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薄霧凝聚了郁郁蔥蔥的林間小路,眼里塞滿了綠,像在夢游。
我們的確在夢游,采風團的女人們像一團團彩霧被這綠所包圍。綠在身邊,綠在腳下,綠在眉彎,綠在心間,綠透了,綠醉了,于是一首好聽的歌曲從心田里飄了出來:“淡淡的薄霧凝聚了林中小路,石門山的香客都在夢中行,你燃一柱香,他點一盞燈,山月不問人間事,何以慰蒼生?白的是老人發(fā),紅是姑娘亮麗的裙,結(jié)伴進入神仙境,都在夢中行。你還什么愿,他拜什么神?山月不問人間事,何以慰蒼生……”這是一首歌唱峨眉山的歌曲,用在這里是再也恰當不過了,因為此山還真有廟還真有“神”。
此廟絕非觀音廟,此神也絕非財神,而是一個愚人的廟,一個愚神。 綠牽引著我們?nèi)チ艘粋€讓人舒展又讓人傷痛的地方。舒展的是我們的情懷,傷痛的也是我們的情懷,因為此廟此神。
這個地方叫石門山! 石門山在陜西旬邑縣境內(nèi),它源于半空中矗立著的一扇高大拱型的天然形成的石門而得名,此石門面朝南,高約20米,寬約15米,如粉紅色的大幕鑲嵌在蔚藍色的天空中,傲慢的薄霧將其縈繞,很是柔美、壯觀、華麗。
我要說的不是石門山的壯觀和華麗,這是初夏,在這種地方無疑是到了夢的天堂,所有華美的辭藻都難以說清這里的美,所以我索性來說這里的歷史和一段讓人痛心疾首的故事。
這個故事還是要從風景說起。沿著石門山山口向東走約300米,一條幽靜的小道旁有一個指示牌顯示“扶蘇廟”三個大字。這是個有點讓人費解的事情,誰都知道秦長公子扶蘇死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九月,死在上郡,也就是今天的延安以北。至于扶蘇死后到底埋在哪里,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在今天的綏德縣城疏屬山,山上有扶蘇墓,也有扶蘇廟;第二種說法是在陜西商水;第三種說法就是在陜西旬邑縣石門山處。我不是考證歷史,所以也就沒必要為這些問題所纏繞,我要說的是一座坐落在石門山深處的現(xiàn)代人所建的扶蘇廟。
沿著曲曲折折的山路向著山的深處探尋,既神秘也神奇,好像此處真有什么仙什么神似的。七彎八扭,上山下溝,大約走五六里路方可到達。廟小得可憐,一座小亭子似的屋子里有三尊石膏像,正中間的是秦始皇長子扶蘇,兩旁的一個是大將軍蒙恬,一個是副將王離。廟中只有一個看廟的老道,他四處游竄,見來人,忙坐其中,口中念念有詞,說的都是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無非是想讓人募捐。募捐給神啊、佛啊都是胡扯,但我還是募捐了,不是為求得一點什么靈兆,而是實乃真心想給扶蘇一點香火。盡管我知道這個想法會落空,這個所謂的香火錢一定會成為老道的囊中之物,但是我還是給了,那是因為我感到疼痛,為扶蘇而痛。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這句人人都會說的話在這里展現(xiàn)出一幅2 000余年的歷史畫卷,一個是作為人子的長公子扶蘇,一個是作為人臣的蒙恬,他們穿越時空停留在某一個點上,讓人們稱道,也讓人們謾罵。稱道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被濃縮在了這個不足10平米的小廟里,成為人子之楷模,成為人臣之楷模;謾罵的是他們的愚昧,謾罵的是他們生得偉大,死得無聊。
“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可能也有今天的“復蘇”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愛子寄托著無限的期望。實則也是,始皇一直對長子扶蘇格外偏愛,據(jù)說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因此在政事上經(jīng)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扶蘇曾多次議政,對于治國安定天下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始皇很欣賞他,有心將他培養(yǎng)成一代接班人。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侯生、盧生等人大肆誹謗皇帝,秦始皇聽到消息后極為憤怒,下令進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坑之咸陽”。當時身為長公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儒的舉措,多次上書勸阻父親。他認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兒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父親趕快終止錯誤的舉動。始皇有些不快,偏執(zhí)地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所致,為了讓他得到鍛煉,于是下旨讓扶蘇協(xié)助大將軍蒙恬修筑秦直道,擋住北方要道,抵御匈奴,希望借此培養(yǎng)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未來君王。
盡管在塞外幾年扶蘇好像也沒能上戰(zhàn)場歷練(沒有資料顯示在修筑秦直道時跟匈奴有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但是他身邊有像蒙恬這樣的著名的大將軍輔佐,加上他的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以及出色的指揮才能,還是取得了眾多邊防將領(lǐng)和民眾的佩服與愛戴。
始皇時期沒有立皇后,扶蘇也就不可能子以母貴,始皇還幻想著長生不老,所以也沒能及時立太子,但是所有的人包括始皇在內(nèi)基本上算是公認了長公子就是未來的皇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規(guī)矩,是沒有爭議的事情。然而,這個未來的皇帝就經(jīng)不起鍛煉地、輕率地接受了命運給他開的這個玩笑,就這么輕易地自我裁決了。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月,始皇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河北沙丘時不幸病逝。秦始皇臨終以前,的確下過璽書召令扶蘇至咸陽主持喪事并繼承帝位。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陰謀篡改始皇帝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即皇帝位。為了能讓陰謀順利地形成,另書賜蒙恬和扶蘇死,并“數(shù)以罪”。胡亥的使者奉書到上郡,扶蘇打開詔書遂準備自殺。大將蒙恬曾經(jīng)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蘇愚鈍,他竟也不問青紅皂白,就豪邁地、果敢地、英勇地、悲憤交加地自刎了。
從年齡和各方面資歷來論,始皇將皇位傳給誰也不可能傳給胡亥。胡亥其實是萬分清楚這一點的,他的篡位可能有著許多的無奈和年少無知,我們沒必要去責怪他什么??墒峭春薜氖?,作為長公子的扶蘇為什么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呢?他如果是個聰明人,應該能看得出來他父皇的良苦用心,如果要殺他那不是一句話的事情嗎?為什么還要把重兵交給他讓他去歷練?把秦朝最得力的將軍派給他讓他去學習?他應該能想到虎毒不食子,他應該想到父皇是格外偏愛他的,他應該想到即使始皇要殺他也不會等到兩年半后他做出了成就以后再一紙詔書急急忙忙地要將他就地正法……
面對這樣一個愚昧的公子,司馬遷好像不愿意多說什么,可又不得不說,歷史對這個公子的記載也只是寥寥數(shù)筆,卻還是側(cè)寫旁描,可見史人的無奈和痛惜!
今天,我們只能去想象那個不存在也永遠不可能再存在的歷史了,我們想,如果扶蘇是秦二世,歷史會是什么樣子?秦王朝會延續(xù)下去嗎?現(xiàn)在的秦都還在嗎?
我想有一點我們應該可以肯定,如果扶蘇是秦二世,在蒙恬、蒙毅兄弟的幫助下秦王朝一定會延續(xù)的時間長一些,歷史會更加精彩一些;如果扶蘇是秦二世歷史上就不會出現(xiàn)趙高指鹿為馬的荒誕故事;如果扶蘇是秦二世李斯就不會是繼關(guān)龍逢、比干、伍子胥、文種之后的又一個高呼“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冤魂了;如果扶蘇是秦二世盛唐時期可能就是秦朝的克隆,康乾盛世就是秦王朝的翻版;如果扶蘇是秦二世……
英雄老子打江山,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
石門依舊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南一北地在那里矗立著,此處綠依舊,心已涼,什么廟啊神啊,山月不是不問人間事嗎,拿什么來慰蒼生?
離此不遠處有二女泉,據(jù)說是扶蘇的兩個女兒為了等待父親歸來日思夜盼眼淚流成了河,后形成的一汪清泉,當?shù)厝藶榱思o念這兩個可憐的女孩,故取名二女泉。離這不遠處還有二女墳,說是扶蘇的兩個女兒思念成疾,最后死在父親曾經(jīng)奮斗過的地方。
悲乎?痛乎?
于是父女、兄弟、君臣的冤魂都相聚石門,借此宜人的風景做道場,沒完沒了地講述著歷史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