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yǎng)改善了,課時增加了,學生的體質反而下降了,這聽起來像是一個讓人不可理解的悖論,但卻不是危言聳聽,近二十年來學生身體形態(tài)和體能素質指標測試的數(shù)據(jù)給了我們印證和強烈的警示:到了必須關注學生體質的時候了,長此下去,必將直接影響到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學生是學校教育的對象,學生的體質下降,說明學校教育的導向和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不正確。因此,必須首先從目前學校體育的客觀現(xiàn)實來整體分析學校教育對學生體質下降的影響,由此在學校層面上建立切實可行的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長效機制,是當前學校體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學校教育對學生體質下降的影響
1.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導向使體育課的法定地位沒有保障。
1)學校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是分數(shù)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學校衡量學生的標準是分數(shù),在分數(shù)的背后是上課拖堂、搶占課時、加班加點的補課輔導,是大量的作業(yè)、機械的死記硬背。不僅在學校,學生回到家,家長還要再加“小灶”。衡量一所學校辦學好壞也是看分數(shù),校長為了學校的排名和地位,打著以“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旗號,置國家規(guī)定的學科課時與不顧,任意縮減體育課時,給文化課輔導班讓路。家長也認為,體育是非考試學科,是一門“無需動腦子的課”,學與不學都無所謂,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在全班考第幾,分數(shù)怎么樣,作為家長很難去認真考慮孩子的身體。這種以分數(shù)和考試作為指揮棒的教育體制,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質。
2)學校體育課時得不到保證
國家教育部明文規(guī)定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開足、開齊體育課,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擠占體育課的時間,很多中小學校卻照樣不執(zhí)行或執(zhí)行得很差。去年暑假江蘇省教研室對蘇北縣域體育課程開設情況進行調研,其中的一個縣有161所中小學,能按國家規(guī)定執(zhí)行體育課程的只有3所,占總數(shù)的0.18%,還有42所鎮(zhèn)級村小和初中未有專職體育教師,也幾乎未開設過體育課,體育課排進課表也是為應服上面的檢查用的。調研組和這個縣3年未開設過體育課程的一所三星級校長作了一次對話:“體育課是教育部規(guī)定開設的課程,你們?yōu)楹尉懿粓?zhí)行呢?”校長很委屈:“我讓學生上體育課,影響了他們的主科學習怎么辦?那樣的話家長會埋怨你,領導也會對你有意見,甚至會影響到學校生存下去的可能?!边@位校長的話,道出了在現(xiàn)行教育制度下學校體育的地位和現(xiàn)狀。
3)學校體育課外活動有其名無其實
落實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課外活動的要求雖然三令五申,但事實情況是:大部分的農村中小學校因受場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連一周兩節(jié)體育課都開不起來,何談落實每天1小時的體育活動呢?江蘇省教研室的調研顯示,62%的蘇北農村中小學校上不起來課間操,不少地方的許多學校甚至取消了課間操。條件好一些的學校雖然把課外體育活動排進了課表,也是有其名無其實,檢查驗收時象征性地活動一下,平時是按兵不動。學生們偶爾自發(fā)地進行一些活動都是很隨意的,難以收到全面鍛煉身體的效果。面對學生體質下降的諸多數(shù)據(jù),我們在擔心:在各種考核下,學生每天1小時的鍛煉,什么時候才能真正落實呢?
2.課業(yè)負擔超重,門類繁多的輔導班占據(jù)了學生的業(yè)余時間。
1)學生在校時間長,在家作業(yè)多
有人打趣說“現(xiàn)在起得比雞還早的人是學生?!笨赏砩纤米钔淼倪€是學生,天天如此,現(xiàn)在的學生最辛苦,學習時間那么長。下面是我調查的蘇北某縣重點初中二年級一位女生一天的時間安排:早上5:40起床,6:30到校參加早讀,上午四節(jié)課,11:50放學,接著中午是12:30上學,13:00—14:00進教室午自修,下午四節(jié)課,17:50放學回家。晚上對這名女生做作業(yè)的量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有“補充習題”、“隨堂練1+2”、“互動課堂”三本數(shù)學教輔書上的習題共38題,地理講義一張共45題,英語課課練單元卷一張共65題,還有語文閱讀理解一篇和日記一篇。完成這些作業(yè)至少需要3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經(jīng)常是晚上11點還睡不成覺。試想,中小學生睡得晚,起的早,上課時間長,中午又得不到休息,長期如此,必將嚴重影響學生的體質健康。
2)雙休日輔導班多
雙休日本應是法定的休息日,可雙休日對于學生來說并不輕松。調查顯示,在雙休日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依然沉重,中小學生閑暇時間用于完成家庭作業(yè)和從事學習提高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82.7%學生在雙休日參加父母們安排的各種輔導班,有的學生一周竟參加5個輔導班,除此之外還要請家教上課!睡覺的時間都被擠占了,孩子們哪還有時間鍛煉身體?難怪在學校的軍訓或者在大型集會甚至在早上升旗中不斷出現(xiàn)暈倒的孩子……
3.體育課嚴重“縮水”,學生體育學習的質量和效益不高。
體育課“縮水”是影響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因素,所謂“縮水”即:少上、不上體育課,或者是違背體育課的性質,不遵循體育課的規(guī)律教學,而是走過場和向休閑、娛樂課轉軌等。又是什么原因造成體育課“縮水”呢?
1)體育課的缺失和偏差導致體育課“縮水”
中小學體育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的實踐活動和增進學生健康為主的學科,體育課應以掌握運動技能技術、發(fā)展體能為主要目的,但調查顯示,在新一輪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實驗中,由于專家學術觀點上爭論的問題與教師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問題糾纏在一起,導致日常體育教學的嚴重缺失和偏差,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么比較抽象和空泛,要么五個領域的目標面面俱到,沒有重點,導致課堂教學精力分散,“蜻蜓點水”走過場。二是教學內容的選用和開發(fā)脫離學生的實際和學校的條件,不遵循體育學科教學的規(guī)律,出現(xiàn)了低齡化、隨意化和盲目娛樂化的傾向。三是體育課不符合體育課程的性質,出現(xiàn)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有些體育課不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教學手段,不以運動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人為地、想當然地異化教材。有的用積木、硬紙板等讓學生在體育課上拼圖,有的讓學生裝扮各種角色在體育課上演劇本等等。這種追求華而不實的所謂創(chuàng)新教學,遠遠偏離了體育課程標準的本義。四是有些教師把學生的興趣當作體育課程改革的唯一依據(jù),甚至認為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主要是看學生是否玩的痛快、樂得開心,忽視了知識、技能的教學和科學合理的運動量的重復和負荷量的安排。另外,由于現(xiàn)在體育教學不提倡甄別性評價和按學生成績排序,有些教師就把體育教學中的定量分析和常規(guī)測驗也否定了,上體育課對學生沒有任何要求,單純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把體育課變成了“休閑娛樂課”和“勞動模仿課”。有專家指出:這種體育課性質的缺失和偏差,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
2)安全隱患問題導致體育課“縮水”
一個學生上體育課時摔倒了,其母不問青紅皂白,到學校又哭又罵,還要老師賠錢呢。如此哭笑不得的現(xiàn)象在基層很普遍,它嚴重困擾著每一位體育教師,也時刻讓基層老師擔驚受怕。身體活動是實現(xiàn)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途徑,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增強學生體質,讓學生學會體育的基本技術、基本技能,養(yǎng)成自覺鍛煉的習慣,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然而只要活動,難免磕磕碰碰。哪怕孩子在體育課上出現(xiàn)擦破皮膚的“事故”,維權意識過頭的家長就興師動眾,找學校、找上級主管部門、請律師、上法庭,甚至胡攪蠻纏,擾亂正常教學秩序,無論學校有無責任,都想方設法沾上學校。盡管法律上有著“學校校園體育運動安全事故處理辦法”的責任規(guī)定,但事故處理的結果多是追究學校和老師的責任。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的老師在上體育課時也如履薄冰,害怕運動給學生帶來傷害,部分中小學體育課上原有的跳躍、投擲、單雙杠等項目不得不放棄教學,致使體育課難以保證強度和負荷,這也成了近幾年來影響學生體質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學資源的匱乏導致體育課“縮水”
由于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許多地方政府對教育經(jīng)費的投入不足,要錢沒錢,要物沒物,學校常用的體育器材殘缺不全,球場、跑道坑坑洼洼,常年失修,僅有的器材長期束之高閣,閑置不用,造成散失和破損,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劇器材的短缺程度,影響了體育課的教學。再者,由于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導致近幾年來擇校成風,重點中學擴大招生造成的大班額現(xiàn)象十分普遍,我縣學生總人數(shù)達5000人以上的初、高中就有5所。人數(shù)過多必然造成體育場地、器材的不足,場地、器材的欠缺又帶來了練習密度下降,運動負荷不足,從而影響了體育課程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目標的實現(xiàn)。班額龐大容易使體育教師顧此失彼,不安全因素增多。蘇北農村中小學體育場地的造價低,質量差,95%以上的都是泥土場地,雨雪過后,1~2周內不能進場,體育課、課間操全部停上,無形中又縮減了體育課的課時。再者多數(shù)學校在教師的引進上有著重智輕體的現(xiàn)象,沒有專職體育教師或專職體育教師改教其他學科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匱乏的教學資源讓體育教師縮手縮腳,或因噎廢食,或“縮水”體育教學,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
二、遏制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學校教育要采取的對策
1.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南開中學首任校長張伯苓認為:“不認識體育的人,不應該做學校的校長。”校長作為青少年體質健康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要清楚的認識到,青少年學生沒有健康強壯的體魄作基礎,學習、工作、生活都會受到影響,都會大打折扣。學生階段正是孩子們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該以有利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為根本出發(fā)點,為此,校長要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去規(guī)劃、部署和落實,從保證課程、配齊器材、配強體育教師,到開展大大小小的一系列學校體育比賽活動,充分發(fā)揮體育在促使學生的智力、體質、審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學生體育成績的達標率來評價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以學生智力和體質的整體發(fā)展評價教學和班級管理,讓“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地實處。讓我們的學生在軍訓中不再暈倒,在學校不再因疾病而休學,在別人眼里也不再是弱不禁風……體育這一彰顯育人之激情和氣勢的字眼,一旦被學校作為教育和管理的手段,那么對于學校所獲的不僅是高質量的教學成績,還有學生未來的健康和幸福。
2.落實體育課時和每天1小時鍛煉時間,還學生活動的時空
徐州銅山縣喊響了一個口號:“強體育才能強教學”。這個口號使銅山的體育和文化高考多年來在徐州市遙遙領先。銅山教育者明白和領會的道理是:體育工作不興旺則學校不興旺,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是不會取得教學成績的。校長如果能站在這個高度來思考、審視體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落實課時和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就會變?yōu)閷W校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從而有效的遏制學生的體質下降。這里列舉銅山縣的一些做法,以資借鑒。
1)從課程的高度確保學生體育活動時間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活動安排中,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難以保證,拿課間操來說,總共20分鐘,除去集合時間,實際用于做操的時間只有5分鐘,除此之外的活動課在許多學校更是形同虛設。銅山的做法是:從課程的高度來確立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的“法定”地位,即把上午第二節(jié)課后30分鐘和下午第二節(jié)課后30分鐘確立為每天的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活動時間全部列入學校課程表,從課程的高度確保學生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
2)用制度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有了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態(tài),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銅山教育者嘗到了“強體育才能強教學”的甜頭,多年來,一直堅持用制度保證開足、開齊體育課不動搖,堅持用制度保證特色體育活動不動搖??h教育局下文明確規(guī)定:任何學校不能少排一節(jié)體育課,任何體育教師不能無故缺一節(jié)體育課,每節(jié)體育課不能無故缺席一名學生。對每天上午的大課間活動和每天下午的課外活動要求學校不僅要排入課表,列入課程管理范疇,做到時間、內容、場地、器材、責任人全面落實,而且還建立了縣、校聯(lián)動的檢查評價、激勵獎懲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在制度的規(guī)范下,各校因地制宜,建立了新穎有趣的快樂體育園地,設置了球、棒、毽、繩、太極、蕩板、摸高等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使學生的活動空間得到擴展,活動設施、器材得到補充。
3)突顯個性,自主創(chuàng)設
僅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并不能保證學生有良好的活動效果,也以課間操為例,學生日復一日地做著同樣的動作,而不能去做他們喜歡的活動,長此以往,學生就對活動失去了興趣。因為,統(tǒng)一性的活動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個性化需求。銅山提出的辦法是:突顯個性,把自主創(chuàng)設活動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喜歡的活動項目,只要是健康且沒有太大風險的,就鼓勵學校將這些項目引入體育活動類課程。國家給了學校課程開發(fā)的權利,根據(jù)地方特色,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活動的項目和內容是開發(fā)體育活動類課程的最高境界。標新立異、展示自我是每個學生的天性,引導學生開發(fā)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讓他們在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中享受體育活動的快樂。在學生的參與下,有些學校自行創(chuàng)編了校操,例如:銅山實小創(chuàng)編的銀瓶操;大彭小學創(chuàng)編的武術操;房村小學創(chuàng)編的古詩韻律操;柳新實小創(chuàng)編的呼拉圈操等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和喜愛。
同時,在學生的倡導下,有的老師把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huán)、擲沙包、拔河、秧歌等引進課堂,“我選擇、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這樣的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更適合學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驗中學的學生,在體育老師的指導下,僅健身操就創(chuàng)編了十多套,為此,在縣田徑運動會開幕式上的廣播操比賽中,獲得了“最佳創(chuàng)新體操獎”。做自己編的操,自己選擇的運動項目,學生沒有一個不認真的,在活動的過程中,展示了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勃勃氣勢,強壯了學生的意志和體質。
3.通過教育評估督導為學校體育工作保駕護航
通過教育評估督導,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作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指標,增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剛性管理,堅決杜絕學校在學生體質問題上的“偷工減料”。教育行政部門要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評價體系,把學校對體育活動設施、場所、內容、管理的措施手段和學生的肺活量、近視率等素質指標都列入對學校體育工作評估、督導的范疇之內,其結果與校長的政績考核掛鉤。對不認真執(zhí)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有關規(guī)定,特別是不落實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的單位和負責人,應嚴肅批評并限期改正,對工作突出、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通過強有力的專項督導和評估來有效的遏制學生體質的下降。
?。ńK省沛縣教育局教研室221600)