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核背景
2007年全國有4份高考試卷選用了宋代散文,全國卷Ⅱ選用了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關(guān)于“安重榮”的文段,海南、寧夏卷選用了《新唐書·韋丹傳》的文段,上海卷選用了南宋陳亮的《〈酌古論〉序》,浙江卷選用了蘇軾的《王定國詩集敘》。
宋代散文作為文言文閱讀材料,不像史傳文那樣記載人物的一生,而是只抓住幾個片斷加以描寫,以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點。另外,無論是古文運(yùn)動的領(lǐng)袖,還是文章大家,他們的作品都文筆老練,選材典型,細(xì)節(jié)生動。閱讀這樣的作品,對新課程強(qiáng)調(diào)的語文素養(yǎng)的滋潤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是大有裨益的。
宋代散文給其他文體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宋代文學(xué)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散文化傾向:宋代文言文文字洗練,簡潔生動,注重審美性,即使是史傳文,也有濃郁的散文風(fēng)格,平易自然,流暢婉轉(zhuǎn),給人深刻的藝術(shù)享受。
選入高考試題的宋代散文,主要是小品文,以篇幅短小、寫作隨意的書札、題跋、雜記和隨筆等為主要文體,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有的記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見聞和感受,不拘俗套,獨抒性靈,寫作特點是信手拈來,漫筆寫成;有的作者表現(xiàn)對自然景物的欣賞與人生哲理領(lǐng)悟之間的融合,借景立論,文理自然;有的將敘述、描寫、抒情綜合運(yùn)用,隨意揮灑。
二、原題回放
(2007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王定國①詩集敘
[宋]蘇軾
太史公論《詩》,以為“《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以余觀之,是特識變風(fēng)、變雅耳,烏睹《詩》之正乎?昔先王之澤衰,然后變風(fēng)發(fā)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禮義,以為賢于無所止者而已。若夫發(fā)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今定國以余故得罪,貶海上三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于家,定國亦病,幾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而定國歸至江西,以其嶺外所作詩數(shù)百首寄余,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幽憂憤嘆之作,蓋亦有之矣,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祖耳??鬃釉唬骸安辉固欤挥热?。”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廢卷而嘆,自恨期人之淺也。
又念昔日定國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國與顏復(fù)長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余亦置酒黃樓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復(fù)作詩,又以病止酒,閉門不出。門外數(shù)步即大江,經(jīng)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農(nóng)夫也。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注]①王定國:北宋文人,名鞏,工詩。受蘇軾“烏臺詩案”的株連,被貶嶺南。②眊眊:昏亂,糊涂。
1.下列句子中黑體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淺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擔(dān)憂
D.飲酒不衰 衰:減退
[解析]畏:敬佩。意義同成語“后生可畏”中的“畏”?!拔菲涿簟币鉃椤熬磁逅牟拍堋薄4鸢笧镃。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然后變風(fēng)發(fā)乎情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定國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為美
D.眊眊焉真一老農(nóng)夫也 置杯焉則膠
[解析]A項分別譯為“從”“比”,B項均譯為“尚且”,C項分別譯為“因為”“把……當(dāng)作”,D項分別譯為“……的樣子”“于此、在此”。答案為B。
3.以下幾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王定國豁達(dá)或灑脫的一組是()
①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禮義
②以其嶺外所作詩數(shù)百首寄余,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國與顏復(fù)長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⑥所至翱翔徜徉,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①句“猶止于禮義”說明依然受禮義的約束,③句是王定國擔(dān)心自己死于偏遠(yuǎn)地方,不能報答天子之恩,說明其“忠”,④句是作者看到王定國詩之后的心理。答案為D。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篇引用司馬遷對《國風(fēng)》《小雅》的評論,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國詩作繼承了《詩經(jīng)》、杜詩以來一脈相承的“發(fā)于情止于忠孝”的傳統(tǒng)。
B.作者在評論王定國詩歌時,稱贊他的“清平豐融”之作,認(rèn)為有“治世之音”;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
C.本文善用對比,突出了王定國的心志氣度。如他的貶謫遭際與其忠君情懷對比,“我”對他的揣測與其寬闊胸懷對比。
D.本文先議后敘,敘事中夾有描寫,議論時飽含情感,從而避免了敘事冗沓、說理枯燥之弊;辭簡義豐,文氣流轉(zhuǎn),文情酣暢。
[解析]作者“廢卷而嘆”的原因是王定國被貶海上三年,二子均死,王定國自己也差點兒因病死亡,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寫出“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與志得道行者無異”的詩歌;即使有“幽憂憤嘆”,也是感嘆自己不能報答天子之恩。答案為B。
5.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
[答案]①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②我猜測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寫信給他。
三、閱讀技巧
1.以“言”為主,“言”“文”并重。
對“言”的重視實際上是考查對文言文的翻譯能力,即“信”(準(zhǔn)確)、“達(dá)”(順暢)的要求,這也是考查考生利用相關(guān)的文言文知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結(jié)合課本,牢固掌握并靈活運(yùn)用考試說明要求考查的文言虛詞和文言實詞,以及課本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內(nèi)容。
“文”,指文氣。宋代散文的審美性和文學(xué)性決定了它的特征是文氣充沛,意蘊(yùn)豐富。而理解這樣的作品,把握“文氣”很重要。通俗地說,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哲理可以通過語脈、語氣的把握來領(lǐng)悟。也就是說,宋代散文更能考查考生對作品的深層理解能力。第一遍閱讀通過把握其文氣來領(lǐng)悟作品的意旨,然后再從字詞句上推敲,閱讀效果會更好。建議考生做題之前,先輕聲閱讀,然后再仔細(xì)推敲,對提高把握“文氣”的能力有很大幫助。
2.倒吃甘蔗,劃定“有效區(qū)間”。
由于考場時間緊,因此應(yīng)試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讀完第一遍后,不管理解得如何,都應(yīng)對照考題,向文章回讀,尋找答案的“有效閱讀區(qū)間”。一般前幾道題都是指向一句話,只要聯(lián)系這句話前后幾個語句就可以得到答案,而后面的題目是指向一段或全文的,這就需要快速閱讀,通篇考慮,而此時第一遍閱讀得到的“文氣理解”就派上了用場:一是可以讓你迅速地找到題干中的說法在原文中的確切位置,以便比較推敲;二是可以讓你從整體上迅速判斷題干中的說法與原文主旨的異同。
四、強(qiáng)化訓(xùn)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武昌九曲亭記
蘇轍
①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陀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fēng)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埽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fēng)云變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shù)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一旦大風(fēng)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jù),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③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zé)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1.蘇軾愛自然,愛探究。我們學(xué)過他探究石鐘山得名的文章,在該文中他提出的觀點是:_________
2.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第③段中的“焉”指代___________
3.聯(lián)系蘇軾的生活背景,第①段中的“遷”應(yīng)解釋為_________ ;請說明“遷”字對文章的主旨所起的作用。
4.文章題為“九曲亭記”,然而在第①段和第③段中的很多內(nèi)容似與“九曲亭”無關(guān),你是怎樣認(rèn)識這個問題的?
5.文章中的蘇軾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從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幾方面來刻畫的。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豐樂亭記
歐陽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于五代千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guān),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nèi)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shù)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剗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fēng)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1.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俯仰左右,顧而樂之 與人樂樂
B.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fēng)俗之美 蓋亦反其本矣
C.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其日牛馬嘶
2.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xiàn)豐樂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風(fēng)俗美”的一組是()
A.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無在者
B.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 而喜與予游也
C.向之憑恃險阻,剗削消磨 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D.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
3.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②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
③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4.用“/”線為文中黑體的句子斷句。
自 唐 失 其 政 海 內(nèi) 分 裂 豪 杰 并 起 而 爭 所 在 為 敵 國 者 何 可 勝 數(shù) 及 宋 受 天 命 圣 人 出 而 四 海 一。
《文言文閱讀之宋代散文》參考答案:
(一)1.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2.游歷之樂3.貶官;蘇軾當(dāng)時正過著謫居生活,但他并未消極遁世,而是杖策載酒,寄情山水。因而這個“遷”字更能反映出蘇軾豁達(dá)、樂觀的個性特點和追求“適意而悅”的人生境界。4.文章雖題為“九曲亭記”,但全文是圍繞“適意而悅”這個中心來表現(xiàn)蘇軾的曠達(dá)胸懷和樂觀性情的。首段寫蘇軾在謫居生活中常杖策載酒,渡江游覽武昌諸山的情景,為下文作鋪墊,而末段為回憶青年時期的蘇軾對山水自然的鐘情,從而透露出蘇軾“適意而悅”的內(nèi)涵。5.動作、神態(tài)、語言 (二)1.D 2.D 3.①于是疏通泉水,鑿開巖石,開辟出一塊地方來建造亭子,從而和滁州人一道來這里游樂。②百姓在一生中接觸不到外邊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種地,穿衣吃飯,快樂地過日子,一直到死。③使百姓知道能夠安享這豐收年景的歡樂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無事的時代啊。4.自唐失其政/海內(nèi)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shù)/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