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對于我們來說,似乎不像其他國家首都那么陌生和遙遠,從長安到羅馬,它是萬里絲綢之路的終點,在歷史上便與我們有過交往,“條條大道通羅馬”幾乎成為一種口頭禪或成語。
此外,羅馬史前眾多的文物與古跡、文藝復興時期不朽的巨匠與名作構成獨特的風姿與魅力,吸引我們去叩訪、去撩開當年萬里絲綢之路終點的神秘面紗。事實上,羅馬也是當今世界最具魅力的熱點旅游城市之一,每年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千萬游客。
我們經佛羅倫薩進入向往已久的古城羅馬。出于對羅馬古城的保護,外來游客均須改乘地鐵進入。出站不遠,迎面便是一段公元前400多年前修建的城墻,暗蒼斑駁,立刻把人帶入歷史的畫卷之中……
古羅馬的城徽是一幅母狼育嬰圖案,羅馬古城便起源于母狼育嬰這一美麗傳說:公元前,亞平寧半島上一個王國的公主與希臘戰(zhàn)神相愛,生下一對孿生兄弟。國王知道后,勃然大怒,處死了公主,并把這對孿生兄弟用籮筐裝著扔進河里。籮筐漂到河邊被一只母狼銜走,母狼不但沒有吃這兩個孩子,還用它的乳汁喂養(yǎng)他們。兩兄弟在母狼撫育下成長起來,力大無窮,充滿智慧。他們殺死了狠心的叔叔,替母親報仇雪恨,又在七座山丘之間大興土木,建起一座城池,這便是羅馬城的前身。
悠久的歷史,輝煌的古代文明,造就了羅馬。公元前4世紀左右,羅馬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到愷撒大帝時期,古羅馬進入了全盛,其疆域幾乎包括了今地中海沿岸所有的國家,羅馬古城也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在法律、哲學、自然科學和建筑等領域不僅為歐洲,也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今,進入羅馬古城就像進入了一座巨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古羅馬人用巨石修建的城墻、教堂、神廟和城堡歷經千年風雨和兵毀火焚,至今仍巍然聳立,成為古羅馬輝煌歷史的見證。徜徉于古城中石子鋪就、略顯狹窄的街道上,各種古老的廣場、雕塑、噴泉隨處可見,競技場、凱旋門、萬神殿、元老院依然保持完好,讓人感覺到一股濃濃的古代氣息。
古羅馬人喜歡沐浴,在羅馬古城中,這類古建筑遺跡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卡拉浴場,這是國王下令修建的,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浴場的面積達2.6萬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1600人洗浴。浴場用巨大的大理石砌就,開鑿整齊的石塊,或方或圓,用于巨大的室內浴池、巨型拱頂及其他設施。浴池四周還有在水蒸氣下不褪色的大型壁畫和各種精美雕像。這個龐大的浴場盡管已經殘缺不全,一派滄桑,但從中仍不難看出當年的豪華壯美和宏大氣象。
羅馬城著名的古跡還有科洛塞奧競技場,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斗獸場,它堪稱是古羅馬最雄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這座依然高聳于羅馬城南的寵大建筑修建于公元1世紀,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坡迦麏W競技場是為紀念羅馬帝國攻克耶路撒冷而修建的,驅使4萬多名戰(zhàn)俘,用10萬立方大理石和數(shù)百噸勾連石塊的鐵條,歷時八年完成。整個斗獸場為橢圓形建筑,直徑近200米,高50米,相當于20層樓房高,占地2萬多平方米,可容納8萬人同時觀看,雖歷盡滄桑,卻依然巍峨壯觀,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征,也是今天羅馬的經典景觀。
斗獸場內圈猶如今日的體育館,共分四層,底層為關押猛獸和準備角力的角斗士、戰(zhàn)俘,其余三層按人們的身份、地位,劃分為不同的區(qū)域,裝修設施各不相同。王公貴族與皇室的看臺極盡豪華,執(zhí)政官員與貴夫人們的包廂也各具風格。二層觀賞臺建有80多個拱形門洞,各有一尊真人大小的大理石武士雕像。斗獸場中央有一場足有足球場那么大的場地,可以進行各種表演:斗獸、賽馬、歌舞、閱兵。據(jù)說為增加角斗的刺激,還可以灌入河水,形成湖面,再驅趕人與野獸搏斗。
據(jù)記載,斗獸場里的表演十分慘烈。每次表演,都要提前數(shù)月準備,捕捉大量兇猛野獸,諸如猛虎、雄獅、餓狼、大象、巨蟒等。角斗士則是從奴隸或戰(zhàn)俘中挑選出來的的身強力壯的男子。在進行正式角斗之前,他們要先在角斗士學校接受訓練。表演開始之前,皇帝、貴族和王公大臣們進入包廂,數(shù)萬觀眾坐滿看臺,一邊放出饑餓的困獸,一邊放進角斗士。在山呼海嘯般的吶喊中,饑餓受驚的猛獸見人便會猛撲廝咬,角斗士拼死相斗。于是,刀光劍影,人來獸往,十分激烈,也十分殘酷。每個回合,每一分鐘,都有人或獸倒下,頃刻便會被廝咬踐踏成肉泥,血肉橫飛。史前沒有進行過人文精神洗禮的觀眾,上至皇帝王公,下至尋常百姓,都喜歡這種娛樂方式,越是血腥殘忍,他們越是歡呼沸騰。幾乎每次斗獸競技的結果都有數(shù)百頭猛獸和數(shù)以千計的角斗士倒在血泊之中。據(jù)記載,斗獸場建成百年紀念時,曾驅使3000名奴隸與5000頭雄獅、猛虎進行100天的廝殺表演,直到所有的猛士與猛虎拼光斗盡。由此不難想見其場面是何等驚心動魄,慘不忍睹。這種違背人性、慘烈殘酷的表演終于激起了奴隸的反抗,由角斗士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曾風卷羅馬,震撼歐洲,在古羅馬歷史上留下大寫的一筆。但這種斗獸表演仍持續(xù)了幾個世紀,直到公元405年,才被羅馬皇帝宣布禁止。
到羅馬訪古,便注定要叩訪梵蒂岡,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就在古羅馬城中,梵蒂岡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還不及一所像樣的大學所占的面積,但這個小國卻擁有世界上最雄偉壯麗的圣彼得大教堂,所以這個袖珍小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游人和信徒到此觀光、朝圣。
梵蒂岡修筑在羅馬古城的一座山丘上,原來并不是什么國家,只是一座公元4世紀修建的供教皇居住的圣彼得教堂。公元8世紀時,羅馬皇帝把羅馬古城及周邊地區(qū)贈給了教皇,羅馬也逐漸成為歐洲教會中心。19世紀,意大利統(tǒng)一全國,規(guī)定教皇只能管理梵蒂岡,教皇對這一規(guī)定不承認,直到1929年雙方簽定條約,才有了今日的梵蒂岡。
梵蒂岡雖小,卻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擁有10億教徒。教皇向世界100多個國家派駐圣使,擁有大量外匯,加之終年不絕的旅游收入,十分富足。
遠遠望去,就能感覺到圣彼得大教堂和廣場的莊嚴、宏大,偌大的廣場全部用黑色的小方石塊鋪就,中央是巨大的雙層噴水池,兩邊是半圓形的石柱長廊,每根石柱直徑都超過2米,高達數(shù)丈,造型和諧,氣勢恢弘。將近300多根廊柱支撐起的環(huán)形長廊上雕塑著天主教歷代殉道者,他們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兩邊的長廊與莊嚴的大教堂相接,可沿走廊進入教堂。教堂呈十字架結構,造型雄偉,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僅內部就可容納5萬人朝圣。大理石鋪就的地面光潔無比,墻壁上的巨型壁畫、走廊中精美的雕塑讓人目不暇接。其中的許多作品出自米開郎琪羅、拉菲爾、波提切尼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之手。從這個意上來說,梵蒂岡又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博物館。
當晚,購得一本畫冊,正好收有斗獸場、凱旋門、萬神殿、洗浴池以及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開啟窗扇,涼風頓時撲面,在明亮的燈光下,我細細品讀,恨不能把這些標志著古羅馬的壯闊氣象,也標志著人類文明進程的宏偉建筑牢牢記憶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