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利用在洛陽開會之機(jī),順道去尋訪杜甫墓。聽說墓地在偃師縣城,我就直奔偃師。幾經(jīng)查問,在縣城西面杜樓村找到了一個(gè)圓冢,當(dāng)?shù)厝苏f是杜甫墓,墓前有一石碑,是清乾隆年間立的,碑刻有“藎臣詩史”四字,碑正文是:“唐工部拾遺杜文貞公之墓”。然墓前卻是雜草叢生,一派荒涼,連路都沒有,我是鉆進(jìn)一人多高的狼尾草叢中“披荊斬刺”尋路前行,手上還被劃破幾道小口,好不容易才來到墓前。于是,我納悶,詩圣的葬地怎么湮沒在雜草中,怎么就沒人管?盡管有墓碑,我還是懷疑此墓是否真的。
從那以后,我就想,如有機(jī)會再到河南,一定要看個(gè)究竟。今年四月,我因參加“炎黃二帝巨塑落成典禮”來到鄭州,完了就到杜甫故鄉(xiāng)鞏縣(即鞏義縣)找縣里有關(guān)部門了解,他們的回答證實(shí)了我的懷疑是對的,杜甫真墓不在偃師而在鞏縣。于是,在鞏縣同志的指點(diǎn)下,我們來到邙山腳下的康店村,杜甫墓就坐落在村邊不遠(yuǎn)處的邙山嶺上。這里離他老家南窯灣很近。北面有座鞏王塔,表明這里是兩千多年前“鞏伯國”的國都遺址,南面即清代的“康百萬莊園”。杜甫墓就在莊園與鞏伯國遺址之間東西向土溝的北部。立于墓園高處,北望滔滔黃河,南瞻嵩山主峰,東臨伊洛河畔,西看古都洛陽,是一處風(fēng)光美麗的好地方。當(dāng)?shù)亓餍兄V語曰:“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币簧賱诘脑娛ソK于魂歸故里,安葬在理想的歸宿之處。
杜甫墓園在一片較為開闊的平地上,墓高11米,寬15米,呈方形狀,墓頂青草競芳,墓周松柏長青。東西并排三座墓冢,最大者為杜甫墓,附近分別為杜甫子宗文、宗武墓。墓前有碑兩道,一道系清康熙十幾年立,中間楷書:“杜少陵墓碑”,正文記載杜甫墓變遷史和“康水采文”,文辭流暢,書法端莊;一道立于清乾隆四十年,中間大字楷書:“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墓園前方的綠叢中聳立著一座工部立像,體態(tài)消瘦,滿面愁容,背部微伏,上身趨前,這位愛國詩人似乎在向人們訴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世間不平事,令人肅然起敬。
杜甫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洞庭湖附近的湘江舟中與世長辭,因家境貧困,無力葬故里鞏縣,暫葬湖南平江縣南30華里的小田村,到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杜甫死后43年,其孫杜嗣業(yè)遵先人囑托,將杜甫靈柩由平江歸葬故鄉(xiāng)鞏縣邙山嶺上。當(dāng)嗣業(yè)扶靈路過荊州時(shí),拜請荊州刺史、著名詩人元稹為其祖父撰寫墓志。志曰:“嗣子日宗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yè),嗣業(yè)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夜。去子美歿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一支杜甫后裔祖祖輩輩住在墓地附近,負(fù)責(zé)看護(hù)墳?zāi)购图罀?。人們在墓園上建起氣勢恢弘的“詩圣碑林”,鐫刻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杜詩和人們景仰、贊頌詩圣的詩篇。陵園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東西長十華里,南北寬五華里,綠樹成蔭、芳草青蔥的土地,都被視為陵園范圍。陵園北面的山溝,也被人們命為“詩溝”。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杜甫這位“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語)憂國憂民的詩人,生前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甚至連遮雨的草樓也住不上,“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床頭屋漏無干處,兩腳如麻未斷絕”。他死后,人們出于對他的崇敬和愛戴,也使他歸陰后“居有其屋”,在他生活、工作、游歷和逝世的地方,紛紛為其修墳造墓,已知被認(rèn)為“杜墓”的就有八座。其中湖南耒陽杜甫墓在全國影響較大。唐代宗大歷五年四月,杜甫乘船下郴州,因江水大漲,被困居耒陽船上半旬,江水退后尋找未見,人們誤以為杜公已淹死水中,故建一座衣冠墓于耒陽縣北;杜死后埋于平江縣小田村,后骸骨遷走,墓成了空墳;湖北襄陽杜墓,是杜孫遷靈路過該地后,當(dāng)?shù)亟ǖ募o(jì)念墓;安史之亂時(shí),杜甫曾攜家逃難鄜州(今陜西富縣)住過一段時(shí)間,人們修衣冠冢紀(jì)念;杜甫曾在華州(今陜西華陰縣)任司功參軍,后人修冢感念;杜甫曾在成都浣花溪草堂住過三年多,后人誤把浣花溪畔的一座漢墓當(dāng)做杜墓;我?guī)啄昵叭ミ^的偃師墓,其實(shí)是乾隆十一年偃師縣令為杜甫修造的,純?yōu)榧o(jì)念。
埋葬骸骨的鞏縣杜墓,如今受到了很好的保護(hù),墓園芳草萋萋,綠樹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