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命的根在哪里?在養(yǎng)育你的那片故土里;一個人生命的魂在哪里?在那濃濃的鄉(xiāng)情里。
人年輕的時候,幻想自己如風箏,到廣闊的天空里飛翔。然而,不管你飛到哪里,總是有一根線,牢牢地拴著你。那根線,是從那片養(yǎng)育你的土地上牽出來的。而那片土地,如一幅畫,深藏在你的心里。你到哪里,這幅畫就隨你的心到哪里。
那片土地,就是自己的故鄉(xiāng)。
我的故鄉(xiāng),在湘中,在那座石山下面,在那片黃土地上,她是那棟老屋,她是那片田垅,她是那口古井,她是那眼清水塘,她是……
故鄉(xiāng)也有一座城,那座城叫婁底。
早先,婁底只是漣源縣下面的一個小鎮(zhèn),傍著漣水河邊,有個幾十百把間鋪子,千把二千人口。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這鎮(zhèn)子對面的一片黃土崗上,冒出了一座鋼城———漣源鋼鐵廠。成千上萬的人,從南南北北聚集到了這里。鎮(zhèn)子一下子長大了,成了市。然而,當規(guī)劃中的市委、市政府的辦公大樓還沒有蓋起的時候,天災人禍一起襲來,三年困難時期來了,國家只好進行經(jīng)濟調(diào)整,婁底又由“市”變成了“鎮(zhèn)”,依然回到了漣源縣。轉(zhuǎn)眼,到了1977年,國家從邵陽地區(qū)劃出五個縣、市,建立了一個新的地區(qū)。開始,叫漣源地區(qū),不久,更名為婁底地區(qū)。婁底,成為了一個地區(qū)所在地。猛然間,這片土地上便注入了新的發(fā)展活力。婁底又恢復為市了。成為地區(qū)下轄的一個縣級市。
這片土地上一個個長滿茶樹的山頭,在推土機下變成了一個井字形的街道框架。地委、行署和一個個局、辦、委的辦公大樓立起在這井字形街道的兩旁。街道,寬達五十米,與長沙市的五一路一樣寬。為此,引起一場大爭論?!敖ㄟ@么寬的街道,有人走嗎?有車跑嗎?太浪費地了!”然而,主持這項工作的行署專員老仲,卻堅持說:“要這么寬!我們要做到五十年不落后,不要到時遭后人罵娘!”開初,這里的街道確是空蕩蕩的。記得復市不久,電視臺要拍這座新城的電視片,約我為其寫一個腳本。我便寫下了《故鄉(xiāng)那座城》。來這里拍攝的時候,街上太冷清了。組織者只好動員各機關(guān)的車都開到街上來,正上班的干部都放下工作來逛街……當時的婁底,有城無市,是一座機關(guān)城??!
十年過去了。
二十年過去了。
2004年,一個爽朗的秋日,我回到了故鄉(xiāng)的這座城。此時,婁底已撤地建市好幾年了。車子駛?cè)胧袇^(qū)之后,只見原先空蕩蕩的街道變得擁擠起來。人如梭,車如流。交叉道口上紅、綠燈也變得威嚴起來。屈指算算,這時離老專員當年所說的“五十年”還只有一半?。№暱涕g,我的心里,擁起了對當年那位有眼光的專員一股佩服之情。夜里,市建設局局長老傅,親自為我駕車,要帶我去看看故鄉(xiāng)這座城的夜景。一條條街道,在燈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轉(zhuǎn)眼,來到了市中心。偌大一個擁湖而建的文化廣場,綠樹花叢之下,休閑的市民,或在跳舞,或在聊天,或在散步,也不時看到一對對年輕的情侶在相擁著編織他們的愛情之夢……
街道兩旁的綠化帶,風景林如傘如蓋,一片生機。一個個造型各異的花叢里,綻放著一朵朵鮮花。夜風中,送來陣陣撲鼻的芳香,使人十分清爽而愜意。陳列琳瑯滿目商品的各色商店,一家緊挨一家。燈光下,看到一群群人在商店里出出進進。建在街旁的一個個機關(guān)院里,也是綠樹成蔭,鮮花遍院。我不由得在心中發(fā)出感慨:這里,城建立在園林里,園林建在城里呀!難怪2006年,這座城被國家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城市。
這么美妙的市容,這么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于我,是一種多么大的誘惑!我動了心,要在故鄉(xiāng)這座城,置兩間小房,得閑的時候,回到這里住住,呼吸呼吸故鄉(xiāng)清新的空氣,光顧光顧故鄉(xiāng)的土菜館,品一品、賞一賞故鄉(xiāng)的明月。在這小屋里,會會童年的伙伴,兒時的同學,年輕時的同事,敘敘舊情,道道鄉(xiāng)誼,豈不樂哉!
正好這時,友人向我介紹,在株山公園一側(cè),在文化廣場一旁,有一個著名的住宅小區(qū)就要建成了。我毫不猶豫地購了一套兩居室的小房。
這一天,我想起故鄉(xiāng)這座城里的這套房就要交房了,不禁心血來潮,揮毫寫下了這樣幾個字:醉臥故鄉(xiāng)月。本人一生不飲酒,又何來的醉?這是被故鄉(xiāng)濃郁的鄉(xiāng)情所陶醉,這是被故鄉(xiāng)這座城美妙的市容所陶醉?。?/p>
為祖國山河著色添彩
如果說,大地是紙。那么,流淌在大地上的河,聳立在大地上的山,那就是畫了。
湖湘大地上,有一條河,從南到北,奔流千里,匯入洞庭,她被湘人稱為母親河,她的名字代表湖南,成為湖南的簡稱,她,就是湘江。湖湘大地上,有一座山,與這條河緊緊相依,大大小小七十二峰,簇擁著由南而北伴江而立。她,成為湖南的文化符號。這,就是中華大地上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
湘江與衡山,是大自然用神奇之筆在湖湘大地上創(chuàng)作的雄奇而壯美的圖畫。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藝術(shù)。
畫家鄧輝楚,就是靠這方山水養(yǎng)育自己的人生,養(yǎng)育自己的藝術(shù)。他決計用自己的藝術(shù),回報養(yǎng)育自己的這方山水。為這一方山水著色添彩,使這一方山水更壯美,更神奇!
鄧輝楚,1944年出生在湘中的一個山村。村里,有一條石板路,伸向山外。一代一代的山里人,靠這條路出山進山,用他們的腳板,把路面上的一塊一塊厚厚的青石板,磨得光潔如鏡。許多地方,還凹進去一個個凼凼。鄧輝楚,也是從這條石板路走出山的,走進中學、大學,走出自己的人生。這條石板路,是他童年中的一幅畫。從小就酷愛美術(shù)的他,拿起鉛筆作畫時,就是從畫這條山村石板路開始的。他的藝術(shù),也是從這條路上走出來的。
青年、中年、老年,在學校、在工廠、在藝術(shù)館、在出版社,當學生、做干部、任編輯,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在什么年齡階段,鄧輝楚手中的畫筆始終沒有停,對藝術(shù)的追求,一刻也沒有止,就像父輩用腳板把村中的石板路磨得光潔如鏡一樣,鄧輝楚也用他堅韌的意志,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他的作品,頻登大雅之堂?!稙榱艘粋€數(shù)據(jù)》、《瀟湘四季圖》、《雷鋒》、《園丁之歌》等參加全國美展,《領(lǐng)袖的足跡》、《彭德懷故居》、《武陵朝露》、《山村尋源圖》、《山色秀可餐》等十余件作品,分別被天津、湖南的博物館、美術(shù)館、圖書館、紀念館和北京大學、國務院機關(guān)管理局等單位收藏,并參加新西蘭《現(xiàn)代中國畫展》、新加坡《湖南書畫展》、馬來西亞《當代中國水墨畫大展》等重要展覽,其作品入選香港、日本等多種畫集。
當他的藝術(shù)功力達到相當高度的時候,一個決心在他的心中涌動。故鄉(xiāng)的山水養(yǎng)育了自己的人生和藝術(shù),自己一定要用所掌握的藝術(shù)為故鄉(xiāng)的名山勝水著色添彩!前幾年,他帶上簡單的行裝,走進湘西。在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三大先祖之一的蚩尤故里花垣縣,發(fā)現(xiàn)一條河,十分神奇美麗,他用一年之功,畫出了六十三米的長卷《古苗河圖卷》。在長沙展出時,引起轟動。又一種湘西的神奇,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時,一個多年前涌動在心頭的念頭,又撲上心來:能否把五岳獨秀的南岳衡山——這座湘人形象之山,畫到宣紙上來呢?從2000年春天開始,他就一次一次地往南岳走了。每一次去,都要帶回來幾十上百幅實地寫生稿。南岳延綿八百里,大小七十二峰,除自然風光無比秀麗之外,還是一座文化之山、人文景觀極其豐富。他除到實地寫生之外,還多方查閱資料,從小稿到畫作完成,長達兩年多時間。春夏更迭,數(shù)百個日日夜夜,他忙碌在畫室里,終于,將這幅長達一百零八米、氣勢恢宏的長卷巨制《八百里南岳衡山全圖》,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此圖從南岳衡山之首回雁峰畫起,至南岳衡山之足長沙岳麓山止。作者采用“小似大不似”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七十二峰之雄姿、風光名勝之秀麗、歷史遺跡之古韻、名人故居之原貌,連貫成一幅氣勢磅礴、內(nèi)容豐富、筆墨精到的鴻篇巨制。畫卷里,觀眾能品味到平沙落雁、江天暮雪之詩意,能感受到石鼓書院、岳麓書院之古韻;能觀賞到毛主席故居、曾國藩故居、齊白石故鄉(xiāng)的景致;能尋訪到南岳大廟、祝圣寺、黃庭觀、麓山寺等古寺名剎;能領(lǐng)略到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藏經(jīng)殿之秀。全圖由雁城春曉、南岳郁秀、名居秋色、岳麓飛雪四個部份組成,以春夏秋冬連貫而成,盡展這座名山的四季風采。
山水養(yǎng)育藝術(shù)。
藝術(shù)美麗山水。
湖湘山水養(yǎng)育的畫家,用畫筆為湖湘山水著色添彩,妙哉!
播撒笑聲在人間
人生是一部書。一部書要有好的開篇,更要有好的結(jié)尾。
人生是一出戲。一出戲序幕要漂亮,高潮更要精彩。
這是一部花鼓戲表演藝術(shù)家的人生之書。自有好的開篇,更有好的結(jié)尾。
這是一出戲劇家自編自演的藝術(shù)之戲,序幕漂亮,高潮更精彩。鐘宜淳,那個三湘四水廣大觀眾數(shù)十年難以忘懷的花鼓戲《補鍋》中的“劉大娘”。1930年,出生于湖南省隆回縣。1949年,當新中國的陽光剛剛照亮她故鄉(xiāng)的那片土地的時候,在周南中學高中畢業(yè)的她,就走進了剛組建的資江文工團,唱起了“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不久,她投身到了邵陽花鼓戲劇團。從此,她開始了對花鼓戲畢生的追求。
那是火紅的年代??!劇團常年下鄉(xiāng),為廣大農(nóng)民兄弟演出。她身背行李與道具,風雨無阻地跋涉在鄉(xiāng)間山道上。每到一地,四只扮桶架起幾塊門板,就是他們演出的舞臺。臺下觀眾的笑聲,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獎賞。在鄉(xiāng)下,常常是宿祠堂,睡谷倉。生活雖然艱苦,而胸中卻蕩漾豪情。
1953年,她主演新編花鼓戲《張謙參軍》,在全省會演中榮獲一等獎。她顯露出的藝術(shù)才華,得到了上級的賞識,被調(diào)入省文工團。不久,省文工團分為話劇團、歌舞劇團、花鼓劇團和管弦樂團。她被分配到了花鼓劇團。1954年,整修南洞庭湖。二十幾萬民工上工地奮戰(zhàn),那動人的場面激起她創(chuàng)作的熱情。本是演員的她,揮筆寫出了花鼓戲《姐妹夸夫》、《姑嫂忙》,并在會演中得獎。數(shù)十年風雨中,她一路笑著走來??姑涝瘯r,劇團赴朝慰問志愿軍,有她;每次進工廠、下農(nóng)村為工人、農(nóng)民兄弟演出,有她;劇團到水利建設工地、鐵路建設工地演出,也有她。她走到哪里,就把笑聲帶到哪里,就把歡樂帶到哪里。她先后在一百多出大大小小的花鼓戲中,成功地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補鍋》中的那個“劉大娘”,就是那一百多角色中的一個。
還在我很年輕、很年輕的時候,有一天傍晚,在南海邊的一個軍營里,師放映隊來了,在操坪里掛起了銀色的幕布。真想不到放的電影,竟是兩出家鄉(xiāng)的花鼓戲《補鍋》、《打銅鑼》。這兩出戲,1965年,參加中南戲曲會演,獲上山下鄉(xiāng)巡回演出優(yōu)秀節(jié)目獎,受到陶鑄等中央領(lǐng)導同志的贊許,而被電影制片廠錄制成電影廣為放映。就是那個晚上,這個思想雖然守舊,而性格潑辣、豪放的農(nóng)村大娘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到了我的心里。沒有想到,數(shù)十年后,一種緣分,卻讓我與她相識、相交了。前年秋天,我邀請老畫家聶南溪先生到那個美麗的白馬湖畔,我們的創(chuàng)作之家去小住幾日,并懇請他把夫人帶上。那天,南溪先生來了,而與南溪先生一同來的,竟是她,那個數(shù)十年前我在銀幕上見到的“劉大娘”。隨后,那幾天里,我們坐在創(chuàng)作之家小樓寬廣的陽臺上,面對碧藍的一片湖水,無拘無束地聊天。她的詼諧幽默、她的豪放大度,再一次地感染著我,常常使我從心底里爆發(fā)出快樂的笑聲。就是在那一次相處中,我得知,她正著手動筆寫一部書,一部記錄自己人生道路、藝術(shù)道路的書。
短短一年多時間過去,一摞厚厚的書稿就擺到了我的面前。要知道,宜淳大姐今年已是七十七歲高齡,這近三十萬字的稿子,全是她自己在電腦鍵盤上敲擊出來的。書后,還附有她從藝數(shù)十年來收集、整理的100多首精彩的花鼓戲唱詞。
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催^這部書稿之后,我沉默了許久、許久,在心里說:
這是一部播撒笑聲的書。
這是一部啟迪人生的書。
這是一部傳承藝術(shù)的書。
這是一份留給文藝界、留給社會、留給后人的厚重的財富。
我向宜淳大姐這樣一種追求陽光、播撒笑聲的人生態(tài)度致敬!
讓人生更美麗
一個人,有積極的愛好,有高尚的追求,人生就美麗。
當你呱呱墜地用哭聲向這個世界報到的時候,你的人生旅程就開始了。有些人,順風順水,人生路上一路笑聲一路歌;而有些人,人生之路崎嶇不平,嘗盡了人間酸甜苦辣。那些沿大道踏歌而來的人,不一定能爬上高坡;那些攀山崖跋涉前行的人,也許會爬上絕頂.而人世間往往“無限風光在險峰”??!
我的朋友劉克邦,有過短暫的童年歡樂,更有過很多的人生不幸。他的父親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中學教師,母親是一位正直、敬業(yè)的山村小學老師。他四歲的時候,共和國的土地上,刮過一場政治風暴,他那位才情很盛的父親,被這場風暴刮到了人間底層。二十多年里,一頂“右派分子”的鐵帽,壓得他抬不起頭,也給他的妻子和兒子,帶來漫長的精神磨難。父親被遣送回老家農(nóng)村勞動改造去了。母親雖然仍在山村小學教書,可是從此就不能抬頭挺胸走路,不能粗聲大氣說話。六年以后,母親便告別了人世,去了另一個世界。十歲的克邦,成了母親任教的這山村小學里的“孤兒”,母親的同事們照料著他。不久,他被父親接回到了數(shù)百里以外的湘中農(nóng)村,走上了許多農(nóng)村孩子所走過的路。插秧、扮禾,除草、翻地、砍柴、挑炭……這種種、種種的農(nóng)活,伴隨著每一天的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直到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沒有上過中學的克邦,他也勇敢地走進了考場。不久,他幸運地被湖南省財會學校錄取。從此,他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
財校畢業(yè)后,他到了政府財政部門工作。經(jīng)歷過苦難的人,更覺眼下生活的甜蜜,他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付出極大的熱情。無論是在基層,還是在省級機關(guān),無論是當科員、處長,還是擔任廳級領(lǐng)導,他都兢兢業(yè)業(yè),都有出色的業(yè)績。下鄉(xiāng)搞工作組,被群眾稱為“土改式的干部”;出差途中,看到客車翻進山谷,他立即帶領(lǐng)同行的干部,搶救遇險的群眾,然后悄然離去;機關(guān)里,評選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大家一致推舉他。他被中共湖南省直機關(guān)工委授予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稱號。在財政工作的崗位上,他刻苦鉆研,先后寫出很有見地的調(diào)查報告、理論文章百余萬字。在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他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應該說,他的人生,是一個充實的人生,一個奮進的人生。
然而,他并不因此而滿足。一些“不安份”的念頭常在他胸中涌動。兒時,一次母親從學區(qū)開完會,連夜領(lǐng)著他返回自己任教的小學。山道上,他摔到了,哭喊著:“媽媽,快來,我摔到了。”而母親沒有來拉他,只是大聲說:“快自己爬起來,往前走?!蔽母镏?,學校“造反派”給他施壓,要他上臺揭發(fā)有恩于自己的老師,他違心地上了臺,以至使他愧疚終生……生活中,許多許多的人生滋味需要吐??!他偷偷地拿起了筆,把一腔一腔的心語渲瀉到了紙上。于是,《金秋》、《我的母親》、《歉疚》、《傷痕》、《考試》等一篇篇美文,就見諸大大小小的報端了。日積月累,如今,這本匯集數(shù)十篇美文的書,就擺到讀者的面前了。
克邦的人生是美麗的。
文學,使克邦的人生更美麗。
鮮艷的山花為君開
生命的根在同一塊土地上生,生命的葉在同一片藍天下長。我和他倆是同鄉(xiāng)。
我的兩個同鄉(xiāng)是畫家。一個叫李日標,一個名聶之鴻。故鄉(xiāng)的山水,養(yǎng)育了他們的生命,故鄉(xiāng)山林里的花鳥,造就了他們的藝術(shù)。在國畫這個家族里,他們屬花鳥畫家。日標原是糧站的職工,工作之余,舞動畫筆,迷上作畫。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下了崗,丟了工作。于是他在自家一間當西曬的房子里,閉門苦練畫畫。功夫不負有心人。十數(shù)年下來,有了正果。其畫筆墨嫻熟,意境開闊。之鴻系科班出身,早年畢業(yè)于懷化師專美術(shù)專業(yè)?;氐郊亦l(xiāng)的中學任教,教授學生的美術(shù)。教學之余,堅持在宣紙上練功。后又“回爐”,返回懷化學院,回到著名花鳥畫家易圖境教授身邊,成為他的關(guān)門弟子。兩年下來,其畫藝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用筆老到,構(gòu)圖厚重。
如今,這兩個與我根生在同一塊土地上、葉長在同一片藍天下的畫家,要進省城舉辦畫展,出版畫集了。于是找到我,囑我為他們寫幾句話,我欣然為之。眼下,正值初夏,故鄉(xiāng)的山林一片新綠,山花開得正鮮艷。我借故鄉(xiāng)鮮艷的山花、新綠的山林,為我的兩個老鄉(xiāng)畫家喝彩!
責任編輯: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