是,200多年前,它是惠遠也許是整個伊犁地區(qū)最高的樓。鐘鼓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傳說是仿北京鼓樓形式建造的,至今保存完好,看起來十分精美。據(jù)說,當年登上鐘鼓樓,惠遠城的風光一覽無余。那時候,西去的商賈,東來的使臣,都要登上鐘鼓樓,一飽眼福。一代名士林則徐、鄧廷楨、洪亮吉,都曾在這里登高望遠,迎風賦詩,追古撫今。清朝名臣明瑞、阿桂、伊勒圖、長庚、左宗棠等,曾是這里的常客。
看著斜陽中的鐘鼓樓,我的思緒又飛向了遙遠的過去。雖是初到惠遠古城,可是,對熱衷于研讀新疆史地的我來說,這里的一切非常熟悉。乾隆二十七年(1762),朝廷平定準葛爾叛亂后,決定設(shè)立“總統(tǒng)伊犁等處將軍”一職,簡稱“伊犁將軍”,管理新疆軍政事務(wù)。第二年,開始修筑惠遠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惠遠城竣工。首任伊犁將軍明瑞,偕參贊大臣及各營領(lǐng)隊大臣遷入惠遠城,設(shè)衙辦公。從此,惠遠城成了新疆的軍事政治中心。
初建的惠遠城,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由于準葛爾叛亂已經(jīng)平定,在伊犁將軍明瑞的治理下,伊犁很快繁榮起來。當時的新疆,本是伊斯蘭教的流傳區(qū)域,隨著大量清軍及其家屬的到來,佛教也興盛起來,喇嘛最多時,竟然過千人。
可惜,好景不長,惠遠的繁榮前后不到100年,清朝開始走向衰落,地位顯赫的伊犁將軍,貪婪奢糜成風,一代不如一代。同治三年(1864),南疆庫車維吾爾農(nóng)民起義,伊犁的維吾爾族和回族農(nóng)民響應,攻打惠遠城。同治五年(1866),起義軍占領(lǐng)惠遠城,時任伊犁將軍的明緒,慘遭滅門之災,全城軍民死傷不計其數(shù)。從此,新疆進入長達十多年的戰(zhàn)亂時期。
兄弟同室操戈,外敵幸災樂禍。已經(jīng)侵占伊犁西路40多萬平方公里領(lǐng)土的沙俄帝國,看到伊犁內(nèi)亂,亢奮不已。同治十年(1871),俄軍以“代收代守”的名義,悍然入侵伊犁,一舉摧毀了有百年歷史的惠遠古城,在伊犁實行殖民統(tǒng)治。
光緒二年(1876)十月,清廷任命欽差大臣左宗棠幫辦新疆軍務(wù)。頹廢日久的清軍,終于重振雄風,蕩平了新疆各地的分裂勢力。隨后,清朝政府借著一統(tǒng)新疆的余威,與沙俄談判,簽訂了條約,于1882年收復了沙俄鐵蹄蹂躪下的伊犁。
伊犁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惠遠城得已重建。光緒十九年(1893),新惠遠城竣工,新任伊犁將軍長庚率官兵入駐新城。新建的惠遠城,依舊縱橫四條大街。
長庚任伊犁將軍期間,主張開放,倡導文明,強化邊貿(mào)?;葸h城有了電燈、電報、電話、汽車和照相機。一時間,惠遠城成了新疆對外開放和引進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窗口。
斗轉(zhuǎn)星移,時事變遷。昔日惠遠城繁華的大街小巷,已不見蹤影。不過,鐘鼓樓還在,伊犁將軍府還在。人們由此仍然可以看出惠遠古城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