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教第一課:善良教育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yǎng)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并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飼養(yǎng)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yǎng),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fā)育和游戲,有條件的還要做好“飼養(yǎng)記錄”。孩子們正式入學后,他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xiàn)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yōu)秀的篇章會被教師推薦發(fā)表。此外,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yǎng)”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也是德國小學生熱衷的活動。
德國的中小學還普遍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討論或作文比賽。一個13歲的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他為一只小鳥醫(yī)治創(chuàng)傷,后來又將其放歸大自然的過程,文章榮獲了該?!吧拼魑拇筚悺钡牡谝幻?。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
(金進摘自《中國婦女報》)
兒童生活:
越來越孤單
4歲男孩丁丁有滿滿兩柜子玩具,而他卻說,他的“兒童節(jié)心愿”是“想好好和小伙伴玩一玩”。許多兒童都跟丁丁一樣,玩具多了,玩伴卻少了,能盡情游戲的時間更少。
小兒郎沒了童趣 “我太忙了,沒有時間玩。”為了進入理想的小學,6歲的男孩小凱每周要上5堂課:鋼琴、書法、圍棋等。對于小凱來說,與小伙伴一起在操場上瘋玩一下午“抓人”游戲,或者在沙坑刨沙子、翻跟斗竟成了“奢望”。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過分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結果適得其反。有一對父母把孩子關在家里認字讀書,孩子不滿4歲就能背近50首唐詩,卻不懂如何與同伴打招呼,在幼兒園受到同伴孤立,性格變得內向暴躁。
家長擔心孩子受傷 許多家長坦言:“不是我不讓孩子出門和同齡小朋友玩,只是孩子從小嬌生慣養(yǎng),怕到外面?zhèn)魅旧喜【?,萬一劃傷了、打架了、衣服弄破了都很麻煩。”對此,專家指出,孩子們游戲過程中出現(xiàn)小爭執(zhí)、小矛盾等本身就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與同伴相處的一個過程。
放手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小劉是個乖孩子,很少出門,但10歲的他看見小區(qū)里迎面開來的小汽車,嚇得當場呆住,幸虧鄰居女孩小宋一把將他拉開。同是10歲的小宋不僅是小區(qū)里的孩子王,能隨機應變,還學會了料理家務。小宋的父母說,他們從小就讓小宋在小區(qū)玩,放手讓孩子探索世界,這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專家指出,現(xiàn)在的家長注重對孩子的知識培訓,卻缺乏能力培養(yǎng)。對于小孩來說,學習的關鍵不在于認識多少字,學會溝通、分享、謙讓、公平競爭等與人溝通的技巧,這對孩子性格的成型很重要。
(沈敏摘自《解放日報》)
教育專家建議:
培養(yǎng)孩子別透支自己
“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這樣培養(yǎng)孩子的方式,并不是很妥當。”華東師大教授、家庭教育專家崔麗娟表示,“中國式”的家長往往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有出息,不考慮自身的能力,哪怕傾家蕩產(chǎn)也要培養(yǎng)孩子?!斑@樣的做法往往透支了自己,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崔麗娟還指出,家長把難題全部包攬下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會讓孩子產(chǎn)生錯覺,覺得做任何事都可以成功,失敗了則歸咎于父母花的錢不夠,用的心不夠。久而久之容易養(yǎng)成軟弱和自私的個性,在激烈的競爭中更容易敗下陣來。
(林莉摘自《新聞晨報》)
父母當思量:
“越位”與“缺位”
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6月1日起已在我國實施。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關穎認為,實施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父母作為未成年的監(jiān)護人存在的“越位”與“缺位”現(xiàn)象應當避免。
關穎說,當前我國家庭保護方面的突出問題,是父母作為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存在“越位”與“缺位”兩種極端傾向?!霸轿弧北憩F(xiàn)為“保護過度”,父母在孩子養(yǎng)育中包辦、替代過多,為了保證孩子的學習,許多孩子日常生活的事由父母代勞了,結果使得孩子的體能、智能和社會參與的權利受到限制,弱化了孩子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一些孩子成人以后,只能是父母為他選大學、找工作,替他相親……這樣的孩子不能說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很難自立于社會,這是家庭教育和保護的最大失敗。
《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以“適當?shù)姆椒ń逃陀绊懳闯赡耆恕?。所謂“適當”就是要符合孩子的特點和需求,以孩子的長遠利益為出發(fā)點對他們實施教育和保護,這是對父母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缺位”,即監(jiān)護責任缺失。父母不能很好地履行,甚至不能盡對孩子的撫養(yǎng)教育義務。目前我國有200多萬父母進城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和約100萬城市流浪兒童等,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生存條件得不到保障,他們的教育和發(fā)展存在許多障礙,基本權益受到侵害,這是父母作為孩子監(jiān)護人的失職。
《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這類問題做出明確規(guī)定:“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jiān)護職責的,應當委托有監(jiān)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jiān)護?!边@是為保障未成年人的權利新增加的內容。
(王海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