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說,世上沒有什么不好的,一切都是好的,蘿卜白菜也是好的,有字的破紙也是好的。我想那是因為他有一雙好眼睛——“見山仍是山”的眼睛,澄明的眼睛,慈悲的眼睛,惆悵的眼睛。王國維的眼睛是“見山不是山”,李叔同比他更進一步——經歷人世愁苦之后再看人世,原來,一切如此清新如此燦爛。
比較蘿卜青菜的好我倒喜愛這個“好”:有字的破紙也是好的?;蛟S我家,我身邊、枕邊,也太多有字的破紙吧。由衷地喜愛從前的人,那種敬惜字紙的態(tài)度,那種紙張里散發(fā)的油墨,那洇暈的香氣……連我三歲的孩子都迷上了一本書《舊墨二記——世紀學人的墨跡與往事》,他命名為“從前的人寫的字”,當然,那本是為他買的,為的是他從小喜愛手寫體,而不是印刷體,當然也不僅僅局限于字體,任一切手工的之于工業(yè)的。由一雙好眼睛來看,由閑與慢的心來感知,小小的三歲孩子,已開始了他藝術欣賞的獨到之旅。
有幾天陪孩子看日本電影,宮崎峻的五個系列,其中一為《兒時的點點滴滴》,主要讓孩子看畫面的風格,真是美不勝收,灰蒙蒙的山和霧,是水墨畫的效果,大概有著手工藝時代的美:顏色絢爛的近景,似乎代表工業(yè)社會。但也是水彩水粉的風格,是工業(yè)的早期。三歲多一點的幼兒居然從中看出美感,一遍遍要求回放。我一下子想起,一位朋友關于紙、墨、水、硯、筆的那些記憶的點點滴滴,一封信真是一篇好美文,令我?guī)缀躞@呼了。
一雙好眼睛,是需要“場”的培育的,而這培育最好在出生之初。孩子的感受力非常好,可能和我的影響有關,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在我的筆記本電腦上看云,或者被我抱著在陽臺上看云,現(xiàn)在他自己說,是書迷,還是云迷和月亮迷。那時大概不到四十天吧,就每天透過西邊的窗子看云飛云落云卷云舒,他的眼睛早早接觸的是如此美的大自然,怎么能不懂得什么是美和感動?而我家窗前的一棵樹更引起他的關注,他說,一棵樹的秋天來了,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是要我抱到窗臺上看那棵樹,看那些葉子怎樣漸漸從綠到淺黃,再到金黃,再一天天落下,他說:“一棵樹的秋天來了?!边@樣的句子,簡直是詩。出滿月不久我抱他看家里的存書,畫冊、書法,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我在一張破紙上寫著什么——我個人偏好在破紙上寫東西,那種中學生用的微薄的一種作業(yè)紙,及以前單位里裁剩下的新聞紙,綿綿的有宣紙的味道,洇黃的、老舊的。
看過的書也是老舊的,天頭地角頁眉都是批注——處處皆批注的話,說明我愛極了它,一本嶄新的書沒一處留字的書,肯定非我所愛。就像我的孩子,我愛他,所以他身上處處是我的影子,他的用詞,他的語氣,他的習慣,他的愛好興趣,他的喜怒哀樂,他關注或鄙薄的事物,他的欣賞口味。當然,他會漸漸地在他自己的人生大書上有他自己的批注,自己的記號,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理解。我們是并列行走的兩個人,陽光下,你看到的是一大一小兩個影子,而不會是一個,我永遠都不敢、不能覆蓋了他的存在,強奸他的意志。我希望陽光照在他身上和照我身上的一樣多。一個嬰兒隨時所見所聞都是美好的,因此長大一點了欣賞力很好。過年回老家,原來的區(qū)委書記請我們吃飯,他退休后棄政從文在清華學了兩年畫出了兩本畫冊,現(xiàn)場拿出來送給我們。孩子取過去歪著頭煞有介事翻了一遍,又倒回來選出其中三四幅一一評點:我感覺這幅不錯,這一幅水墨畫的風格我喜歡,封底這個真棒……后證實封底那個確實是書記選送到法國參加展覽的作品,放到封底也體現(xiàn)了他本人對那一幅作品的喜愛。那晚書記喝得該是最高興的吧?孩子跟我換了位置坐他身邊老跟他干杯,喝的是水;而他喝的是酒,但他高興,一個三歲半孩子獨到地欣賞了他的畫,而且,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了,又從了一輩子政,什么恭維話沒聽過,假意或真心的,即使是我們在場的,他也明白十分夸獎當五分聽、當七分聽,而一個三歲孩子,挑來挑去挑了三四幅評點一番,我們成人可以預先教他說新年好爺爺奶奶好恭喜新年之類,但這個對畫的感覺且又是現(xiàn)場評點是不能夠教的,而且老書記也是現(xiàn)場拿出來的新畫冊……這可能都和很小很小時便接觸過有關。對于文學、音樂、繪畫都是如此,可以不是藝術家,但要有很好的欣賞力。至于表達,等他自己成長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是文字還是色彩或音符……
背影——她看起來怎么小了
有一晚散步回來,正好遇到孩子幼兒園的潘老師。剛剛,收到她幾條短信,關于我信中所及的孩子吃飯問題。從一開始,憑直覺她是位好老師、好朋友那樣的女孩子。
一起很開心地聊天,但總是要分別的,孩子很留戀往返的,一步一回頭的:她看起來怎么小了?我說,誰?怎么看起來小了?孩子又自問自答:是因為離得遠嗎?他懂得站得高看得遠和站得高看得小的道理,有過很多次那樣登高遠望的經驗,但這樣因為漸漸遠離一個人而致使變小的情形還是第一次遇到,好在他因為“站得高看得小”而舉一反三到“離得遠看得小”。三歲孩子有了這樣融會貫通的能力真是令人驚訝,看來將來學習于他將是一個愉快的過程開心的過程和輕松的過程,這也是我一直關注的我之所以給他見識這個那個也是為了使他將來玩中學學中玩而且輕輕松松學習。余下的時間精力完全可以玩他更感興趣的事情。這次與潘老師的分別,孩子收獲最大。他觀察并且思考著屬于他自己的一個問題,并且自己找到了答案。他仍沉浸在潘老師帶來的喜悅中,“她要是夢到回我們的家多好呀”——寶寶知道一個愿望可以通過夢來暫時慰藉的道理,往往他都是這樣表達:我夢到……但這次我知道他真正的意思是,他希望在夢里見到潘老師來我們家并和他一起玩。我說,這是你的夢你的希望,不是潘老師的夢,你要是希望她來你可以發(fā)出邀請的。繼而他明白了“她夢”還是“我夢”的區(qū)別,說“我夢到她來我們家了”。
親愛的潘老師,你看一個剛入園一周的孩子對你是怎樣的感情。做老師是多么幸福多么開心的一件事呀,不知道你是否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你的背影,原來一直在孩子的默默注視里,我抱著他,他往后看著,我不知道他的眼光煥發(fā)著怎樣溫柔而迷人的神采,看著你一步步走遠,漸行漸遠——她看起來怎么小了?這是一個物理中的光學問題,更是一個人性的問題——關乎愛。
一直不知道你的年齡,但想象著還是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小少女,人生中最美好的澀澀年華,童心、夢想使你的臉龐永遠是別于一般的純凈。如果你還沒經歷過愛情,不曾有過一個人在那樣的注視之下漸行漸遠的感覺,也不曾有人收藏過你的背影,不知道自己怎樣在那人粘稠質感的目光里漸行漸遠,那么,我的孩子所給予的是最純凈的注視、最溫暖的愛——常人說的初洗如嬰的目光。你不知道在那樣一個平常的夜晚,車水馬龍的大街一隅,眾聲嘈雜的紛繁世界,你怎樣沐浴在一個孩子他如奶似蜜一樣的目光里?
我養(yǎng)育他三年,或許我們從沒有過分別,沒有給他這樣“漸行漸遠”的經歷,但我的孩子他第一次把這樣的依依不舍之情給了你。我抱著他,他靠在我的肩膀上,不是像平日那樣側對著我說話,而是一直向后,你離去的方向。一雙黑眼睛目送著你:漸行漸遠。雖然在孩子的表達方式上,他是沒有愁緒的,而僅僅是平靜的表述——她看起來怎么小了?那一刻,除了溫暖和感動,我竟有些些兒嫉妒了。
小時候讀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那是一個父親投影在兒子身上令人淚濕的記號;但是一個幼兒老師在三歲幼童小小的心里,又是投下了怎樣美好的背影之記憶?——他不會確切表達,而只是說:她看起來怎么小了?
也或許在一個小孩子的眼睛里,老師看起來小了,小到足可以做他的玩伴才是最佳吧——后來不久的一天,潘老師來家里,孩子既是激動又很害羞的樣子,真是“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只粘粘地跟在她身后,很多玩具都獻寶似地拿出來,與之玩得甚是投入。后來陪老師在餐桌旁吃餃子,自己卻并不吃,著迷地看著她,一個老師在孩子的好眼睛里是怎樣的天使呀?
日常生活中對美的感受與捕捉
很多家長以為把孩子送到美術班、音樂啟蒙班、鋼琴班、舞蹈班就是與藝術貼近了,就是進行美的教育了,殊不知常常是適得其反——孩子因為不是自主選擇而常常產生逆反心理,而且因為三歲以前沒有來自家庭的第一時間的美育,他的藝術感官可能還處于蒙昧狀態(tài),一下子進入如此高貴的藝術殿堂使他一時無所適從,反而會因為挫敗感而遠離藝術,恐懼藝術。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嬰幼兒期,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美的啟蒙,重點在于我們作為成人是否有一雙好眼睛,是否善于體會美,感受美,捕捉美,并沉浸其中,而這份“沉浸”——一言一行全在幼兒的好眼睛里,他會因為你的沉浸而沉浸,因你的驚嘆而驚嘆,慢慢的,甚至會因為你的捕捉而學會自主捕捉,從此擁有這份能力……美的教育在凡俗生活中——布衣自有味道,菜根自是香香,早早使孩子體會和捕捉平常之美,對于將來的藝術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便是通過日常生活所涉及到的極其普通的一些片段進行美的啟蒙:比如冬天讓寶寶感受一下涼和雪以及萌動的早春。抓住所有天氣感人的一面,雨天有雨天的好,下雪有下雪的好,使幼兒對天氣有敏銳的感知。
雪后的陽光很好,上邊是藍天,下邊是雪地,藍和白的經典組合。水、沙、光(陽光、月光、燈光)、追逐光的影子、風、雨和雪、雷和電,這些大自然所賜都為我們所珍惜。在雪堆里種樹,在馬路上化掉的雪水里看水中倒影——二十五層樓的倒影,風吹過來,倒影晃晃悠悠的,好像要倒下來一樣,真懸哪。二歲半的孩子指著水邊的車說,“它也看見了倒影。”“它”在他看來,是與他一樣的生命體,也會“看”會“聽”會感覺的?!壹毧戳丝础八保呛芎每吹臉酥?,一個圓分四份,藍白組合,BWM,喔,寶馬呢——剎那間那輛寶馬被寶寶賦予了人性,有了人的情懷和感知。
大雪后在花園和草地上漫步,草黃而干枯,處處感受到冬天的蕭殺之氣,好在天是暖的,沒有風,陽光軟軟的沒有勁道,一團雪球藏在樹影下,我搬動起來,放在孩子腳下,跟他打雪仗,讓他也拿起揚我,感受一下“涼”,然后拉他來看雪下埋藏的那片小草,草是青的,濕濕的,我說,雪是它們的水,也是棉被。樹下的草都藏在枯葉下面,撥開樹葉也綠綠的,葉子是它們的棉被,像寶寶睡的一樣暖和——讓孩子感受小自然——離大自然太遠,只能在小區(qū)里盡可能地了解一下小自然。同時,將物比人,在他的好眼睛好心境里,他會像愛惜自己一樣愛惜小草,冬日柔嫩的小小生命。
寶寶小手縮縮的,我拉它出來,感受雪的涼意。“涼”,與之相反的“暖”,將來都也是很好的心理體驗——一個有人文情懷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感知靈敏的人。
春天了,一定帶孩子出來看看感受一下風吹在小臉上的暖意,揚起一把枯草,或一把殘雪,看風吹草動的感覺,雪在陽光下閃著微光的感覺??床菝妊浚岸ゴ簛頃r大地深處的暖流……
因為我有個“提前享用”的觀念,我們玩的游戲總是超前的,想起孩子一歲半那年的初春,我?guī)诳蔹S的草里找尋草芽和綠意,在雪化后的水漬里找尋春天的跡象,我給他一根小棍子戳戳點點劃拉開那層黃草,一起驚嘆著生命的神奇——我說,那都是草寶寶,整個冬天被草媽媽深深蓋在溫暖的棉被里,呵,現(xiàn)在春天來了,它們要探出小腦袋了,小嘴巴咕嘟咕嘟喝著水——雪化成的水。寶寶被感動著,依在我懷里,滿臉的感動。過了近一個月,才看到開學了的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出來看綠草——是草都綠了才預示著春天來嗎?其實春天早就來了,我們早就聽到她的腳步聲了,以及呼喚聲了。對于這個春天我和我的寶寶早已享用了一個多月,他們呼吸到的暖風是我們呼吸過的;看到的草色已是童年,而我和寶寶親歷了草的嬰兒期;他們的快樂是我們快樂過的,小鳥的呼哨已沒有了最初的顫音……而這僅僅因為:我們有一雙好眼睛。美在一切我們的不經意的目光里,在日常甚或是看似庸常的平凡日子里……比如:我的口袋里永遠裝著小數(shù)碼相機,拿著相機拍這拍那,其實是無意識中進行美的最初啟蒙,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觀察與捕捉大自然的瞬息萬變及永恒。大美不言,我也無言,但寶寶會蹲下來從我的角度去重新打量那云那月那黃葉那藍天——看似如此平常的景色卻深深吸引了媽媽目光,為什么?寶寶在“為什么”的探詢中自會有他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感知。寶寶剛滿月就被我抱在陽臺上看秋天的云,晚霞夕照,第一顆亮起的星星,和彎彎的上弦月。我甚至有難忘的“十四樓看云”系列為他存在電腦里。隨著寶寶漸漸長大可以戶外活動,幾個月的嬰兒常被我抱著在花園里看云看月——變幻的云影對嬰兒的智力開發(fā)大有益處。再大些,“看云識天氣”,這是男孩子對天文產生興趣的最初萌芽,愛大自然的人,心里多了一份神奇、一份感動、一種對生命的誠謝、對宇宙大地的景仰、個人之渺小、宇宙之蒼茫的感嘆。及至三歲看月亮他所想到的位移問題——在此過程中,媽媽一定要有觀察力,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然后還有想象。而且永遠對生活保持好奇心,孩子會因為媽媽的“好奇”而加以關注、加深印象,從最初因我的好奇而好奇,因我的感動而感動,慢慢地發(fā)展到他有了自己的好奇與感動、疑惑與探究,因我的好眼睛而發(fā)現(xiàn)他自己同樣擁有一雙好眼睛……另外,捕捉不同月份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的美,同一季節(jié)比如夏季的幾次黃昏雨云的奇幻雨絲的曼妙??傊?,生活處處皆“意思”,一花一葉總關情,女性的瑣碎、生活化、小情調、小簡單日子里蘊涵著生命的大美與大智慧。
散文責任編輯 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