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學準備能為孩子入學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作為家長,該為孩子做些什么呢?筆者以家長和小學教師的雙重身份,來談談幼小教育的銜接問題。
NO.1
要不要教孩子
拼音、識字、算術等知識?
很多家長問我,在讀書前給孩子教些什么,要不要教拼音、識字,要不要教算術?一句話:希望給孩子盡可能多的“知識儲備”,以期孩子能適應小學的學習,甚至在“起跑”時就能超越其他小朋友。
其實,“知識儲備”最多讓孩子領先一兩年,之后會逐漸跟其他孩子持平。從幼兒心理來看,孩子過早理解過深、過難的知識,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而學習不好,又會被認為“不聰明”,進而喪失自信心。再者,由于拼音等在入學前已經(jīng)學過了,到小學又學習這些東西,興趣就會下降,甚至產(chǎn)生厭學情緒。對于一些能力較強的孩子,“炒冷飯”很難使其全神貫注地再學一遍,極易導致上課分心、走神、做小動作,從而養(yǎng)成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
我的建議:入學前做一些簡單的知識準備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學習的目標不在于多認幾個漢字、背幾首詩或做幾道算術題,而是要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啟發(fā)孩子多思考、多提問、多觀察、多想象,在培養(yǎng)孩子聽說讀寫算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個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家長可以在教孩子認店名、路名的過程中識字,養(yǎng)成生活中識字的習慣;在跟孩子玩撲克牌的游戲中,讓孩子認數(shù)字、學計算;采用講故事的方式,教孩子背古詩……
NO.2
孩子靜不下來,怎么辦?
3~6歲的孩子,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地位。例如,孩子對新奇而有趣的事物都會注意去看,注意去聽,只要他感興趣,就會較長時間進行這項活動。有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時,人的大腦會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tài),時間長了會感到疲勞。孩子在幼兒期的注意主要是無意注意。大班幼兒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只有7~15分鐘,而小學一節(jié)課時間為40分鐘,需要長時間保持專注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很多孩子上小學后首先覺得上課時間太長,注意力不能集中,會開小差。加之小學學習是以集體授課為主,不再是游戲為主,孩子會感到非常疲勞和不適應。因此,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前要有意識地進行各種訓練,延長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
我的建議:家長可以采用游戲、講故事、繪畫等多種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如在桌子上放四五種玩具,讓孩子看一兩分鐘,然后請孩子把頭轉過去,拿掉或移動其中的玩具,再讓孩子轉過頭來,要求說出桌子上的變化;在聽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聽完后回答,還可以要求他聽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內容復述給你聽;每天確定一段時間作為“家庭學習時”——15分鐘或20分鐘,告訴孩子,在這段時間里,大家互不打擾,各自學習。開始可以讓孩子聽一些有趣的故事、古詩,關鍵要讓孩子專注地從頭聽到尾,慢慢地才讓他自己讀書、寫字。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結束后,一定要和孩子交流。要問問孩子,這段時間,學到了什么。這些活動在親子互動的融洽環(huán)境下共同完成,不但能增強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加深親子感情。
NO.3
怎樣克服孩子的
“戀園”情結?
我們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些學生,剛入學幾天,因好奇心強,上學特別積極,渾身是勁,可是沒過多久,熱情就減退了,特別想念幼兒園,哭著要回去,不愿意上學。這就是小學教育中常見的“戀園”現(xiàn)象?!皯賵@”現(xiàn)象表明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在懷念幼兒園的生活方式。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生活節(jié)奏明顯變快,硬性規(guī)定的學習內容增加,人際關系開始變得復雜,從前充滿童趣的環(huán)境和自由散漫的生活在小學戛然而止,孩子在心理上會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樹立做一名小學生的光榮感,對小學學習產(chǎn)生向往之情,是至關重要的。
我的建議: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開始羨慕小學生生活、羨慕紅領巾等,時常會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想法。作為家長應該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和心態(tài),和孩子一起,以滿腔熱情來迎接他們的新生活。比如,帶孩子一起準備新書包、新鉛筆盒等,故意用羨慕的口吻對孩子說:“牛牛長大了,能干了,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弊尯⒆赢a(chǎn)生當小學生的光榮感、自豪感;利用節(jié)假日或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將來要進入的小學校園轉一轉,熟悉環(huán)境,借機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干凈呀!這里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shù)數(shù)、唱歌、跑步……牛牛在這里讀書,會變得更加聰明、能干。”再者,當孩子拿著書,纏著你講故事時,家長可以相機引導:“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對學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家長切忌拿“上小學就要吃苦頭”之類的話語來嚇孩子,給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或是心理陰影,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擇校擇班問題,也不要當著孩子議論學校和老師的長短。
NO.4
孩子還要做哪些準備?
除了前面提到的知識、心理等方面的準備,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常??吹?,一些父母在孩子上學后,還要一口一口給他喂飯;孩子作業(yè)做完了,父母親自幫他訂正錯誤;進出門時總是幫孩子整理書包。其實,什么事都不做的孩子,往往讀書也讀不好。我從多年帶班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無法很快適應小學生活、學習接受慢的,往往是那些動作慢、自理能力弱的孩子。
我的建議: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首先,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留給兒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導他學會收拾小天地中的器物,學會穿衣、洗臉、疊被、整理房間、端飯、擦桌子、掃地等。如果孩子不會,你可以教給他方法。如果孩子會,是因為偷懶而不做,那么你要硬下心腸讓孩子自己做。這樣,不但鍛煉了孩子的勞動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了責任意識,又鍛煉了孩子的手指,促進了大腦的開發(fā)、思維的發(fā)展。家長還要培養(yǎng)孩子自己安排作息時間的習慣。家長可以教會孩子認識鐘點,自己看小鬧鐘睡覺,設定小鬧鐘起床。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學會有條理地安排生活。
(作者系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市學軍小學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