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從2006年開始使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下稱“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較而言更加注重物理概念的教學,在概念教學的很多方面都有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必將有利于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新教材更加注重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本質特征。
舊教材在談到某個物理概念時一般是直接把概念的定義拿出來,然后就開始應用此概念去分析解決物理問題。新教材在這些方面有了較大的變化,盡可能地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概念獲得的全過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1 新教材注重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
新教材在形成概念前使學生獲得了十分豐富的、有助于形成這個概念的感性材料。
例如:對質點概念的引入,通過舉例在研究雄鷹的飛翔時,雄鷹的各個部分運動情況不同,指出準確描述物體運動的不容易,提出困難和麻煩出在物體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物體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一般都不盡相同,引導學生要想辦法忽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從而順其自然的引入了質點的概念。新教材比舊教材在這里多出一頁的篇幅來引入質點的概念,可見其對概念引入的重視。
1.2 新教材注意物理概念的本質特征。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質。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質或物體本身固有的屬性,這些屬性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由物質或物體本身所決定。
例: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新教材通過“思考與討論”,指出慣性是抵抗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本領”,進一步提出這種本領與什么因素有關,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很自然地抓住了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其大小由其本身的質量決定,而和其它任何因素無關。
2 新教材在物理概念教學的方法上具有多樣性。
2.1 新教材大量應用漫畫與圖片,提高概念的學習效果。
首先,應用漫畫,使抽象的物理模型變得生動而形象。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學中,三幅漫畫形象地展示了從靜摩擦力到滑動摩擦力的轉變過程,且可以很形象地看出靜摩擦力的大小隨外力的變化關系。
2.2 新教材中物理實驗貫穿于物理概念教學的課堂中。
許多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都是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的,課堂上通過實驗來刺激學生的知覺選擇,引導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最有說服力的。
例如:在講“牛頓第二定律”時,先做“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從實驗得出結論: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在下一節(jié)講“牛頓第二定律”時就可以水到渠成。
2.3 新教材通過穿插物理概念的歷史,引導學生認識物理概念。
任何一本物理教科書,都不可能孤立地講述物理知識而不涉及物理學史。因為歷史上物理學家對某一物理現(xiàn)象、概念或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其思維過程與今天學生認識這一問題的思路往往有類似之處,所以概念教學有時可借助于物理學史料來啟發(fā)學生思維。
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笛卡兒再到牛頓總結成動力學的一條基本定律。學生通過對歷代科學家的研究探討過程的認識,也一步步從錯誤的觀點轉變成正確的認識。
2.4 新教材通過對比概念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為了深入理解概念,除了要理解其物理意義外,還應找出概念與構成它的要素或與它相近的另一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如:靜電場與重力場,電場線與磁場線,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質量與重量、動量與動能,電場強度與電場力,電壓與電動勢等等,這些概念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他們有時候在實質上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只有當學生弄清了這些易混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才能正確理解概念,防止錯用概念,提高運用概念的能力。
新教材無論在課程難易程度的設置上,還是在教法上都給予我們很多的啟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滲透新課標的思想,注意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各種信息,創(chuàng)造一個融洽的教學氣氛。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依據(jù)新課標教材的編寫意圖,根據(jù)物理概念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設計概念教學過程,必將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和應用。
(欄目編輯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