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弘歷25歲登基,在清朝諸帝中不失為一個有政治抱負和有所作為的皇帝。在他統(tǒng)治時期,以乃祖康熙為榜樣,并吸取了乃父雍正的一些統(tǒng)治經驗,乾綱獨斷,事必躬親,勤于政事,勵精圖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當時中國的疆域幅員廣大,北自恰克圖,南到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東至庫頁島與太平洋西岸。那時的中國是世界史上少有的、亞洲最大的繁榮昌盛的大國??墒请S著經濟的發(fā)展,國力的增強,乾隆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生活奢靡的一面也逐漸滋長和暴露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腐敗滋長、泛濫,貪官污吏比比皆是。“督撫藩臬,朋比為奸”;“上下關通,營私欺罔”。到了乾隆晚年,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各省督撫中,廉潔自愛者諒不過十之二三,而防閑不悛者,亦恐不一而足?!?/p>
乾隆朝的腐敗與清政權的中衰,首先是從吏治敗壞開始的,而官吏間的賄賂公行,則是吏治敗壞的集中表現。當時人們做官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獲得名利與更多、更好的物質享受和各種特權。以督撫為首的地方官吏要想在地方上發(fā)財,就不得不向中央的京官進行賄通、貢獻,“輦貨權門,結為奧援”。而京官平日薪俸較少,要想發(fā)財就不得不包庇地方官吏,聽任其為所欲為,魚肉百姓。于是,彼此上下其手,便形成了“無官不貪”,“無吏不盜”的官僚體系。一般說來,當腐敗局面不可收拾,官吏的貪污行為引起了公憤,以致百姓騷動,造成統(tǒng)治不穩(wěn)時,皇帝也會不惜采取懲處手段,對貪官污吏加以懲罰,希圖起到“殺一儆百”的警世作用。乾隆也深知:“政治行于上,民風成于下”,“朝廷致治,惟在端本澄源”的道理。因此,從他剛一即位就對官吏侵貪問題十分重視,也曾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嚴懲不貸”。據不完全統(tǒng)計,整個清朝二品以上的高官,因貪污、受賄,或數罪并罰而被處以斬刑、絞刑,或被賜自盡者,共計有41人,而在乾隆一朝就有27人之多,幾乎占了全部人數的67%左右。至于因貪贓枉法而受到“抄家沒產”、“充軍發(fā)配”、“降職罰薪”的官員,為數就更多得多。不能不說乾隆“懲貪”手段是十分嚴厲的??墒钱敃r情況卻是“誅殛愈眾,而貪風愈甚”。這就表明,盡管“嚴厲懲辦”了一批貪官污吏,但乾隆帝的這種法制之嚴,恰恰又是當時貪腐之風盛行和猖狂的反映。
乾隆中期,吏治敗壞已經達到了“貪默懈弛,相習成風,日甚一日”的地步。地方官吏以督撫為首,想盡辦法貪贓舞弊,欺民害政。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清朝許多勛貴和大臣往往是先抄人家,懲治別人貪污犯罪——有的人甚至在抄沒別人家產的過程中中飽私囊,如浙江巡撫陳輝祖在負責查抄王宜望家的過程中,就乘機私貪了大量字畫和金銀財寶——從而發(fā)家致富,而后他又被別人彈劾、揭發(fā),遭到懲治、抄家,這幾乎成了一條規(guī)律。
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嘉慶四年(1799年)的27年間,幾乎沒有一年不“懲貪”,被揭發(fā)出來的地方主官有:廣西巡撫錢度,四川總督阿爾泰,云貴總督李侍堯,陜甘總督勒爾謹,浙江巡撫王宜望(曾任甘肅布政使)、陳輝祖、福崧、瑯殲,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于易簡,江西巡撫郝碩、布政使鄭源躊、恒文,浙江布政使鄂樂舜(亦稱鄂敏)、雅德,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直隸(今河北)總督楊景素,兩廣總督富勒渾(曾任浙江巡撫、湖廣總督、閩浙總督、四川總督、河南巡撫),閩浙總督伍拉納,湖南巡撫浦霖,云貴總督鄂輝、富剛,陜西巡撫秦承恩,河南巡撫畢沅(曾任陜西巡撫、湖廣總督),湖北巡撫常舒、李封、特成額,湖北安襄鄖道臺胡齊謄,湖北恩施縣丞常丹葵等。中央大吏包括有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和坤,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福長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統(tǒng)治的中晚期,貪污大案一個接著一個,層出不窮。最顯著的就是浙江省的貪污案件,幾乎從沒有中斷過。舊的貪污案件還沒處理完畢,新的貪污案件又出來了。個中原因是由于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乾隆帝的“懲貪”,其心中有一定的尺度。應該懲誰,不懲誰,懲到什么程度,他心里有數。他絕對不會因為“懲貪”、整頓吏治而動搖其自身的統(tǒng)治利益;因此,他只能把“懲貪”限制在他的統(tǒng)治權所需要的范圍之內,他不可能觸及當時貪污體制的總根子。這個總根子不是別人就是絕對專制的封建皇帝自己。當然這許許多多的貪污案件也未必全部直接與乾隆以及其得力助手和坤有關。但從本質上卻又與封建的專制體制有著千絲萬縷、無法分割的聯(lián)系。也可以說,在乾隆統(tǒng)治的后半期,已經形成了一個以和坤為中心的“貪污網”。長期以來,乾隆只把眼睛對準個別的地方官吏,而沒有可能涉及到形成貪污腐敗的政治體制本身。對于整天伴隨在他身邊的寵愛和佞幸的嬖臣則存心包庇或回護,自己則實際上乃是腐敗的總根源。例如,乾隆帝與和坤為了多撈錢財,曾一起制定了故意對貪官采用“先縱后懲”的辦法,即明知某地方官有貪污行為,但先不動聲色,任其發(fā)展,當其貪污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再進行懲治、查抄,籍沒其家產,美其名為:“宰肥鴨”。再如,乾隆與和坤共同制定了一個“議罪銀”制度,規(guī)定官員(特別是封疆大吏和主管鹽務、海關的官員)有“錯”或“罪”,可以通過“自愿”交納一定銀兩免去懲罰。有鑒于此,許多地方官吏學會了不貪白不貪。如果貪贓罪行未被發(fā)現,那就算自己賺了,如果被發(fā)現則自認倒霉,于是索性更加肆無忌憚地大肆貪污行賄。這其實就是哄搶行為中的一種群眾心理。當官的認為不貪白不貪,所以上行下效。因此,在這種氛圍下的所謂“懲貪”與貪風并存,而且愈演愈烈也就不足為怪。和坤之所以能在20多年中為所欲為,恣意貪婪,正是乾隆培養(yǎng)的結果。乾隆給了和坤以掌握國家財政與用人的大權。乾隆本人好大喜功,揮霍無度,講究排場,窮奢極欲,需要大量的金錢。而這筆錢財他又不肯由國庫正式開支,而是讓和坤想辦法去籌集。和坤就趁機投其所好,源源不斷供給他大量銀子。因此,乾隆帝就對和坤的理財方法非常滿意和欣賞,寵信倍加。和坤絕不可能掏自己的腰包,相反地他正好借此機會大撈一把,于是他把手伸向了以督撫為首的地方官吏們的口袋,由他們層層攤派。當然,那些趨炎附勢的貪官污吏們也無不積極地投其所好多作貢獻。
“上梁不正,下梁歪”。用清朝人的話來說,那就是:“主子”行為不端,怎么能叫“奴才”們遵紀守法,為官清廉;“大官廉,則小官守”。歸根結底,“關鍵在領導”。乾隆帝本人也知道要教化百姓,穩(wěn)定民心,必須首先端正官風,要用嚴猛手段懲治貪官蠹吏。必須要求各級官吏“端己率屬”,吏治不清,人心不古,社會風氣敗壞的根源在于高官大吏貪腐不廉??资ト嗽缇驼f過:“君子之整風,小人之德草,風行草上必偃?!笨磥淼览硪膊⒉皇请y懂。然而畢竟是社會存在左右著人們的意識。這或許是乾隆反貪,所留給我們的教訓。
(摘自《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