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最早知道青海是因那一首令人陶醉的《花兒與少年》。后來在小學地理課上聽說高原湖泊青海湖,才曉得青海是因青海湖而得名。后來,又進一步知道了青海玉樹是中國的河源之鄉(xiāng),它不僅發(fā)源了孕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長江、黃河,還發(fā)源了流向境外的瀾滄江。
我常常感嘆造化的神奇與物質世界的互克互生。江河源最富有的資源可能是水,世界上最柔軟無形的恐怕也是水。不然,秦少游怎么會感嘆“柔情似水”呢?可是,誰曾想到,“柔”卻是最硬的,能“以柔克剛”的。君不見,水的流動生成無數(shù)形狀千奇百怪的石頭,而用石頭壘成的堤壩又反過來規(guī)攔水的走勢與流向。
流之不竭的江河源孕育了取之不盡的斑斕奇石,青海由此成為種類異常豐富的奇石資源大省。我曾參觀青海的一些藏石館,河源石、烏金石、星辰石、風礪石、沙積石、桃花玉、昆侖玉等琳瑯滿目,不勝枚舉。事實上,青海已經(jīng)成為眾多石友藏家淘寶的理想勝地。
我有幸收藏了四方青海黃河石精品,每塊都記錄了我的收藏經(jīng)歷,都飽含著我與青海石友藏家的深厚友情。
2004年6月,我去果洛采風,路過軍功拉加黃河大橋,參觀黃河源頭第一片人工林時,我發(fā)現(xiàn)河灘上有很多漂亮的文字石。因為藏民不大懂漢字,所以黃河灘上有一些肖形的文字石不大被人發(fā)現(xiàn)。后來,去海拔4600米的清珍山下釣魚,我又發(fā)現(xiàn)清澈見底的黃河里石頭非常好看,俯身拾起,即有精品。當時,我看見河水里有一塊1米長的條狀黑色石板,光潔如玉,像一面古琴,我當即脫鞋踩進水里撈撿出來。下山到西寧后,到西寧一藏石家家里參觀,看見他有一塊取名《一線天》的黃河石,畫面上兩山雄峙,恰好中間一匹白練凌空而下,氣勢逼人。我脫口說道:這塊《一線天》可以叫《高山流水》,還說我剛剛從黃河源得了一方取名《知音》的古琴奇石。熱情的主人當即把《一線天》慷慨相贈,成全我配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黃河奇石絕妙組合。中國美協(xié)常務副主席劉大為先生看了這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奇石照片,非常欣賞,說這種組合令人想起演奏家俞伯牙彈琴,樵夫鐘子期知音的歷史典故,深化了賞石文化的主題。
《麒麟獻瑞》是一方畫面石,是參觀小峽奇石街時,友人相贈的珍貴禮品。石面上麒麟身首四肢俱全,腳下一團紅霞漫卷,宛若吉祥的云彩,分外神奇。
長條形的畫面石《村頭小景》是在小峽購得,著名散文家楊聞宇老師數(shù)次觀賞后說,應取名《羅敷采桑》,因為那一片濃陰下,有一位身姿婀娜的采桑姑娘。
還有一塊奇石非常難得,迄今,黃河石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五彩山水如此完美者。白色的石英底上仿佛翡翠鑲嵌出一幅絢麗的山水大寫意。當時因為求石心切,被石商逮個正著。其間三番賣關子變價,但我仍然心甘情愿挨宰,傾囊不夠又當場借錢才購得,楊聞宇老師為其定名《仙境》,并賦詩一首:
天風萬丈絕纖塵,
云海仙山幻亦真。
清涼境界此為極,
造化無言最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