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到:宋人朱熹認為讀書要“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三貴:清末兩廣總督張之洞,讀書時主張“三貴”,即貴博、貴精、貴通。
三性:魯迅將讀書方法歸納為“三性”,即目的性、靈活性、廣泛性。
三要:毛澤東提出治學“三要”,即古代的也要、現(xiàn)在的也要、外國的也要。
三法:徐特立在學習上有“三法”,即日積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書摘抄法。
三個步驟:法國文學家盧梭把讀書分為“三個步驟”,即儲存、比較、批判。
三多:據(jù)陳師道《后山詩話》記載,歐陽修謂為文有“三多”,即看多、做多、商量多。
三余:東漢末年的董遇善于抓“三余”時間讀書,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
三者:英國戲劇家蕭伯納把學者分為“三類”,即最不好的是讀者,較好的是思索者,最好的是觀察者。
三字秘訣:馬克思治學的“三字秘訣”,即博、記、讀。博就是博覽群書,記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加強記憶,讀就是閱讀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