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特別將科學探究納入課程標準,旨在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茖W探究既是學生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
如何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落實《課標》精神,上好科學探究課呢?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探究氛圍。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探究氛圍”,談談個人的看法。
1 展現(xiàn)明顯的物理現(xiàn)象 營造提出問題的氛圍
要上好科學探究課,首先要解決好“提出問題”這一關,因為沒有探究就沒有科學,而提不出問題也就不會有探究。探究源于問題,如何提出問題,從什么角度提出問題,提出什么層次的問題等決定了科學探究的價值和意義。體現(xiàn)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如何來設置情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探究。
現(xiàn)階段的中學教學基本還是大班制的課堂教學,所以物理探究課應從學生親臨的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中,結合教學內容選取學生容易引起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活動,探究的問題應著眼于課堂。探究課是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或猜想、通過自己的思維、動手實驗等,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發(fā)展科學探究的能力,增強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目前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普遍不適應,所以教師有必要對一些探究的物理問題,提供必要的問題背景、創(chuàng)設合理的、具體的物理情境,展示出明顯的物理現(xiàn)象,讓學生想有所想、思有所思、說有所說、做有所做,在觀察和體驗后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聯(lián)想,萌發(fā)出科學問題。
例如,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提出:“光在反射時遵循什么規(guī)律?也就是說反射光線沿什么方向射出”。由于缺乏具體的物理情境,問題的提出顯得很突然,學生在這一問題情境下的探究顯然會比較盲目。為使探究更有針對性,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來組織教學。
(1)讓學生動手做一做,用激光手電筒將光線斜射到平面鏡上,觀察光線從什么方向射出。
(2)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光路大致地在紙上畫出(如圖1中的①)。
(3)教師在這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對于同一束入射光線來說,出射光線可以是圖1中的②、③或其它方向嗎?光在反射時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請同學們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并不難的物理情境,使得問題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問題的提出也順其自然,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fā)探究興趣。
2 提供自主活動的空間 營造經歷探究的氛圍
建構主義概括為:學習是主體主動的探究過程。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應是單純的輸入和接收,而應是從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fā),先對新知識發(fā)生質疑,進而產生猜測、思考、觀察、測量、分析等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然后到理解和認同。這個過程是對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和改變,是新舊知識之間雙向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能使學生獲得能力和方法。由此可知,提供學生自主活動空間是非常必要和有意義的,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會充分調用他的原有知識來認識新知識,學生會在自主活動中體驗、感悟,從而真正領悟科學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學習“光的折射”一節(jié)時,考慮到學生已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已積累了研究光的一些經驗,于是我提供了一個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在上課前每兩同學發(fā)一杯熱水(熱水的水霧可用于顯示光在空氣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電筒,一張硬白紙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長吸管等。讓學生自方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即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學生的探究活動異常的活躍,學生在探究實驗后的總結交流中,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究結論:
1.光線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
2.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傳播方向改變了,且偏向法線;
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增大;
4.光線從空氣中垂直射向水中時,不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5.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光的傳播方向改變且偏離法線;
6.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時,沒有光線進入空氣;
7.光線斜射到空杯底某點,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發(fā)生了偏移;
8.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彎折了;豎直放的吸管從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像變短了,而從旁邊看過去,好像變粗了……
實踐證明,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公式,無論從思想感情上,還是在學習興趣上,都比教材上直接給出公式,然后證明印象要深、效果要好。因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探究氛圍,應用物理學中假說、實驗、理論的科學方法讓學生像科學家發(fā)現(xiàn)真理一樣,通過自己觀察和探究,從中找出規(guī)律,形成概念,是非常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
3 創(chuàng)設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探究情境 營造經歷完整科學探究的氛圍
科學探究的內容是豐富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物理課程中雖然大多數(shù)探究活動需要用實驗進行,但也有不少探究活動屬于理論探究,這種探究活動與數(shù)學課中的大多數(shù)探究活動十分相似。理論探究在物理課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應予以重視。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充分拓展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探究情境。例如,在學習壓強時,我們通過如圖3所示的實驗研究了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并得到了壓強的計算公式:P=FS,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拓展教材的教學內容,設計一個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探究活動。
(1)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如圖4材料相同的均勻實心柱體,對地面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2)建立假說。
教師:同學們可以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膽進進行假設。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相互討論,自己建立假說。
學生A:與柱體的質量有關。因為一個鉛球比一個同體積的橡皮球對地面的作用效果要明顯(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B:與柱體的底面積有關。因為圖釘釘尖的面積小,對墻的作用效果明顯(學生原有經驗)
學生C:與重量和底面積都有關。因為火車重,所以要在枕木上的鐵軌上行走,而鐵軌鋪在枕木上是為了增大接觸的面積(學生的已有知識)
學生D:……
(3)檢驗假說。
教師對學生的猜測進行評價,并對學生的探究方向進行引導。
①實驗檢驗
教師:大家的猜測都有一定的道理,能否用你學過的實驗進行驗證?
學生用如圖3所示的實驗方法進行驗證。(點評:學生的遷移能力得到培養(yǎng))
學生修改假說:學生經過實驗檢驗發(fā)現(xiàn)假說要修改,即材料相同的均勻實心柱體,對地面的作用效果只與高度有關。
②理論檢驗
教師:同學們,做得很好,你們能發(fā)現(xiàn)開始的假說不正確,并及時給予了修正。那么你們能否推導出材料相同的均勻實心柱體,對地面的壓強與其高度的定量關系呢?
推導:設柱體的密度為p,底面積為S、高為h
柱體的體積為:V=Sh
柱體的重量為:G=ρVg=ρShg
柱體對地面的壓強為:
P=GS=ρShgS=ρhg
(4)得到結論。材料相同的均勻實心柱體,對地面的壓強與其高度成正比。
從上面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探究情境??梢宰寣W生經歷科學探究,領略實驗探究與理論探究的魅力,從而深化了科學探究的內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培養(yǎng)。
新的課程基本理念要求,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改變學科本位,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要目標,滿足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基本需求。體現(xiàn)在物理探究課中,就是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物理情境,使每位學生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層次進行科學探究。由于教師設置的物理情境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或猜想也就不一樣,制定的計劃與探究的內容就相應的發(fā)生變化,對學生的能力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方面可以真正體現(xiàn)滿足每個學生發(fā)展的基本需求這一課程基本理念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從不同層次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課應重點訓練學生提出問題、作出猜想、通過簡單的實驗等收集數(shù)據(jù)、解釋數(shù)據(jù)、做出結論等綜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學生認識探究的基本內涵。因此,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設置合理的、盡可能與學生原有知識發(fā)生作用的物理情境顯得尤其重要。探究的內容是豐富的,形式是多樣的,創(chuàng)設的物理情境也要與之相適應。
參考書目:
[1]廖伯琴, 張大昌. 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2002(6)
[2]彭前程,杜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八年級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3]彭前程,杜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九年級全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