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雅斯貝爾斯關于教育方法的理解可以看出,雅斯貝爾斯重視的是“人”,抨擊了現(xiàn)實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忽視人、壓抑人的現(xiàn)象。雅斯貝爾斯認為,現(xiàn)存的教育方式有經(jīng)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和蘇格拉底式教育等三種。從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方式的深刻理解與分類,我們看到,雅氏在教育方法上強調(diào)交往的教育方法,注重自我教育及推崇對話。根據(jù)雅斯貝爾斯教育方法論的特點,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要還教育的本來面目,改變以往傳統(tǒng)教育中單一的灌輸模式,采用與選擇師生互動的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從而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境,在平等、和諧與互動中達到對學生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雅斯貝爾斯;方法論;運用
中圖分類號:G40-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5-0116-04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arl Jaspers’ Education Methodology
LI Jun,PAN Jian-ho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It is found out from the comprehension of Jaspers to educational methods that Jasper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human being and he criticized the phenomenon that human being is neglected and constrained. Jaspers thought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educational methods such as academic approach education,master and apprentice’ approach education and Socrates’ approach education.It is perceived from Jaspers’ deep comprehension and classification to educational methods that Jaspers emphasized socialized educational method and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selfhood education and he enthroned conversat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Jaspers’ educational methodology,we should restor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practice.We should alter single irrigational method in conventional education and adopt and select reciprocal educational method,with whi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interact each other.At the same time,the students can interact each other too.So the students can be educated in the atmosphere of equality and harmony and interaction.
Key words:Karl Jaspers;methodology;application
雅斯貝爾斯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部分著作是深思玄奧的。他的教育觀也是深邃的,充滿了對人的存在的關懷。從其關于教育方法的理解可以看出,雅斯貝爾斯重視的是“人”,抨擊了現(xiàn)實教育中忽視人、壓抑人的現(xiàn)象。他呼吁教育改革,并聲稱“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1]51從雅斯貝爾斯對教育問題進行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分析,深入挖掘雅斯貝爾斯的教育方法論的思想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在教育問題重重,教育危機四伏的今天,對我們轉(zhuǎn)變教育觀念,迎接時代挑戰(zhàn),反思現(xiàn)實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一
雅斯貝爾斯在其著名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一書中開篇寫道:教育者不能無視學生的現(xiàn)實處境和精神狀況,而認為自己比學生優(yōu)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qū)W生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樣的教育者所制定的教育計劃,必然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環(huán)境不可或缺,因為這種環(huán)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定向和愛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現(xiàn)行教育本身卻越來越缺乏愛心,以致于不是以愛的活動——而是以機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從事教育工作。
在此基礎上,雅斯貝爾斯認為,迄今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種:經(jīng)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和蘇格拉底式教育。
經(jīng)院式教育以知識為中心,學生死記現(xiàn)成的知識,教師只是知識的解釋者和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中介。經(jīng)院式教育“僅僅限于傳授知識,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無創(chuàng)造精神。教材已形成一套固定的體系,成為固定的形式,教師本人無足輕重,只是一個代理人而已?!藗儼炎约旱乃枷霘w屬于一個可以棲身其中的觀念體系,而泯滅自己鮮活的個性。因為知識已經(jīng)固定了,所以學生總是抱著這樣一種想法:到學校去就是學習固定的知識,學會一些現(xiàn)成的結論和答案,將白紙黑字的書本——明白無誤的東西帶回家即可。這種經(jīng)院式教育根深蒂固的基礎就是理性傳統(tǒng)”。[1]7
師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師,教師是知識和權威的象征,學生只能被動地依從教師而不需要有個性。這種教育培養(yǎng)的是依附他人而缺乏責任心的人。教師的權威具有神奇的力量,這種力量滿足了人類不愿自己負責而愿依附別人的需要?!疤厣峭耆越處煘橹行?,具有個人色彩的傳統(tǒng)。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帶有絕對服從的特點。這種從屬的距離不只是程度上的、代溝之間的差別,而是本質(zhì)上的?!?sup>[1]8
雅斯貝爾斯關于蘇格拉底式教育的論述可歸納為四點:一是在教育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存在權威與中心;二是師生雙方都要進行自由地思索,善意地對話和論爭,無屈從與依附的現(xiàn)象;三是教師不靠強制性地灌輸,而以反諷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喚醒其內(nèi)部潛在的自動力量,使他們“在探索中尋求自我永無止境的過程”[1]88,這種教育不是傳遞真理性的知識,而是探索、發(fā)現(xiàn)真理,“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1]11;四是對學生而言,由于這種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探索道德,他們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單單地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其整個精神得到成長。
蘇格拉底式教育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喚醒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褜W生的注意力從教師身上轉(zhuǎn)移到學生的身上,而教師本人則退居暗示的地位。師生之間只存在善意的論戰(zhàn)關系,而沒有屈從依賴關系?!?sup>[1]8雅氏強調(diào):“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應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還指出:“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chǎn)生效用?!彼u當時一些學校采用的填鴨式教育方式,認為它削弱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復思考的習慣”。雅氏認為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應是平等的,彼此間可展開積極討論和交流。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里,“教師和學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教學雙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只有通過無止境的追問而感到自己對絕對真理竟一無所知?!?/p>
二
雅氏在教育方法上強調(diào)交往?!敖逃^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1]30即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過程,更是師生共同參與其中的精神交往過程。雅氏認為教育就是師生主體間自由交往的過程。這種交往應是師生雙方精神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有了這種交往,“人就能通過教育既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xiàn)實,就不會成為別人意志的工具”。[1]3雅氏提倡交往的教育方法,交往是大學的理想。“按照大學的理想,彼此應該毫無限制地相互發(fā)生關系,以達到完整統(tǒng)一的一體。不只是在科學的專業(yè)范圍內(nèi)需要交往,而且從事科學研究的個人生活也需要彼此溝通。因此,在大學圈內(nèi),研究者之間、研究者與學生之間都應互相討論并發(fā)表各不相同的看法。而這種交往最終一定是蘇格拉底式的,彼此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以便將自身徹底向別人開放。”[1]169“大學要有這種交往才能成為一種為真理而生活的方式。因為大學并不是一個指揮所,不是一所按部就班的學校?!薄按髮W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關注交往的方式。無論是小心翼翼的關閉自己,或是把交往變成無意義的談天,或者把深沉的精神交流變成例行公事,這些都是精神墮落的表現(xiàn)。仔細地反省溝通方式會令我們不忘記交往的重要性。”[1]170-171在科學范圍內(nèi),彼此討論是一種交往的方式。我們把所發(fā)現(xiàn)的東西講出來,希望得到證明或被人質(zhì)疑。專業(yè)性的個別問題質(zhì)問到最后會變成哲學問題?!绻覀冋嬲茉谒枷肷稀⒕裆线M行交流,那么,我們就走進了真理光照之源。[1]171-173“合作也就是科學的交往,它是讓每個人的動力、清晰性和吸引力都達到顛峰狀態(tài)。一個人的見解可以激發(fā)另一個人的想象力,就如一個球來回拋擲著所產(chǎn)生的作用力一樣?!?sup>[1]174
雅氏在教育方法上也注重自我教育?!拔乙恢闭J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2]118,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1]4,“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1]55在實踐中,他要求自己的學生“不要追隨我,要追隨你自己”。教育不是機械的訓練;也不是外在的強迫,而是“自我強迫”?!敖逃荒苁菑娖葘W習這種觀點,常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因為,人們相信,受教育者當時獲得他并不理解的知識,但終有一天他會理解這些知識,并將它賦予靈性之中,逐漸接近循跡于知識背后的精義,然后久而久之,耳聞目染,心向神牽,不知不覺地轉(zhuǎn)化為信仰內(nèi)容。但這種對強迫的盲目信任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chǎn)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最終會將學生引向?qū)τ杏眯允浪椎淖非蟆T趯W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而其他含混晦暗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1]5雅氏不主張教師以“權威”形象強迫學生去接受,而是特別注重“陶冶”和“交往”在教育中的作用。雅氏理想的教育是在宗教、人文的精神陶冶中,在人與人之間“愛”的交往中,使人能夠回歸自己。雅斯貝爾斯說,學習是經(jīng)驗與思考的結合?!耙磺姓J識都在于經(jīng)驗與思考的結合,所以二者缺一不可。認識的廣度被經(jīng)驗的廣度所制約,同時也決定于這個經(jīng)驗被反省思考的程度。”[1]88
雅氏在教育方法上也推崇對話,認為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是一種深入靈魂深處的對話,“蘇格拉底主張經(jīng)驗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相互幫助,互相促進。師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尋找難題,在錯綜復雜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師指出尋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而且不回避答疑”。[1]11“通過(對話)教育而獲得反思和辯駁能力,這種能力是具有高尚人生境界的一種標記。”[1]19因此,對話不僅形成了師生交互性的關系,而且也使知識轉(zhuǎn)變?yōu)閷W生個人的認識,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對話的啟迪和引導。教育更不是控制?!翱刂剖轻槍ψ匀慌c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體在完全疏離的情況下,將我(主體)的意志強加于他人身上。”[1]5“正是因為有個性泯滅的人存在,而人與人之間通過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驅(qū)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2]5-6
三
教育方法是為達到教育目的,在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各種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的修養(yǎng)方式。根據(jù)雅斯貝爾斯關于教育方法的論述,我們要強化各種教育方法在現(xiàn)代教育中的運用。
何謂教育?自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極度弘揚的“教育萬能”的觀點而最終遭到尖銳批評以來,人們對教育的本質(zhì)及其功能的問題一直處于不斷的探討中。我國目前可以說也是處在一個“教育危機”的時代,從教育的內(nèi)容來看,課程體系中偏重于理論闡述的學科,教材中抽象難懂、艱深晦澀的概念和原理較多,從教育現(xiàn)狀來看,由于長期以來固守教師講解灌輸,學生死記的教育模式,導致教育中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模仿,輕創(chuàng)造”的缺陷。這個時代需要進行一種沒有灌輸?shù)慕逃椒ā6逃椒ㄊ菍崿F(xiàn)教育功能的途徑,在教育本質(zhì)的實然構建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往往思維活躍,提出一些創(chuàng)造性見解,需要教育者回應,有的甚至對教育者提出某種“詰難”,所有這些在傳統(tǒng)教育中不曾遇到的“問題”對教師的知識、能力、信心提出了挑戰(zhàn)。而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卻遮蔽了人的生活生動性。這種教育已經(jīng)遠離了人的內(nèi)心追求,遠離“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和需要,而成為工具化的存在物。教育變得“目中無人”,集中表現(xiàn)在教育方式上僅關注外在知識的載體,而不關注受教育者對知識的理解、同化、自主建構,實際上是對教育本質(zhì)的漠視,對教育實踐會產(chǎn)生很大的不良影響。
實際上,聯(lián)系雅氏在教育方法的理論特點,我們看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實際上同為教育過程的主體,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要在教育過程中結成“交互主體”的關系。教育的交往過程要關切學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對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事實分析,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在進行必要的價值引導的基礎上,關注現(xiàn)實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學會思考、判斷、比較、選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從各自的理解出發(fā),以語言為中介,以交往、溝通、意義為實踐旨趣,促進教育雙方取得視野融合的交往活動。雙方相互在知識、思想、情感、經(jīng)驗等方面進行多層次的交流活動。教育應以對話為價值理念,教育中進行的對話使理解指向了主體對意義的澄明。對話促進了參與者對觀念、價值與意義世界的理解,有助于教育真正意義的實現(xiàn)和實效性提高。對話式教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選擇和創(chuàng)造。這樣,對話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話主體雙方的視界融合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對話雙方表達真實的自我,促進各自視野的開放、精神世界的擴大和人生經(jīng)驗的增長,從而建構了生生不息的有價值的意義世界。這意味著從對象思維向關系思維的轉(zhuǎn)換,意味著雙方的平等互利,是心靈的開啟。[3]在對話中,雙方都敞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雙方互相接納并投向?qū)Ψ剑垣@得理解和溝通。它不僅指對話者之間建立和形成的平等真誠、民主開放、自由和諧的相互交往關系。
教育的實踐與認識過程,就是師生共同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過程。為此,我們需要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轉(zhuǎn)變,使學生從學會服從向?qū)W會自主轉(zhuǎn)變,學生的角色從單純的受教育者向自我教育者轉(zhuǎn)變,教師從控制者向指導者角色轉(zhuǎn)變,在教育方式上從單向灌注到對話、理解與實踐的轉(zhuǎn)變,在教育內(nèi)容上從具體的規(guī)范向經(jīng)驗和情境轉(zhuǎn)變。[4]教育活動是一種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會不斷的反思,擺脫“滿堂灌”的模式,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境,在平等、和諧、互動對話中明理。為此,要改革傳統(tǒng)的“填鴨式”、“注人式”的模式,實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信息交流、反饋,實現(xiàn)教育雙方對教育過程的把握。對教師而言,精心組織,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才能應對學生帶來的挑戰(zhàn);對學生而言,在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大膽探索,積極思考,智慧相互碰撞,思維相互啟迪。具體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用情境教育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和教師點撥法,這過程中可以通過現(xiàn)場觀摩、專家講座、師生互動表演等創(chuàng)新手段和方式來增強教育效果。
教育方式的實踐表明了教育過程中教師教的主導和學生學的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符合人類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識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式、單一式的模式遭到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雙向平等交互式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的實踐目的是師生互動雙贏。師生都是教育活動的“復合主體”的成員,他們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共同實現(xiàn)同樣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的實踐體現(xiàn)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需要。過分強調(diào)和注重理論的灌輸將會偏離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和目標。大大縮短了教育情景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教育方法作為溝通現(xiàn)實世界與學習世界的橋梁,無疑可促使學習者更快地適應工作情景的挑戰(zhàn)。通過教育方法,將所講授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這既可調(diào)動學生主體的學習積極性,也增加了學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教育方式的實踐還實現(xiàn)了課堂民主和學生創(chuàng)新的需要。在傳統(tǒng)的教育過程中,基于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環(huán)境和制度,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服從的地位,教師滿足于灌輸,學生滿足于熟記。在教育實踐中,切實發(fā)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強調(diào)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平等地就某一現(xiàn)象或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中,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維、智慧相互碰撞,相互啟發(fā),擦出智慧的火花,有助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理解教育,有助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獲得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2] 雅斯貝爾斯.雅斯貝爾斯哲學自傳[M].王立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3] 潘建紅.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與道德教育重建[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 翟艷芳.沒有灌輸?shù)牡赖陆逃我钥赡躘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5,21(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